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详细内容
一、文学常识 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 1、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复杂而微妙情感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中的“闲人”一词该如何理解? 这里的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包含着复杂的感情:①指有闲情雅致的人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是作者被贬的自嘲。(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6.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7、这篇文章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①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 ②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复杂微妙; ③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解释加点字(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3)尝秋夜坐钓月矶__________(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3分) 答: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1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2(1)但:只是(2)念:考虑、想到 (3)尝:曾经(4)及:等到 13、(1)可是终究比不上山静无人,(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 (2)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4.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5.月色美好;幽静(月色幽美,夜静使人心悠然。)(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