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的文章
详细内容
弱肉强食的文章(一)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四川成都人,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为文学界所瞩目,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作者也因此被打为右派,遣送回原籍劳动。20世纪70年代末回归文坛,创作出版了大量文学作品,影响颇大。
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讲述作者自己在“文革”期间的遭遇。作者养了几只小鸡,准备养大了下蛋,不了全被邻居的狗给偷着吃了,但却不敢向邻居抗议,因为那是个造反派的小头目。本文的主题实际上也可从这里解读出两层含义:表面上作者讲述的是邻居家的狗凭着自己在物种上的优势偷吃小鸡,这是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也是弱肉强食的本义。而作者权益受到侵犯却不敢向邻居抗议,因为对方奉命专门监视作者的,这是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本文取材似乎微不足道,却能以小见大,从中折射出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后几千年来最本质的一个规律:弱肉强食。
文章写了作者四次养鸡的经历并由此感悟到的道理。先写作者因羡邻居养鸡日日获蛋,不禁心动,也开始养鸡。前两次养鸡由于经验不足,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三次养鸡,作者研究起了《养鸡常识》,学会了辨别雌雄,却未料到自家的鸡这回又成了邻家狗赛虎的嘴中餐。作者对前两次养鸡的经历都采用了简笔,而对第三次养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并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第四次养鸡是在邻家狗赛虎死后,却不料十余只小鸡最终仍未逃脱赛虎的遗孤的尖牙利爪,被吃了个精光。这进一步强化了弱肉强食的主题。
本文叙事层次分明,行文流畅,笔法娴熟,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充满突转。作者开门见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是“文革”,地点是自己老家。虽未明言,却透出信息:作者此时此地的境遇不言而喻。寥寥几字,却给读者留下了阅读期待,因为读者对此类文章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期待视野:在那样的时代与环境中,会有意想不到的、震撼心灵的事情发生。而接着的叙述却大出读者所料,作者讲述的只不过是养鸡的经历这种鸡毛蒜皮之事。但接着读下去,读者在失望中却又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因为正是在这样的小事中,蕴含着大道理——“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
作者的散文随笔多以深沉哀痛的笔触表达对过去年代的审视和批判,但本文却颇显轻松、幽默。特别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感叹自家小鸡再次被邻家小狗吃绝,而作者却只能把这归罪于《养鸡常识》上面对这类事情竟然只字未提。这样的幽默文字更突出了作者身处文革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的无奈与悲哀。这是迸着血泪的轻松与幽默。
弱肉强食的文章(二)《弱肉强食与“食物链”》弱肉强食与“食物链”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四(1)班陈杨 去年夏天,妈妈给我买了几条小鱼,我把它们放在鱼缸里精心饲养,它们安静地生活了一年了。如今它们都长成二三寸长的大鱼了。看到鱼儿渐渐长大,我就像父母养育子女那样高兴。 我还养了一只大鳖。去年夏天热得特早,我怕大鳖渴死,就把它放鱼缸里,本想一举两得,让鱼、鳖和睦相处,共同生息。可是我忘了老师讲过的动物的“食物链”问题,导致了悲剧发生。 那天放学回家,我习惯地先去看看我的两个小宠物,可是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鱼缸的底部沉着一段鱼的残骸,水面上漂着两个鱼鳔,水是浑浊的。仔细一看,一堆鱼骨头沉在水底,走近鱼缸,就能闻见一股腥味。我脑子里立即呈现出大鳖吃小鱼的一幕:在平静的水里,大鳖趴在珊瑚上,张着大嘴等着进食,一条小鱼游了过来,正当它嬉水的时候,冷不防被大鳖咬住了身体。一切挣扎都无济于事了,大鳖抓起鱼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我原来很憎恨大鳖,认为它欺侮弱小,弱肉强食。现在通过自然课的学习,觉得这也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生存的需要,自然界里的弱肉强食与“食物链”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一种客观现实。
弱肉强食的文章(三)弱肉强食不是自然法则弱肉强食不是自然法则,也不是生存法则在文章起始,我必须提醒各位有兴趣读下去的读者注意以下一点:达尔文学说只是用来解释生物世界的一个模型。这样的模型已经被造出无数个了,在某一时代,它们常被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当这一时代走过,别的模型又将取而代之。另外,本文中的一些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看法。
首先弱肉强食并不是自然法则,也不是生存法则。所谓自然法则,和生存法则必定要是要在生物界中普遍有效的。如果不是普遍有效,就必定不是自然法则,也不会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这里的自然当然是指生物圈。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罢。
下面我就来驳倒这个可笑的理论。首先它肯定不可能是自然法则,无机界就不受这一法则的控制。其次,它也不可能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自然界中强者未必都以弱者为食,不以弱者为食的动物未必不能生存。任举一个反例就可以驳倒这种可笑的理论。大象相比起狮子来说那个更强大呢?很明显,是大象,可是大象以狮子为食了吗?有人可能会说一群狮子比大象更强大,可是一群大象比起狮群来说那个更强大呢?象群以狮子为食了吗?或者以其它弱小生物为食了吗?蚊子和人那个更强大呢?很明显,不用说了罢,你不一样一到夏天照样被咬被吸血吗?蚊子不正以你为食吗?另外生物圈中的生物具有多种生存方式,以其它弱小生物为食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靠光合作用为生的,不符合弱肉强食这条所谓的生存法则罢,可它们不一样生存着吗?有人可能会说植物不算动物,不适合这一条法则。井底之蛙,你没听说过以阳光为食的动物吗?还有人可能会说这种动物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可是那种动物是完全的动物呢?植物不一样在动吗?植物不一样也能吃肉吗(猪笼草)?海底靠吃矿物质为生的深海动物听说过吗?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阳光为地球带来了光明,同时人类可利用它们作为能量,在神奇的自然界中,植物通过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维持生长,但人们或许不知道一些神秘的动物能够“吞食阳光”!
海洋中存在着几种巨蛤生物,其中包括“Tridaamaxima”,它们更多地依赖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不是过滤进食。它们通常张开外壳,扩展其内膜组织,尽可能地接触阳光,在其内膜组织中包含着共生藻类的触管,实际上这种触管是巨蛤消化系统的延伸。巨蛤不仅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贝类生物,一些较小的双壳巨蛤也是海藻共生体。
绿叶海蛤蝓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腹足目。是一种囊舌类海洋软体动物。它们主要分布于大西洋西岸从加拿大到佛罗里达的沿海海域。十分奇特的是,它们一生只需进食一次,随后仅靠阳光便能饱食终日。
绿叶海蛤蝓的体型十分娇小。成年个体体长从1到3厘米不等,没有贝壳,看上去活像一片绿色叶子,翡翠般鲜绿,与藏身处的海藻天衣无缝地打成一片。它的这种美丽色泽在动物界并不多见,这其实要归功于它身体内部大量的叶绿
体,就是那些通常只有植物才拥有的充满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在成长过程中,它们喜欢吃一种名叫Vaucherialitorea的藻类,身体的颜色逐渐变为浓绿,并保持终生。与此同时,出现了另一种更为奇特的现象:饱餐一顿后,它们可以接连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不再进食。原来,这种海蜗牛不但能够把吃下的绿藻中所含的叶绿体贮存下来,还对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持久的食物来源。
整个生物世界,并不是成王败寇的,弱肉强食的,事实上整个生物世界被达尔文主义者给重新解读了,并用这一套来解释一切。其实肉食动物的存在对于整个生物圈来说是为了维护生物圈的平衡,否则具有强大生殖能力的草食动物就会泛滥成灾,打破生物圈的平衡;最终破坏整个生物圈。另外生物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共生,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整个生物圈更像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生物。就像人体是由几十亿个细胞组成的一样,每一个细胞单独来看都是一个小的独立的生命。而从整体来看则是人体的一部分。就算是顶级的掠食动物,当它们老去,死掉,又被其它食腐动物给吃掉,从而回归整个生物圈循环之中。没有谁可以离开这一圈子而存在。掠食动物与它们的猎物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只是为了维持整个生物圈的存在与平衡的需要,如果有一天生物圈不再需要这样的模式来维持,这一生存斗争就会自然停止。进化也不是为了筛选出体型更大,更聪明,更具有杀伤力的猛兽(否则人类就不会产生了,鲨鱼、鳄鱼和蟑螂等动物就已经足够了,它们比人类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已经在这星球上生存了几亿年了),而是为了让生物不断超越原来的形式。
进化论的真正意义在于生物的进化,而不在于适应环境。环境不是静止不变的,这就是大部分人容易被忽悠的原因。环境经常在改变,如果生物进化只是为了适应环境,那么当它适应了这一环境,当环境又改变了,它必然无法再适应另一环境。这一物种就会灭亡。事实上所有成功在地球上生存至今的生物都能应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冰河时期,还是极热地带,不断的进化使生物越来越复杂,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进化与生存是相附相存的。生存是进化得以进行的基础,但生存不是目的。生存的目的在于进化,最后进化的目的是于什么呢,许多现代生物学家认为:进化的目的对生物来说在于超越自己的形式,就是身体与神经器官的结构,使之更复杂,更有能力应对环境。对于人类来说,人类的进化则是思想的改变,和创造新的文明。人类也需要进化的,这种进化正在社会文化层面上进行着,从无意识思维到意识、理性思维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进化,一种新的、更文明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产生也可以说是一种进化。其中思维,行动方式的改变可以说是人类进化的主要模式。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则是前者改变的结果。可以这么说,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之前必定都有着一次潜移默化的思想革命。思维的改变是任何一种社会变革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当然作者在这里所说的思维改变不是个别意义上的改变,而是社会层面上的改变。
在驳斥了强肉弱食是生存法则与自然法则的谬论之后,谈到了这里就不得不来谈一谈在这个社会中被广泛宣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主义者这类人在社会中总不乏其人,最著名的有英国的斯宾塞和白哲特(WalterBagehot)、美国的索姆奈(WilliamGrahamSumner)——他们认为影响人口变异的自然选择过程,将导致最强竞争者的生存和人口的不断改进。事实上这些理论本身就有歧意,自
然能选择吗?说人能够选择是有意义的,说自然选择是什么意思呢?注意自然与环境本身不是主体,它无法选择生物,所以自然选择的真正意思应该是说生物主动适应了环境,而不是不断变化的环境选择了被动的生物。人类虽然也是生物,但毕竟与其它生物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人能改变环境,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有目共睹;这样他似乎就不再需要被动适应环境了,那自然还怎么选择人类呢?不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人类为什么还要受强肉弱食——动物世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特殊生存关系——的支配呢?特别是在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上?
所以说强肉弱食既不是自然法则,这种存在于生物圈内的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特殊生存关系也不可能支配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他只需要合理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就行了。既然人类不需要适应环境,那么无论是进化论,或者动物世界中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的片面生存关系就自然根本无法支配人类及人类社会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理论呢?这不过是人类中无耻者、流氓、利益集团、小人用来合理化自己行为的托辞而已。只有傻瓜都会真的相信这一套专门用来洗脑的鬼话。
强肉弱食既不是自然法则,自然更不可能是人类在社会中的生存法则了。人类社会的生存规则是什么呢?十八世纪的启蒙哲学家洛克、卢俊、孟德斯鸠等人早就证明过,真正的社会是由契约构成的,人与人为了共同生活在一起,大家不得不放弃在自然状态下随意相互攻击,抢夺他人财产等有害于共同生活的行为,然后大家选几个人出来,让他们专门来负责监督所有是否有违反契约的行为,有的话就惩罚他,并管理社会。但这几个人同时也被所有人监视,他们如果违背了契约将被剥夺管理权与监督权,并被惩罚。西方国家总有国家元首在下台后被审判和坐牢,甚至处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政府无法无天的国家并不能算做真正的社会,只能算是少部分统治者圈养其他人的猪圈。以契约为基础的公平的合作才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
另外除了那些自认为聪明,强大,总希望有特权的人。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公平、安全的环境。流氓、利益集团、小人也需要,但他的安全与公平是建立在其它人的不安全,不公平基础之上的。这类人才是人渣,破坏社会规则,实在是人们的共同敌人。聪明谁聪明得过思想家,发明家、艺术家、科学家呢?你说你强大,徒手博斗谁打得过老虎狮子、恐龙?你不一样要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击败它们吗?没有别人做枪及其它各种工具、武器,你只能是猛兽的开胃菜。无论一个人有多聪明,多强有人,单独的人都是无力的,弱小的,愚笨的。另外人完全可以在不破坏规则的情况下展现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别人尊重、生活资料和精神需求。破坏公平规则的是无能之人。有谁愿意跟一个不守规矩胡乱下棋的人下象棋围棋呢?同样,也没有人愿意与破坏公平的、大家共同建立的社会规则的小人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那为什么在某些地方毫无规则可言,处处尔虞我诈呢?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原来是有规则的,但现实生活中小人破坏了规则,使得原有的规则相比起他现在所用的规则来具有很大的劣势,当他成功的靠破坏规则而获得利益,权力和地
位之时,他逼得所有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对所有人有利、但对小人无利的规则而使用小人的规则。这时候如果所有人意识到了小人对社会的破坏性而制止他,只要大家共同主动站出来用很小的力量就可以阻止他,但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像当前的中国社会,老百姓都被愚弄了,洗脑了,完全不知道关于社会与法律的相关知识,并总是天真的以为那些负责管理社会的人总是有良心的,为人民服务的,或者认同了强肉弱食这种洗脑的思想,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命运、环境。那么自然就再没人来阻止流氓、利益集团和小人了。从此,这个社会开始盛行无规则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弱肉强食”。
所以我们只要将社会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之上,组织社会管理机构,再对权力、管理者进行公共监督,并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的利用资源,就会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幸福生存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来说,拥有一个公平,友好的社会规则对所有人(小人除外)都是有利的,会使大家得到更多的利益,更少破坏与自然界的平衡关系,社会中的几乎所有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社会并不是没有竞争的,同样有激烈的竞争,但这是公平的竞争,这样才使得有能力的人得以用他的才能服务社会,他人。而且这样的规则加上所有人的共同监督还会让流氓、利益集团、小人无法钻空子、获取权力、占据有利地位,和胡作非为。
重建社会规则是真正实现改变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繁荣与昌盛的唯一方法。
弱肉强食的文章(四)E-mail文化传播网
弱肉强食的文章(五)非常好的一篇文章——以此共勉
前些天一个好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已经失恋一个多星期了,我问她现在呢,她说那个男孩已经出国开始了新的生活,联系不到了。
朋友抱怨,为什么大家越来越忙,见一面都难。可等到相见后却发现去年还无话不说的人,如今却无话可说。
记得每到过年,都会翻出手机里的通讯录,选定人名群发祝福短信,那是每年唯一一次从头到尾看一遍通讯录里的所有人名,每次看都会想起很多过去,很多人留下过太多过苦乐回忆,而如今只剩下逢年过节时的一条祝福短信。
中学毕业时,大家喝的迷醉,抱在一起笑青春忆往事哭遗憾,可再相见时,只剩下客套的寒暄。大学毕业每个人默默的走出校园留影合照,说着窝心的告别话,告诉彼此一定会再相聚,结果那些曾经在你时光留下烙印的人却从此再无音讯。偶然翻到在抽屉里躺了数年的同学录,上面布满了歪歪扭扭的留言,大家稚嫩的话语天真的祝福,让你看的或微笑或叹息,你看到一个曾经熟悉的名字,默默回忆,却只能自问一句他现在还好吗。
“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那个甘愿为你停下脚步陪伴的人”这是以前看的一句话。
逐渐懂得生命的时光越走越短,能真正进入你心中的人越来越少,曾经深根蒂固的情感,也会慢慢剥离根系,从你的生活轨迹中消逝。有一天,你会开始习惯告别,习惯真的再也不见。派说:“我猜,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但遗憾的是,我们却总来不及好好道别。”又有谁没有经历过这样来不及告别的告别呢。越来越珍惜起身边的人,那些曾为了你甘愿停下脚步陪伴的人。
有时还是会突然想起很多人,曾经患难与共的兄弟,曾经敞开心扉的知己,曾经情窦初开对爱情懵懂之时遇见的那些人,还有无数个生命里出现过的身影。只可惜回忆过后回到现实,很多人却再也没有见过,那时以为分离只是人生的一个暂停键,却不知真的就此别过,无论彼此留下过再深刻的记忆,如今也已踏上了再无交集的生活。
我是一个念旧情到偏执的人。一年前想起这些人,心中定会有万分的遗憾和千分的不舍,不甘接受这已成现实的形容陌路。总是固执的想找到答案,时光究竟是如何把曾经形影不离的两个人变的陌生的一无是处,为何生命中铭刻过的痕迹会这般浅薄,不过春夏秋冬的时间就会消失殆尽。
可是如今,心中却再也没有那份遗憾与不舍。会想起,会思念,但片刻之后,便会回到自己的生活,继续马不停蹄的奔向自己的未来。也不知是摒弃了矫情,还是学会了冷漠。
村上先生说“从今天起你要去做一个不动声色的人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明白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曾有过一段纯白的时光,天真的以为过友谊爱情,只要坚持只要彼此相信便会天长地久,无论相隔多远,无论过去多久。可是后来,忽然明白生命很多人只是过客而已,有那么一段时光,每个人都开始感慨生命来来去去的人,“千万不要去翻你和一个人的聊天记录,一个人从陌生走近你,然后再陌生”“你会发现曾经存在而后被理所当然地忘记比从来没有存在过更加悲哀”“来自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中学时的我们被固定的活在一个静远的角落,写自己的作业,考自己的试,做自己的梦,我们唯能维护好自己的小天地,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与已无关,也正因如此,那时我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清晰又坦白。
回想起曾经自己为过客的叹息多少觉得有些矫情,可现在想想,青春里,就该有这样一段矫情的时光,有悲伤爱回忆念过去。在那样一个懵懂单纯的年纪,伤情是装点生命的勋章,也正因为我们主观承受力无限夸大的非难,才得以拥有过热泪盈眶的青春。
一定要放肆的矫情过,长大后才明白人的情感其实都是有期限的,爱,憎,恨,这世间所有的感情都有期限,过了这个期限,一切都化作似水流年。伤情是因为遗憾,因为不舍,因为对感情长久的天真与痴想,而过了这个期限,人自然不会再这般矫情。过了那个年龄,人也不会再天真,不会再单纯,不会再那般固执的相信。
成长总会教人学会放下与忘记,而曾经那份伤情和遗憾的情愫便是对过往青春最好的祭奠。青葱岁月,总有一天会无声无息的深埋心海,那些青春里可爱的人也只得挥手别过。而有一天,当我们不再留恋和相信时,也便不会再回头和驻足,每个人都开始自顾自的奔向未来。
站在二十岁出头,奔向三匝的年龄,从迈入大学的温床,在这看似是青春最后的一站里见识了太多勾心斗角,让人措手不及无可奈何,大学这个真实的小社会,有算计有黑刀有冷漠,有表面的温存实则叵测的内心,有善意的靠近最终残忍的伤害,初来乍到我们还像年少时那般固执的相信真心可以换来真心,可最后却换来的是一次次伤害和失望,你深爱的人突然牵起了别人的手,你相信的人站到了敌人的身旁,而那些你曾付出精力与时间培养的友谊,在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中,也不知为何的慢慢杳无音信。
当即将踏出校园,第一次直面现实的社会,才开始真的明白金钱,工作,权力的重要,直面社会里残酷的明争暗斗,人善被人欺实在真诚大多会被充作炮灰,那些从一出生就比你先跑出百米,拥有你这一生拼搏也许都无法抵达的物质条件的人,在社会中会对你肆意的掠夺与压迫,可你却动弹不得。你才开始明白要在社会里打拼的人,尤其是没有背景身无一物的人最好学会表面热忱内心冰冷,最好拥有厚如城墙的脸皮和黑如煤炭的内心,你虽不想这样,可你不得不承认,想在浑水中保全自身或是迈入上层,只得如此。
你发现,身边的人再也找不到曾经那般真挚的朋友,每段友谊都掺杂了利益的成分,每段感情都混入了现实的味道,每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