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小孩不笨观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电影《小孩不笨》观后感》
电影《小孩不笨》观后感
原本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看了学校推荐的这部电影《小孩不笨》,可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分钟,一些让我觉得震撼的字眼就从中一一冒出:监牢、外表友善实则残酷和无情、过滤等等,你能想象到这是一些孩子对学校的感受吗?
在新加坡,华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数学,而中文学不好没关系。但如果中文没学好,还是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到中国的发展。电影中有两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
做生意的一对父母,他们把大部份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而导致姐姐叛逆,和不良分子混在一起,只因妈妈老是不履行诺言。弟弟Terry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这对父母,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这一家子,没处理好家庭关系。
另一对,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他们两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的方式很不同。父亲在孩子的课业上,从不施加压力,任孩子自由发挥。而母亲,在孩子的课业不能进步时,很焦躁,很烦恼,总是有“恨铁不成刚”的感觉。于是她用打骂的方式表现她的心焦。而她这样子做,不断地刺激了孩子的幼小心灵。孩子也很无奈,很气自己。严重的后果是,孩子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点做了傻事。看到这时,片中人物哭了,我也流泪了,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
该片结尾部分,我想看的人都会流泪。Terry很胆小,但他逐渐长大,很勇敢地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国彬的妈妈,两家人逐渐淡化了以前的误会,互助互爱,共享欢乐。
影片中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李老师,她教育孩子们,不要逃避困难,要去了解、认识困难,把困难的底细摸清楚,然后克服困难。她给了孩子们很多的鼓励和信心。在国彬考试作弊后,她帮忙劝德育主任不要告诉他父母,因为她了解国彬的情况。国彬把自己画的图画送给李老师,李老师就替他投稿,参加比赛。那画上是一个孩子的脸孔,戴着学士帽,而左眼却泪流不止,眼神黯然。看了这幅画,我很难过,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国彬,很痛苦。
就像影片里说的,孩子需要称赞和鼓励,渐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会有信心学好。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努力的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就像我们一直在做的“赏识教育”。电影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我觉得把“父母”改成“老师”也合适。“资料,放错地方就是垃圾,相反,垃圾放错地方,就是资料。”如果是好的孩子我们不懂得培养,那就是我们的缺失。希望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形容学校:监牢、外表友善实则残酷和无情。
篇二:《《小孩不笨》观后感》《小孩不笨》
——孩子的教育
最近我看了一部教育片——《小孩不笨》,这是一部对家长教育孩子,以及孩子自我发展有特别的意义的影片。
在新加坡,华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数学,而中文学不好没关系。但如果中文没学好,还是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到中国的发展。
有两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做生意的一对父母,他们把大部份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而导致姐姐叛逆,和不良分子混在一起,只因妈妈老是不履行诺言。弟弟Terry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这对父母,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这一家子,没处理好家庭关系。
Terry从小就听话,主动性很弱,只会顺从他人的意见,显然的,他的权力动机很弱。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友谊等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人们交朋友,寻找他人的支持、参与群体的活动,然后形成交往动机。从影片中看,Terry的交往动机是挺强的。
另一对父母,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他们两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国彬)上的方式很不同。父亲在孩子的课业上,从不施加压力,任孩子自由发挥。而母亲,在孩子的课业不能进步时,很焦躁,很烦恼,总是有“恨铁不成刚”的感觉。于是她用打骂的方式表现她的心焦。而她这样子做,不断地刺激了孩子的幼小心灵。孩子也很无奈,很气自己。严重的后果是,孩子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些做出了傻事。看到这时,片中人物哭了,我们观看者也流泪了,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
影片中的李老师,教育孩子们,不要逃避困难,要去了解、认识困难,把困难的底细摸清楚,然后克服困难。她给了孩子们很多的鼓励和信心。在国彬考试作弊后,她帮忙劝德育主任不要告诉他父母,因为她了解国彬的情况。国彬把自己画的图画送给李老师,李老师就替他投稿,参加比赛。那画上是一个孩子的脸孔,戴着学士帽,而左眼却泪流不止,眼神黯然。看了这幅画,我很难过,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国彬,很痛苦。
该片结尾部分,我们当时在看的人都流泪了。Terry很胆小,但他逐渐长大,很勇敢地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国彬的妈妈,两家人逐渐淡化了以前的误会,互助互爱,共享欢乐。
往往,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当人们由于发展受挫时,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一种轻视自己的自卑情绪。影片中的国彬,他虽然成绩总是不及格,但他有很强的绘画能力。他能将一个人的头像,画得惟妙惟肖,可谓是天赋异懔。然而,因为学习差,他常被高级班的同学嘲笑、欺负,间接导致他有自卑感。
我们要抛开自卑的情绪,在被他人看不起时,我们应当将其看作动力,赶超他人,再来,从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被鄙视时,我们得自己看得起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特别之处,来发展自己。如果我们坚信自己能进步,并常保持自信,那么,自卑的情绪就不会深刻的侵扰我们。
不管是家长,还是小孩,都要信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家长不该一味地强迫孩子,让孩子的童年蒙上阴影,不该自以为是地对待孩子,不该不以为然地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将孩子陪养成“死书呆”。作为孩子,我们要体谅父母,做事情要尽自己的所能。我们大家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事业问题和学业问题等。
篇三:《2009010320小孩不笨观后感》有爱,更要会爱
——观《小孩不笨》有感
看完两部《小孩不笨》,我感触还是挺多的。感慨之后再想想自己所受的教育,将影片中被大人认定为“笨孩子”“烂苹果”的主人公的受教育过程和我的经历两者相较之后更加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是幸福的。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年代,这样一个社会,没有歧视,没有打骂,没有鞭笞,我们能够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父母可以,对老师也可以,我们不会像Terry那样对父母和老师的话毫无选择的听从,也不会像国斌那样在棍棒底下喊不出自己的心声;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艺术也好,体育也好,我们不会因为喜欢画画而被打骂,相反,父母会发现我们的特长,尊重我们的爱好,因为我们的家长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还懂得教育是有方法的,好成绩不是靠唠叨打骂就能获得的。作为父母,对孩子要有爱,更要懂得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在第一部中,我对三个孩子的父母真的是有说不完的不解。首先,文福的妈妈,自己开店忙得不可开交就要儿子来帮忙,那么懂事乖巧又好学的文福就这么失去了学习的好环境。这不禁让我联想起我宿舍楼下那些开餐馆的父母,我经常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坐在车来人往的狭窄过道里埋头写作业,更多的时候看到她双手提着数不清的快餐盒往宿舍楼走,去送外卖,有时候正写着作业呢,中途还要被她妈妈吼着赶紧去送外卖。而她千年不变的装扮就是,灰不溜秋的校服衣和短十几公分的牛仔裤„„我的天呐,到底她父母有多爱钱,赚钱赚
到要让孩子牺牲学习和玩耍的时间,不论严冬酷暑在那样一个昏暗狭小的空间里,避着行人和车辆写作业,时不时还要当当苦力!另一方面我还是蛮佩服文福和那个女孩子的,虽然环境恶劣,时间被占用,但还是能坚持好好学习,精神值得鼓励,尤其是文福在回答Terry为什么在EM3还要这么努力做数学题的时候说,“我不想要一辈子被别人看不起”,他的眼神,他的语气,真的让我很感动,如果这是现实,我真希望他能一直进步,希望所有人都看到他的进步。
国斌的情况也糟糕,父亲工作不得意,母亲又只会打骂,从不会好好教育,认定了儿子是笨孩子,不会做题就举起棍子打。就像她自己说的,从来不知道国斌是“不会”做,而不是“不要”做。如果她知道一步一步教他做题而不是呆板地只告诉他要这样做要那样做,懂得发觉儿子的才能,多多称赞他,也许国斌会更早地在绘画方面取得硕果。说起来也要怪当时新加坡的世俗眼光,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除了读书学文化就再也没有出头之路了,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其他的不管什么做得好都是耻辱。在这样的社会中,很多人才都会被埋没的。
Terry的父母„„虽然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当然只是他们自己这样认为),但是,这样的溺爱造成了女儿的反感和儿子的茫然。Terry生活优越,喜爱依赖别人,做事没主见,逃避承担责任。还好最后因为救国斌妈妈的事找到了有主见的自己。其实他就和现在好多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父亲只顾生意,母亲一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自己,也难为他这么听话却还经常受伤(真是可怜)„„
第二部中Jerry的家庭状况和Terry一样,也是父母忙于工作,疏
忽了对孩子有效的教育,再加上只会念叨不会交流的嘴,让他们亲子之间只能用便条来沟通,这简直是他们做父母的悲哀,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几百万几千万了不起啊,有了客户就忘了孩子,孩子犯错也好帮忙修电脑也好,只会骂,要我说,这样的父母,活该受孩子的气。
第二部最触动我的是关心成才的那个阿姨对成才说的那句话,“你爸爸太爱你了,但是他太不会爱你了!”他们父子的悲剧,是两个人互相伤害,到生死离别了才知道,一个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一个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作文小孩不笨观后感}.
综合起来看,电影《小孩不笨》中的父母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接踵而至的就是唠叨和谩骂,恨铁不成钢,任何时候都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所以渐渐地失去了与孩子的交流,孩子们呢,他们不能明白父母的苦心,也许他们只能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苛刻,甚至胡思乱想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不光是家长,影片中的大部分老师也是,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太吝啬对学生的赞美,而事实也证明,学生在受到鼓励和表扬的情况下更乐意接受教育,晶晶就是最好的例子。
教育最终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父母和老师的忽视或者嫌弃、辱骂只会让孩子们排斥甚至厌恶读书。如果苹果只是烂了一小块,把烂的切掉,它还是一个好苹果。所以,如果家长们发现孩子和所期望的有差距了,应该赶紧找原因,和孩子交流,解决问题,那么孩子还会是从前那个懂事的好孩子的。
篇四:《《小孩不笨》观后感》{作文小孩不笨观后感}.《小孩不笨2》的观后感
2011101328许婉仪
古语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看完《小孩不笨》,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地呵斥,也不是过分的溺爱,而是绝对的沟通。
汤姆,作为电影中的小孩子,他说过,family这个单词就是fatherandmother,Iloveyou.汤姆的家庭算是有钱的,但是那并不是一个温暖的家庭,家长从早忙到晚,跟父母的沟通少之又少。他要邀请父母去看自己当任主角的演出,还得卖掉自己的神奇宝贝卡片,去偷小卖部阿姨的钱去买他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是一个多么心酸的举动!每个小孩需要的并不是非常富有的家庭,而是一个温馨有爱的家。我们不需要非常好的物质享受,只希望父母能抽点时间陪陪我们。
汤姆的哥哥学谦,电影中讲述他由在校学生变到加入黑社会的过程,中间穿插着他与父母之间的种种误会跟矛盾。作为博客比赛的第一名,他妈妈根本就看不起他在电脑方面的天赋,总是对他的成绩不满意。他爸爸的笔记本坏了,他帮他爸爸修好了拿到办公室给他,却被他爸爸骂了,以为是他把他的笔记本弄坏的。像学谦在博客日记中写到的那样子,他的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
学谦的朋友成才,他的家庭没有钱,他的爸爸年轻的时候进过监
狱,跟别人打架被人打瘸了一条腿。他的爸爸对自己的人生很失望,他不希望他的儿子跟他一样。而成才却不喜欢读书,经常打架,所以他们父子之间总是吵架甚至于动手。后来因为跟老师打架,成才被学校开除了。他爸爸写了163封英文信,寄给全新加坡大大小小的中学,去求每一个校长收留他的儿子。后来成才跟学谦去抢劫一个老奶奶,被一群人围殴,他爸爸去帮忙,被人推下楼梯撞到了头,他爸爸在临死前苦苦哀求校长再给他儿子一次机会,让他儿子回学校读书。像电影中的台词,他爸爸不是不爱他,而是太爱他,可是不懂得怎么爱他。
学谦的老师付老师,他是华文老师,他很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学好华文,他自己掏钱给学生买华文字典。可是他用错了方式,他不懂跟学生沟通,以至于学谦被公示鞭打,成才被开除。在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他反思了很久,苹果烂了,切掉那些烂的,它还是一个好苹果,但是如果你把它丢掉就没有了。他开始学会鼓励一次又一次鼓励学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还劝服校长让成才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电影的结局算是比较美满的,成才重新背上他爸爸买给他的书包回到学校,最后成为新加坡拳击冠军。学谦跟他的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因为他爸爸跪求老奶奶跟警察说抢劫她的项链的是他,不是学谦。学谦才知道他的父母真的很爱他。汤姆的家人终于去看了他的演出。
看完整部电影,流了很多次眼泪。想想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爱
自己的孩子,他们可以为了孩子不辞辛苦的工作,他们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可是他们忽略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变得优秀,所以对于差生总是很生气,总是骂他们,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老师要有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光,多看学生的优点,少看他们的缺点,这样学生才会更喜欢学习,更喜欢学校。作为孩子的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老师的辛苦,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或许他们不懂得怎样表达他们对我们的爱,但是我们不能用叛逆的态度对他们。多一份沟通,多一点理解,就能收获更多的幸福。
篇五:《《小孩不笨》观后感》《小孩不笨2》观后感
——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
《小孩不笨2》是一部着重反映新加坡教育问题的电影,它是由新加坡全能型艺人梁智强导演兼主演。不久前,我们全班才看过这部作品,感受颇深。这部电影涉及到很多有争议的话题,比如教育、鞭刑制度以及青少年犯罪等。它不仅是新加坡教育的现状,同时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节选的是电影后半段出现的杰瑞偷钱部分。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杰瑞想让爸爸妈妈来学校观看有他参演的班级话剧,可是他们很忙,连听完杰瑞说这事的时间都没有。杰瑞想起爸爸曾经说过他演讲500块一个小时,于是准备存500块买爸爸的一个小时。一天,杰瑞“拿”走了学校阿姨放在桌上的一叠钱,被监视器拍下来,并被喊家长。爸爸妈妈很愤怒,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是拿藤条抽打,了解真相之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悔恨交加,逐步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这个事件之所以会出现,原因有以下。首先,从爸爸妈妈的角度而言,他们过于忙碌。若不是因为他们这么忙,杰瑞也不至于花500块去买爸爸的时间。500块在他们家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杰瑞却是笔巨款,他卖掉心爱的“神奇宝贝”卡,平时省下零花钱,即便这样下来,也要花上300天的时间。试想,杰瑞爸爸哪怕从百忙之中抽出1小时去看儿子演出,或者认真听完儿子的话,跟儿子好好解释一番,就不会出现之前的闹剧了。其次,爸爸妈妈每次碰到类似的家庭矛盾,都是互相推卸责任,而不是自我反省。这样在小孩面前不仅形象不好,而且根本解决不掉问题。对待孩子的问题,则一味地采取说教手段。杰瑞爸爸平时都不听奶奶的话,没能在儿子面前树立好榜样,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比如杰瑞偷钱这事,他们不是先了解情况,而是咬定杰瑞拿钱是为了买卡片,然后责骂杰瑞行为的不对。等到他们知道事情的真相与自己的教育失职有关,之前却已经深深地伤害到了杰瑞。长此以往,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问题背后的隐患,问题如雪球,越滚越大。最后一点,当然和当事人杰瑞脱不了关系。杰瑞年龄较小,判断力不强,容易被不良事物误导。例如影片开头的“共枕”事件引发的怀孕恐慌和偷钱买爸爸一小时的不妥做法,都反映了小杰瑞心地善良,但苦于“遇人不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最后只能靠自己突发奇想,酿出一幕幕恶作剧。小孩子自身判断力不强是共识,如果缺乏及时而有效的教育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以上是电影场景,那么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试图从城乡两个角度来切入问题。在农村,虽然人们已经基本摆脱了“多个人多双筷子”的理念,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仍然是不够的。农村父母大都文化素质程度较低,只能对小孩的教育起到一种督促的作用,无法亲身指导并纠正。除此之外,农村现在的留守儿童也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多年以前,上一代人忙于农活,无暇顾及也无法规划子女未来蓝图,毕竟农村教育资源是在稀缺。而今,大多数人选择在薪资较高的城市务工,这样一来,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老人则只能为小孩解决生活问题,不能指导教育,更别说精神沟通了。所以,教育的重担落在了学校,学校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情况好一点,则出现稀罕的大学生,而另一方面,“穷人养刁子”也不少见。总体而言,乡下的孩子享受到的社会教育资源无法与成立的孩子相媲美。
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要幸福得多,尽管他们看起来压力很大。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扬州市区孩子的接触及感受主要来自于我的两份家教。这两个孩子的特点相似,都是父母很忙,无暇照看,自己的文化知识又落了很多,所以让我辅导他们的作业。而且,两个孩子还有兴趣班,月亮园孩子的要学习二胡,维扬小学的孩子要练硬笔书法。平时孩子们就忙,{作文小孩不笨观后感}.
即便放假,他们还要上兴趣班和准备考级。我羡慕他们拥有这么多的教育资源,可以学习特长,尽管被迫的成份也很大,但是总比没有的强。对于他们而言,我觉得父母白天上班,晚上应该抽点时间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否则挣再多的钱也没用。整天的生活过得像电影里的一样,那么父母跟印钞机又有什么区别?最后孩子和父母误会越来越大,也只能归咎为王澄霞老师所谓的“互相造就”。即表面上把他们的人生安排得妥妥当当,实际上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严重妨碍了孩子的生活自由。孩子长期无法和父母沟通,造成更大的代沟,最后价值观严重背离。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希望子女成人成才,并不是成为读书的机器。而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塑造性格健全的孩子的必要条件,正如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家不只是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而家应该是心灵的避风港。父母应该在小孩身上多投资时间,而不仅仅是金钱。
综上所述,我觉得父母对子女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改变自己的角色。电影里面杰瑞的父母总是把工作带回家,尤其是杰瑞的爸爸在公司是个不大不小的领导,回家之后,把孩子当成他的下属。其实这种职业习惯或多或少总是会有的,但是父母应该要有意识地改过来。孩子像下属一样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然而这种斥责带来的效果又是微乎其微的,只能将两代人的距离逐渐拉远。
其次,不建议说大道理。如果真的想和孩子沟通,首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说他们这个年龄段能听懂的话,比如不讲恶俗的大道理。电影里面这种场景很多,导演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现孩子们被淹没在口水道理中。现实生活中,我曾经带的一个辅导班,某学生爸爸是警察队长,从小灌输给他要好好读书,将来子承父业的观念。但四年级小孩子很难理解当前就业压力和走后门的关系,所以父子关系一直比较紧张。我觉得电影里成才爸爸的朋友(中年妇女)就开明许多,学会鼓励。每个人听到鼓励就容易心花怒放,相比于批评,更愿意改正缺点。
最后,做到与时俱进。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如果不与时俱进,很容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电影中,杰瑞的哥哥爱好并擅长写博客,但是爸爸落伍不谈,还很鄙视博客,觉得他整天不务正业。其实有时候培养共同的爱好可以增加两代人的话题,促进沟通。但是长辈总是以他们的经验之谈标榜自己,开口闭口都是“我们那时候„„”,这样反而会引来年轻人的反感。如果现在父母还不了解微博,那真是Out了!事实情况是杰瑞的爸爸通过博客了解到儿子的内心世界,并逐渐改变对儿子的看法,可见有时候对事物也不能一刀切。
以上就是我对《小孩不笨》的一点个人看法,影片没有太曲折的情节,故事内容完全取自现实生活。制作也谈不上华丽,但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从这段路过来,引起我们内心共鸣,所以这部影片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确,它是一部值得我们看完并认真思索的教育片。
篇六:《小孩不笨观后感》“小孩不笨”观后感
看完《小孩不笨》后,感触很大。其中有许多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影片开始时哥哥杨学谦在博客评比大赛中获了冠军,妈妈的“感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