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

详细内容

【篇一】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1.学习本课,首先要阅读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了解谋

潋滟()愚氓()鲁殿灵光()毛骨悚然()怯懦()虬干(摇曳()抖擞()万斛()蜿蜒()猬集()荆棘()诛伐()

二.解释词义:

1.凄清:形容凄凉冷清。

2.萧索:萧条冷落。

3.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

4.足征:就是“足以征明”意思。

5.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6.诛伐: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

7.疾趋:快走。

8.焉知:哪里知道。

9.奈何:怎么办。

10.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11.司空见惯:由于经常见就不觉得希奇了。

12.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的事物来看待。

13.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14.盘曲而上:弯曲缠绕着向上。

15.鲁殿灵光: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后用来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16.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17.月白风清: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18.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导入课文: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岁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

1.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是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2.作家是如何描绘幽径四季之美的?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3.作者写古藤之美的思路是怎样的?你能说说作家为何这样安排吗?

明确:先写幽径四季之美,再写幽径古藤之美。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烘托)

4.“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并用彩笔画出这棵古藤萝来。

5.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它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让人想到一幅凄美的画面:一位天使般善良的绝色美女在临死前绽放着世间最的笑容。

①“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6.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作者为何如此伤心吗?

明确:悲哀至极。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2)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3)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的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7.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古藤毁于愚民之手,这就有了更深的揭露意义,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8.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是“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明确:我觉得作者的悲其一是美好的藤萝被毁灭,悲其二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其三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根源是人性之中的恶。

2.根据下列诗句的意境,围绕“环保”问题写一句广告词。

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美好的意境不应该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国。

(2)如此风光,何日再现?

(3)把文学意境还给大自然吧!

(4)古人笔下美好意境,岂能毁于我辈之手!

(5)诗歌中地意境是古人创造出来的,现实中的美景是我们保护出来的!

点拨:可以从意境与现实的反差中寻求答案。

3.运用下面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80字以内。

潇洒别出心裁魅力

示例:如何可以使自己显得有魅力,并且举止潇洒呢?就是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从内部着手使自己脱胎换骨。否则,再别出心裁的修饰自己的外表,也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推荐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作,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

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骨朵,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粗略估计,今年大概开了将近一千朵。真可以算是洋洋大观了。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格言警句: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

课题:幽径悲剧 课时: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品读语言四法】

1.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开始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1.仿照例句造句。

(1)例句:不管实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仿句:

(2)例句: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仿句:

2.“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句中“十字架”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作者个人性格造成的幽径的悲剧。

B、指作者的痛悔之情。

C、指作者为没有保护好幽径而自责。

D、指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怜惜之心。

3.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答:

(一)学习课文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就描写来说,写幽径,写古藤,写藤萝被毁,无不尽展笔力,充分表现对象的形象特点和内在神韵。请找出精彩片段加以体会。

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十分注重议论抒情,放纵情感潮水的奔流,请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二)体会文章加强悲剧效果的主要写法

1.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

2.悲剧是美的毁灭,文章着力描写了藤萝的美,不但有外在的美,而且有内在的美。藤萝愈美,藤萝的悲剧也就愈突出。

3.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文章也着力描写了藤萝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使人欲哭无泪。

4.美被什么所毁灭,也关系到悲剧的性质及强烈与否。美丽的藤萝一旦毁于愚氓之手,这种现实,十分可悲,也十分发人深思。

5.对悲剧的气氛反复渲染,增强了悲剧效果。文章一方面写“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一方面反复抒发“我”的痛苦,就是对悲剧气氛的反复渲染,就是对被毁者的挽歌,对毁美者的遣责。

(三)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1.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

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奈何等

2.用了不少成语及四字短语

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

3.巧妙化用名家的诗句。文中许多词语都使我们想起一些名家的诗句。

①“绿叶接天,红荷映日”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潋滟”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③“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出自常建的《题破山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欲与天公试比高”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4.从句式来看,多用对偶或一般整句

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作者是一位作家、学者,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这才写出这样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文章。有些句子全是口语,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怀情味在其中。

1.文中第11段“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

示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2.文中写“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请你展开想象,具体描写“群树”、“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态。

示例:要求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能运用拟人等修辞,语言通顺。具体描摹群树或在风中不住地摇曳,或在阵阵松涛中传达出所产生共鸣的情态;可从荷叶上的水珠想像荷花同情的泪、不再有盛开的笑脸等描写出荷花同情的情态。

1.课文的三、四、五小节写景很有特色,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这样的写法,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50字左右的写景短文,要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能写出景物的特色来。

提示:既要写出你所在校园景物的特色,又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且要运用课文中以不同季节为中心的描写方法。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篇二】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案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回顾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3.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的悲剧。

四.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精读品析,欣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1、师: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例如“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神奇而美好。

又如“夏季的荷塘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

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礼赞生命力之强烈)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陶醉、礼赞)试读出来。

男、女生竞赛朗读(女生第3节,男生第4节)

2、师:作者用“神奇”二字概括幽径的特点,而在这条神奇的幽径中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最深?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

3.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并没有浪费笔墨,用意何在?(思考讨论)明确:这便是铺垫、蓄势——用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环境来烘托她。

三.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藤萝之美”

1.师:想必大家一定很想认识让作者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角色,速读概括古藤的特点。并说说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明确:精神寄托于安慰.

2.作者除了写幽径上的藤萝,还提到哪里的藤萝?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幽径藤萝“最有特色”,最美。

3.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毫不留情的,十年浩劫期间,这些美丽的花木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砍伐,同学们可能不能理解,那就查阅一下“十年动乱”的历史资料吧,寻找故事性较强的资料。

明确:教师补充,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小结。“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倒,糟践踏。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4.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他对此有怎样的感触认识呢?请阅读

第10段把作者的认识感触划出来。

明确:“他悲愤、惆怅,他有一点安慰,他觉得这个世界还值得留恋,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5.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是什么让他“悲”,又是什么给了他“安慰”?明确: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对自己的苦难他一定曾经悲叹过,但作为一位文化巨匠,他没有陷于此种自伤而不能自拔。这株仅存的藤萝依然在那里释放着力量,所以这让作者觉得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四.作业:品味语言,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段(句)好,好在”来作答,内容要求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第三课时

【篇三】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幽径悲剧》是中职语文教科书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关注人与自然,主题是表现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幽径悲剧》集中体现了这一主题。

本篇文章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基础相对差,读透文本体会到幽径之美、藤萝的美,并力求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让学生能够明白悲剧的内涵,紫藤萝悲剧之因,能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这篇课文,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所以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能够说出文章中悲剧指什么,并且能够划分出文章思路,理清楚作者的情感变化。幽径悲剧教案

2、再次朗读课文,能够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3、在上述两点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能够明白悲剧的内涵,紫藤萝悲剧之因,并且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体会本文通俗、精练而又雅致的语言,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难点)

3、学习烘托手法和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难点)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说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点明悲剧本质,深化学生思维)

2、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享誉国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他一生有众多头衔,如“学界泰斗”、“一代宗师”、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等,但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懂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2门古代语言。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

我要活到108岁。”

3、检查预习:

应答应当抖擞惆怅

摇曳绽放潋滟猥集

虬干万斛愚氓毛骨悚然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幽径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悲剧?(说明:这一环节是在已经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

(学生们听过的悲剧故事有很多:《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悲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悲剧。)

答: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2、一株古藤萝激起了作者的情感波澜。迅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句说出藤萝被毁前后作者心情的变化。(说明:这个问题是为了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变化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宣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悲剧感受的共鸣。)

被毁前:爱乐被毁后:怕痛

3、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说明:这一环节是在已经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

学生讨论归纳,老师点拨:

第一部分(1—6):写幽径之美。

第二部分(7—10):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之悲。

三、细读课文,感受幽径之美(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作者为了表现强烈的悲剧效果,必须要揭示藤萝之美,但作者先从曲径四季之美景入手,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

读一读文中描写幽径美的段落,结合相关语句概括出幽径美在何处。学生在书上作批注。(为揭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

1、投影片:“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结合课文有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明确:三个“向上”的反复,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荷花勃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2、小结:

山上:春夏秋总有翠色在目

湖中:夏绿叶红荷

冬:白雪覆盖

绿色更浓

→四季之美,生机勃勃(学生归纳特点)

四、再读课文,感受藤萝之美(说明:藤萝之美分析透彻,能帮助学生感

受作者的心情,领悟藤萝悲剧性的强烈)

读一读文中描写藤萝美的段落,结合相关语句概括出藤萝美在何处。

1、投影: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为什么作者走到古藤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就“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答: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中藤萝界鲁殿灵光”,即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惟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小结:

外在美:形:盘曲而上

香:“蓦地”“扑鼻之香”

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

内在美:和:与大树和睦相处

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

→真善美的化身(学生归纳)

五、感受藤萝之悲(悲剧:真、善、美的东西被毁。幽径之美衬托出藤萝之美,藤萝之美衬托出藤萝之悲,越美的东西被毁,悲剧色彩越浓郁,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问:说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藤萝之悲并陈述理由。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归纳:

1、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

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2、作者面对这样悲惨的现实,悲痛至极,他仿佛听到藤萝的哭泣。

投影片:“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答:三个“哭泣”的反复,表达了作者对世人的失望,对古藤命运的痛心。

3、作者极力的想抓住这只摧毁“美”的黑手,可是无人知晓„„

投影片:“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

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答:三个“决不会有任何人”的反复,充分表达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对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热衷于自己的名利而缺少应有的悲悯情怀而遗憾失望。

4、人们都把目光关注到哪里去了?

投影片:“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答:作者批评世人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5、还有一些所谓的伟人,他们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投影片:“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答: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出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这里所谓“真正的伟人们”含贬义。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6、小结: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剧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无知,藤萝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六、拓展延伸

说说你看到过身边有哪些破坏美,毁灭美的事,并且谈谈自己看法。

七、课堂小结:

藤萝被一把无情的刀所砍去,美被毁灭。这一刀砍去的不仅是一棵古藤萝,砍掉的更是人性中最美妙的东西----真善美。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发展。作者对民族命运充满深沉思索,并决意承担这个被忽略的悲剧,背负起被大多数人丢弃的人文责任,重视生命美的价值,在美的荒漠上守护最后的墓碑。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愿我们每位同学也学会尊重美、呵护美、不断追求真善美。

八、课后作业:

请你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劝告世人,一定要保护好环境。

附:板书幽径悲剧衬托

(真善美)

藤萝

爱怕

乐痛

恋悲幽径悲剧教案

愿我们每位同学也学会尊重美、呵护美、不断追求真善美。

【篇四】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一: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与反思

《幽

径悲剧》教学设计

启东市寅阳初级中

学李锦辉

《幽径悲剧》是著

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其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其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

又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其含蓄。文中古藤萝的悲剧,是整个幽径的悲剧,是

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所以说《幽径悲剧》是一篇极佳的阅读教学

的文本。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

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

设计此课。为达到以上标准要求,可选用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朗读为主的教学

方式。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

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

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读、品、

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强烈的悲

剧效果。

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手段引导

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注音或据拼音写汉

wānyán

()()jīng()潋滟抖擞()棘

yèsǒngméng摇()毛骨()然愚()

1

2

3

课后学习:

1、课后找出文中你

最喜欢的语段熟读成诵,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在生活中,你曾

为一株草、

一朵花的折损而伤心过吗?你曾为一只猫、一

条狗的病痛流过泪吗?如果有,请你将你的感情流露写下来,注意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板书:

幽径悲剧季羡林

幽径美:(春夏秋冬)充满生机活力

美烘托

藤萝美:历史、文

化、外在美、内在美被愚氓毁灭

悲剧(抒发了作者矢志不渝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4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季羡林,作为国学

大师,其身正,其文亦深。《幽径悲剧》是他对生活中细微处的深刻发思,而折射出的对人的

劣根性的发现,体现着智者的思考和光芒。所以,以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这样一篇蕴意深

刻的文章进行解读,确有难度。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强调文本的意义和更深层的挖掘,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期达到学生对文本

和季羡林本人性格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回答也应证了这一点。当然,这一节课

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学生的回答并不全面,文章中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不够深刻,这需要

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有待改进。5

篇二:《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

径悲剧》教案

1、指导学生通过朗

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

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

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

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通

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

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三课时

1、借助工具书,解

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

的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幽

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

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

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

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

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

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

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

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

《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

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

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三.了解文章主要

内容,理清思路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回顾课文,

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

藤萝的悲剧。

3.按照“幽径”“藤、

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写

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

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

写藤萝的悲剧。

四.作业:思考课后

第一题

第二课时幽径悲剧教案

一.导入

二.精读品析,欣

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1、师:文章开头描

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例如“到了夏天,

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这一

句写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神奇而美好。

又如“夏季的荷塘

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向上,向上,向上,

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教师范读,感情饱

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礼赞生命力之强烈)字

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陶醉、礼赞)试读出来。

男、女生竞赛朗读

(女生第3节,男生第4节)

2、师:作者用“神奇”二字概括幽径的特点,而在这条神奇的幽径中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最深?

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

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

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

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

3.作者如此用力描

绘幽径之美,并没有浪费笔墨,用意何在?(思考讨论)明确:这便是铺垫、蓄势——用

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环境来烘托她。

三.研读第二部分

——感受“古藤萝之美”

1.师:想必大家一

定很想认识让作者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角色,速读概括古藤的特点。并说说它在作者心中

的地位。

明确:精神寄托于

安慰.

2.作者除了写幽径

上的藤萝,还提到哪里的藤萝?作用?幽径悲剧教案

明确:侧面烘托幽

径藤萝“最有特色”,最美。

3.然而现实却是残

酷的,毫不留情的,十年浩劫期间,这些美丽的花木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砍

伐,同学们可能不能理解,那就查阅一下“十年动乱”的历史资料吧,寻找故事性较强的资

料。

明确:教师补充,

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小结。“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

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

“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

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倒,糟践踏。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

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4.作者亲历了“十

年浩劫”的灾难,他对此有怎样的感触认识呢?请阅读第10段把作者的认识感触划出来。

明确:“他悲愤、惆

怅,他有一点安慰,他觉得这个世界还值得留恋,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5.怎样理解他的这

种感情?是什么让他“悲”,又是什么给了他“安慰”?

明确: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对自己的苦难他一定曾经悲叹过,但作为一位文化

巨匠,他没有陷于此种自伤而不能自拔。这株仅存的藤萝依然在那里释放着力量,所以这让

作者觉得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四.作业:品味语

言,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要求学生用固定句

式:“段(句)好,好在”来作答,内容要求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

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第三课时

一.导入:然而人

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是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感受古藤之悲,幽径之悲,

作者之悲。

二.研读第三部分:

感受“古藤萝的悲剧”力量。

1.师:这是一株怎

样的古藤?迅速找出描写古藤的语句,概括它的形象特点。明确:有外在美;无害人之意,

献花于人世;二三百年来,和睦相处---即“真善美”的化身。

2.这样一个集“真

善美”于一身的古藤,作者的情感如何?

明确:喜爱,留恋,

乐之

3.师:“然而人生毕

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作者以自己前后矛盾的感慨揭开了“古藤萝

悲剧”的序幕,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

明确:古藤萝存在

——意味着人间纯真、善良、美好的存在;古藤萝毁灭则意味着人间的纯真、善良、美好遭

到杀戮。

4.师:这难道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