汉语大全>工作总结范文>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

详细内容

篇一:《四个全面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阐述四个全面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

开启接续打造“中国优势”的新篇章。

(2)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逻辑关系:“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共同支撑和推动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

篇二:《“四个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整体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关联递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必须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唯有这样,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一个强大动力。因为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

篇三:《“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015-03-0614:47来源:光明网作者:韩振峰责任编辑:马玉琴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展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和建设重点的新思路。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这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全局谋划和战略部署。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来统领,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彻底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强大动力。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用法治手段来巩固改革成果,引导改革创新,推动改革深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无论哪一条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来提供保障。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和从严治党顺利进行,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最后,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改革开放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确保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样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总之,“四个全面”表面看来是四项不同的战略任务,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有机统一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

篇四:《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关联》

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关联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四个全面”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二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第一个“全面”。随后,我们党又相继召开了两次非常重要的中央全会,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聚焦法治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就是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

关于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认为它们是“姐妹篇”:一张是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一张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整体性,更多的是横向展开;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具体性,更多的是纵向深入。前者是对后者的统领,其主基调是立行立改;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其主基调是建章立制。二者一破一立,同属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的一整套顶层设计方案,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两张路线图相互交织、交相呼应,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吻合,在一个时间轴上徐徐展开。至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总体思路日渐清晰。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三个全面”的提法,最先出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所作的说明中。他讲到,作为决定起草突出考虑之首的问题便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第四个“全面”,则是2014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最先提出的。他指出:“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这样便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概念。同年12月中旬在江苏调研时,他又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四个全面”正式出炉。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管党治党最显著的特征一个是“从严”、一个是“全面”。从严,就是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全面,就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五大建设。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观在治国理政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治国理政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无论是改革、还是法治、抑或是治党,其本身都是一个诸要素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注意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即一来改革、法治、党建本身都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二

来还要时不时地能够跳出改革、法治、党建自身的局限,从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的高度来观察处理问题。

从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一条红线在其中。一方面,法治建设实质上是对原有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勇气;另一方面,改革创新也离不开依法授权和法治保障,以确保各项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都是围绕制度文明来展开的,都是为了建设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互为因果,体现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就目标本身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两个百年”“中国梦”一起层层递进、一以贯之。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之间也具有内在统一性。其中,小康是目标,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治党是关键,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四个全面”的思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初见端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质上就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在对十八大总体工作部署分步研究、有序推进基础上的逻辑展开和实践深化。

篇五:《读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内在逻辑关系》

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首次提出的“四个全面”,是其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四个全面”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有着很强的学理支持和经验支撑。理解“四个全面”,是读懂中国故事,读懂中国复兴的重要窗口。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代国家转型的必要前提

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时间表,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古籍上就有“小康”的说法,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今天,中国执政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未来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考量。

“小康社会”,有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特色的“中产社会”。在国际上,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共识。无论是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还是政治学家李普赛特,都强调中产

阶层的壮大对于社会民主、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产阶层最讲究“理性”,而“理性”则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无论英美等西方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是中产社会,这种社会呈现出更加稳定的形态。从社会结构上说,与其说美国等西方社会的稳定源于民主,不如说源自中产阶层的崛起。反观中东和南亚、拉美的一些国家,中产阶层弱小、穷人众多,不仅社会不稳、经济不稳,还会出现政治危机和政治失序状态。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稳定的民主社会,首先是一个中产社会。有中产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优质社会,没有中产的民主往往是坏民主、劣质社会。

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首先是一个“小康”之国,即中产之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中产阶层普遍化,成为社会阶层的主流。

比较政治学研究表明,中产阶层是最维护现行体制的因素和力量,是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润滑剂。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中产阶层与民主政治相关联。但是,如果西方寄望中国出现挑战中共执政权威和导向西式民主的中产阶层,则会贻笑大方。《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作者巴林顿·摩尔依据大量历史事实,严重质疑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唯一通道和最终归宿,认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

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适应的政体形态是形形色色的。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建立中国的中产社会,只会支撑中国执政党的正当性,提升中国复兴的进程,而不是其他。

2“全面深化改革”:

破除分利集团的有力武器

在中共党史上,十一大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均被赋予了改革色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议,正是在向外界宣示,习近平引领下的中国将是一个空前改革的时代,一个负起历史担当的时代。中共的成功、中国道路的成功,最大的密钥便是保持改革的常态。

30多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改革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习近平用言简意赅的两个“关键一招”加以概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鲜明的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对国家衰落的原因作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一般性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他认为,在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大量的集体行动组织或集团。这种特殊的利益组织或集团,不仅降低经济效率,而且加剧政治生活中的分歧。更为严重的是,分利集团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排他性组织,尽力限制或分散社会其他成员的收入和价值。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经济系统里形成了一些分利集团,寻租腐败、贫富分化、缺乏正义都与此相关。然而,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阻止分利集团的蚕食,必须打破体制机制的羁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需要指出的是,分利集团在很多个国家都是存在的,包括英美等发达国家。破除利益集团需要一场革命,然而这样的革命在西方是举步维艰的。西方政党政治内耗严重,日益沦为“否决政治”,并且政党竞争严重依赖分利集团,公共政策被挟持现象严重。中国的全面深改,却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举措,在世界改革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执政党内部相继成立多个工作小组,并由高层领导人担任组长,便是保持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使公共决策既不受分利集团的影响,也不为非理性选民所左右。美国经济学家布赖恩·卡普兰在《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里提出,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民主制度其实纵容了选民的胡闹,导致不良政策大行其道。可见,中共党内成立多个议事协调小组的做法是多么

的睿智。此举可以保持中央决策的相对自主性,不受利益集团和非理性选民的干扰。

改革必然触及利益,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那么,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无疑,来自人民的力量,来自实现中国复兴的力量。突破既得利益,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决心、有担当。无论是十八大以来的铁腕反腐,还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利益再分配,都显出中国执政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定决心,以及最高领导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人担当。

3“全面依法治国”:

良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是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法治和人治问题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最近提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负责制。而且,三者之间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民主并不是第一位,强政府才是。尚未

篇六:《四个全面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解读》

"四个全面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解读

2016-01-0716:59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后,首次并列提出并在多个场合数次提及,意蕴深邃。

一、“四个全面”的总体部署

“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四个大的方面。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其中一步,主要的内容就是到2020年要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民主化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扩充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增加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第二,全面进行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完善进行系统的政治革新和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涉及到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第三,全面实现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全面的战略部署。第四,全面推进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

二、“四个全面”战略架构的内在关系

1、党的全面领导是基础

对于“四个全面”战略构架共同的落脚点而言,深化改革、小康社会、依法治国都应该归根结底地落在一个点上,那就是党的领导。无论是深化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