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详细内容
'【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醉花阴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一 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三 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如 梦 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 梦 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 剪 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武 陵 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三 推进新课
(一)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二)朗读体味
同学们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三)整体把握
《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
上片 重阳思亲 (板书“重阳思亲”)
下片 饮酒赏菊 (板书“饮酒赏菊”)
(五)鉴赏评价
1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
明确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2词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愁)
3 下面是我们的自主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这个“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现在看第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谁来分析这一句?
明确:“薄雾” “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好了,第二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应该怎么分析呢?
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夜半凉初透” ,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3)上片小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理离家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好了,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把上片背出来呢?(教师检查背诵)
4 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明确:下片是写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到菊圃饮酒的情形。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问:“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明确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佳景衬哀”的作用。这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重阳是菊花节,菊花正值盛放之时。东篱下的菊花想必开得无比灿烂。黄昏之后,花香四溢,当然更富有情味了。可是对于端着酒杯的作者来说,此时却只能一人对花独酌,空想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快乐光阴,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问:这首词以“愁”字开头,以“瘦”字结尾,谁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瘦字
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认为菊花也是“瘦”的,这自然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吧。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以“瘦”来形容是极见神韵的。而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下片小结:下片写黄昏后独自饮酒的愁绪。
六 作业 1 背诵全词
2 完成课后第二题
3 预习《声声慢》
【篇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背诵这两首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二、新课导入
三、诵读感悟
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 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这两首词。
二、新课导入
请大家欣赏歌曲《菊花台》,歌词中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家可能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铺满皇宫的菊花象征着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所以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三、诵读感悟 首先请同学们听名家诵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和断句,请大家自由诵读,我们齐读一遍,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
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
问题一: 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李清照的生平:
1、父李格非工于词章,苏轼门生,又在朝中为官,官职不低;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善文学。所以少女时期的她衣食丰厚,无虑无忧;
2、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至右丞相;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故此时新婚燕尔的她嫁得才俊,缠绵婉柔;
3、不久,丈夫就因为求学、为官等原因长时间在外,李清照饱尝甜蜜的相思之苦,此时和丈夫感情很深厚、新婚长别的李清照觉得夫觅封侯,相思成愁;
4、公元1127年,金破汴京,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四十多岁的她无奈经历了金强宋弱,避乱江南;
5、李清照在南渡初期,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后赵明诚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此时她满腹才情、一腔报国热血却不得不经历夫去国破,凄寂晚年;
6、丈夫死后李清照孤身流离在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所以人们评价婉约词宗,一生多舛。
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 《醉花阴》中的黄花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写于晚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1)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2)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 《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
《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总结: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明确: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六、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梅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学生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知识的衔接: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来欣赏诗歌。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
一剪梅
1-2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
如梦令
1-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剪梅》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如梦令》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学生讨论2:导致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身世的变化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教师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教师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幻灯显示)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四、归纳本课时教学内容
五、作业——内容拓展
我国古代诗歌中,留下了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诗有表现民族气节的《正气歌》;有歌颂边防将士誓死杀敌的《塞下曲》;有渴望结束战乱,欢呼祖国和平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表达年迈力衰仍心想为国戍边,渴望国家统一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试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诗人风格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爱国诗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以具体的诗歌来引导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理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有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对理论的领悟比较深刻。当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教室里面响起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歌曲,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课后作业也完成得较有质量。总而言之,这一节课学生既学到了诗歌的理论知识,又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课堂效果较好。
【篇四】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掌握意象的一般内涵。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在品读中体会和品味词的意境。
(3)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把握词的主旨。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词人的情感。
(2)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熟读成诵,在阅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美感和词作中抒发的感情。
一、导语设计(课前两分钟开始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
同学们,音乐好听吗?感觉怎样?有谁愿意说一说这首曲子吗?
明确:这首曲子叫《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乐,瞎子阿炳用他如泣如诉的二胡声演绎了人世间的悲凉。静静地听,人们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她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李清照从小就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会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赵明诚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清照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幸福美满。
公元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赵明诚在赴官上任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等)。
她的作品也分为前后期,前期多写闺中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
三、整体感知
提问:《声声慢》和《醉花阴》,哪一篇的情感更能打动你?哪一篇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声声慢》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四、具体赏析
1、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咏《声声慢》。
例如:“还”的读音要注意;开篇一系列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须慢读,要读出孤单之人的怅然若失,以及寻找无果的失望,体现环境的冷清;“怎一个”须重读,旨在强调悲愁之多、痛苦之深;“点点滴滴”、“独自怎生得黑”须读出伤和痛的感觉。
2、在《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下,再次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3、提问:词中哪些句子给你的感触最深?(落实到具体的字词)
例如:(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的这句话一连使用七个叠词,在平平仄仄中增添了语言的美感,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除此外,“寻寻觅觅”侧重于动作描写,表现了寻觅之人的心神不定和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环境,寻觅无果,周围冷清的环境使得人越发的孤单寂寞,唯有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人的心境,是多么的凄惨、忧伤和绝望。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群大雁从天上飞过,唤起了自己的伤心的事情,这好象是旧时与丈夫一起时看过的大雁,这里有她思念,也有以往的美好时光和现在的凄凉、愁苦之情!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淅淅沥沥地一直到黄昏都还没有停,雨水雨水一滴一滴地打在窗边的那棵梧桐树上,滴答、滴答地作响,是悲痛,是欲绝,与其说是雨打梧桐,不如说是雨一滴滴地落在词人的心房之上!在古典诗词里,“雨打梧桐”是忧伤的象征。
5、请一个女生朗读《醉花阴》。
6、提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感情?(用原文作答)
明确:也是愁,从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得知;或者说是悲伤、愁苦,从“莫道不销魂”可知。
7、提问:你怎样理解这种愁情?它和《声声慢》中的“愁”是否一样?
明确:两首词的愁情都是通过典型意象来传达的,而且有一个意象还是共有的,找找看,是什么?是“黄花”。但是意象的意蕴和表达的愁情都是不一样的。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此时的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等一连串的打击,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和孤独之感一起涌上
心头,正像“怎一个愁字了得”所说的那样,这些痛苦、这些悲愁不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的,也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所以看到的是“满地黄花堆积”,这里的菊花已经是枯萎的,甚至是凋零殆尽的了。
而《醉花阴》是她前期的作品,尽管丈夫做官在外,重阳佳节也不能回家团聚,但是这种愁情只能算是离别的相思,是一个寂寞无聊的少妇生发的闺愁,其程度与前者相比较,差得远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到文中去找依据,恰逢重阳节,这个时候的菊花正是开得最灿烂的时节,所以才有“东篱把酒黄昏后”,边品酒边赏花的风俗,于是也才有了“人比黄花瘦”,其中的“瘦”字是清瘦的意思,还不至于憔悴。
我们可以猜想,或许写作《醉花阴》的时候,李清照感觉自己的确挺愁苦的,因为丈夫“独在异乡为异客”,空留她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当时的她恐怕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自我们的后半生居然连拥有这种闲愁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为斯人已逝!
五、课堂小结
两首词中“愁”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醉花阴》以愁开篇,主要描写了冷清的环境中,孤寂无聊之人从早到晚愁闷难捱的苦恼。《声声慢》以愁结尾,用七个叠词和“旧时大雁、憔悴的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表达了国破家亡带来的深重的苦痛,最后的愁字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六、布置作业
在体味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词,要求熟读成诵。
附板书:
李清照词两首
【篇五】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二首
教学目标:1、学习李清照的婉约词
2、学会鉴赏及运用词中的表现手法
2、了解李清照人生经历及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人生经历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影响
2、学会从情感和意象两个角度去鉴赏诗词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位女子,少女时期无忧无虑,略带娇羞,轻吟“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初为人妻,爱情甜蜜,娴静温婉,低唱“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再后来啊,国破家亡,丈夫死去,背井离乡,悲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岁月的刻痕在她身上沉淀出的是才华横溢的辞章。斯人已去,却留给了我们挥不去,抹不掉的回忆。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她是谁了,对,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声声慢》。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跨北宋和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代表作《点绛唇》《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等,著有《漱玉词》。
三、学习《醉花阴》
1、教师范读《醉花阴》
我们在平时练习诗歌鉴赏的时候,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理解诗词有两个重要的地方,一是情感,另一个就是意象。那么,刚刚读了这首词之后,大家认为这首词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
——愁
从哪句词里告诉我们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
2、为了表达“愁”情,词人在上片里借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的?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愁情情景交融重阳佳节点明时令,表明心情不好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孤寂愁情秋夜凄凉身体之凉,内心之凉,独处之悲
3、在词的下片中,词人又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呢?怎么表现的?
酒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饮酒赏菊的习俗,所以词人照例“东篱把酒黄昏后”,菊的幽香盛满衣袖,此时的她触景生情,菊花再香再美,也无法与丈夫共赏;佳酿再醇再浓,也无法与丈夫举杯共饮,所以这种用盛景来抒发悲情的写法叫做什么呢?(以乐景衬哀情)
西风萧索,渲染词人所处的环境的清冷
黄花就是菊花,菊花外形清秀,菊瓣纤长,与词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体态相似,引发了“人比黄花瘦”的感慨,寄予了词人厚重的相思离愁。
4、小结:在这首《醉花阴》中,李清照借“薄雾浓云”“酒”“西风”“黄花”等意象,抒发了她对宦游在外的丈夫的相思与离愁别绪。
四、学习《声声慢》
1、接下来,我们来看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配乐朗诵
2、读完这首词,大家发现,这首词在情感上与《醉花阴》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写“愁”
3、哪一句说明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用反问句直抒胸臆,这一切,用一愁字怎么说得尽呢?那么“这次第”具体是指哪些情形呢?或者说是从哪些意象里表现出来的呢?
三杯两盏淡酒——酒并非酒淡,而是愁浓晚来风急——秋风凄泠,渲染心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过雁旧时相识是伤心的由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雁不正是以前常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群雁吗?可惜的是,物是人非,如今那个收信的人早已不在人世,未亡人只能空悲伤。
满地花堆积——黄花憔悴的不仅是黄花,还有自己,晚年孤苦飘零的她,再也无法有往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趣了。
梧桐更兼细雨——梧桐、雨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愁苦的一种代表,再加上连绵的秋雨,滴在耳边,更滴在心间。
4、这些意象在铺开写愁,那么愁情又是由哪一句引发出来的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在不停的寻觅,然而不仅没有寻回失去的美好,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悲痛,反在冷清的环境中增添了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在这一句中,词人连用七组叠词,将内心的愁情展现得绵长悠远。接下来,她借“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秋雨”等意象来表现这种凄凉、惨淡、悲戚的情感,结尾用“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层层相扣,首尾相应,让人不由自主地为“愁”而悲,为“愁”而愁。
五、这两首词都在写愁,那么这两者的愁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醉花阴》中的愁是离愁,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声声慢》中的愁是无尽的悲愁,是欲语还休,一言难尽的痛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联系到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夫唱妇随,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先是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所以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而人生经历也对李清照词的内容和风格有极大影响,她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因此,今后大家在做诗词鉴赏题时,如果有作者的身世经历介绍,请一定要留心。
六、在诗词中,意象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媒介,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这两首词中的意象。
酒愁的象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秋风渲染愁情“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菊花代表高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过雁象征离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梧桐喻指忧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
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雨聚集愁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七、总结手法
借景抒情:借意象将愁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运用叠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也把词人的愁表现得连绵悠远
八、布置作业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归纳其他常见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如月亮、杜鹃、梅花、竹、猿、柳……)
附板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意境阴沉,借景抒发孤寂愁情
秋夜冷清身体之凉,内心之凉,独处寂寞借景抒情
酒重阳习俗,借酒浇愁孤寂愁闷
西风西风萧瑟,渲染愁情相思离愁
菊花人比花瘦,乐景写愁
意象情感
酒凄凄秋风怎一个
惨惨雁愁
戚戚黄花字了得
梧桐
雨
情感意象情感
【篇六】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在写“愁”方面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以及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背景。探讨李清照词中女性生命意识
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在写“愁”方面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难点: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解决办法:鉴赏、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一、导入:
她被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在中国词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易安体”;她是一个勇敢率真的女人,大胆地以己之情,抒己之怀;她又是一个柔情万种,愁若苦海的女人,无论是“一种想思,两处闲愁”的日子,还是动乱的时代,变迁的年华,都使她的诗歌中充满了愁绪;她更是一个豪情万丈的女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的英雄观;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来学习她的两首词。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我们留了预习作业,下面来检查一下完成情况: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章丘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母亲王氏为状元王供辰孙女,也擅长诗文,生长于爱好文学的士大夫家庭。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嫁给礼部侍郎赵廷之子、21岁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赵明诚爱好收集前朝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升为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致力于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争中被罢官,对赵廷之行事不满。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赵明诚又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为写相思之情的闺怨词。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
后期: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2、“闺怨词”:
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但常常是男性代言,难免生硬。李清照的出现弥补了这种遗憾,女人的口写女人的心,不仅典型而且真实。她被成为“古今才妇第一”不是没
有道理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两首截然不同的作品,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同属婉约派的她与柳永的差异。
3、她有哪些名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一提到李清照,就不得不提宋词的流派。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
三、词文梳理:
好,大家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词,先来学习朗诵。
1、范读这两首词。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下面有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2、请同学来读。(读得很有蕴味)
(李清照的词有很多,为什么把这两首词编入教材供我们学习,想必有他的特别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玩味一下,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两首词,我们从以下几道问题入手)
1、分组讨论:
(1)两首词的写作时代是否相同?两首词的主旨分别是什么?
(不同,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名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家庭美满。因此词风较明快,即使写愁,也只是“闲愁”而后期因靖康之变,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又因丈夫病卒,饱受国破家亡之痛,晚年生活孤独凄苦,因此词风哀婉,凄凉。)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下片写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酒不能解愁,于是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声声慢》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着从秋天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下片写黄花满地枯萎,再也无人摘取。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再加上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怎样熬能到天黑,正值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体现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因此《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幽怨的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
(2)为了突也主旨,两首词分别运用了哪些意象?
(《醉花阴》薄雾浓云玉枕纱橱淡酒黄昏西风黄花
《声声慢》淡酒晚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由此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常用意象,例如落花,流水,明月,等等,它们都代表着什么呢?
(3)两首词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请谈谈你的感想?
(词的末句特别为人称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凄凄惨惨戚戚”,则写出了内心感觉。由浅入深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包括亡国之愁,孀居之愁,飘零之愁,晚景之愁,让人读后愁绪纷纷,意乱如麻。真是处处生)
(4)同是写“愁”《醉花阴》和《声声慢》有何不同?
(1、《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2、“愁”之风神不同,人之形象迥异。《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标而凄清的。《醉花阴》描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声声慢》描写了一个孤孀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黄花”及“酒”相似,情调心境迥异。
《醉花阴》中的黄花仍不失孤芳自赏的情调和诗酒自适的潇洒。
《声声慢》中则是满地黄花堆积。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醉花阴》中的酒是相思的载体,是才情的伴侣。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的酒,是凉薄的慰藉,是生存的一丝寄托,词人欲借酒暖身,却融化不了词人心头的冰霜。
4、同写秋风黄昏,写情寄意殊异。
前者是“帘卷西风”,富含想象与联想,也许远道而归的夫君翩翩而入,也许想到曾经二人双双卷帘入室;也许风解人意,催词人莫在夜凉中再作逗留„富有诗情画意。
后者是“晚来风急”直抒胸臆,急风中,难存点滴暖意;急风中,记忆变成碎片;急风中,难理愁绪,急风中,最难将息,单薄此身流离无寄„
前者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黄昏,似是词人等候的起点时刻。到了黄昏,就应彼此的心灵之约来到东篱遥相问候。虽然思念着的人并不在身边,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爱侣之间的情意应该是可以遥相感知、心有灵犀的吧。
后者的“黄昏”似是词人苦捱的终点时刻。好不容易才独自熬到了黄昏,但又要怎样继续熬过黑夜,则又是更深的痛苦,更大的煎熬。
所以《声声慢》中的黄昏,充满了完全的冰冷和绝望,而《醉花阴》中的黄昏,尚存一丝想象的浪漫和甜蜜。
两首词,同样是写愁,但表现“愁”的方式不同,《醉花阴》抒发的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声声慢》抒发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诠释“愁”的内涵各异,塑造的形象也有别,这既是词人情感、生活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时代变迁的有力佐证。
(5)对李清照的“闺怨词”你怎样评价?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看来,大家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对这两首词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们跳出这两首词,将李清照的词放到更深广的领域----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来探讨一下李清照词中的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
4、讨论:如何评价李清照词中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自我发现?
作为封建时代的卓异女性,李清照的潜意识中开始闪现出“女性精神”觉醒的火花。李清照是个纯粹的抒情词人,她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纵情表述自己的爱意别情、人生感悟,冲破当时女性的话语疆界,尽显了一个真正属于女性的自我,我们在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和闺怨离愁之外,看到了她们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是作者精神追求的表达,是对男性话语的颠覆和超越,它超越了男权话语体系中女性只能作为世俗玩物和被观赏者的命运,由表现被物化的对象转化为表现血肉丰满、内心丰富、具有主体自尊的大写的人。这是古代文学视阈中女性地位的重大转变也是对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自身的张扬和超越。
四、总结:
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希望这一节语文课能为大家打开一扇古典诗词之门,拨动心灵之弦,从而感受到古典文学中那些伟大美好的生命!最后,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两首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醉花阴》: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声声慢》: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
【篇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导语: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学生畅所欲言)
二、作者介绍(学生总结,教师带过)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
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
学生明确《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
诗歌是为了传情达意,我们在刚接触一首诗歌时,一定会对诗中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最初的感受。这首诗歌我们已经预习了。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自己对词作的情感把握,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好,我们在下面自由朗读一下。
全班朗读。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朗读的不错,那老师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也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根据我们的朗读,我们再来感知一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愁)
根据这样的基调,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四、作品分析,重点品读
诗歌总是以很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极丰厚的意蕴。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了要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外,还得从诗句本身入手去细品诗歌情感。
品读思想情感
刚才我们谈到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
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生:“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师: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
再意境特点是怎样的?
(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
如: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
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品“凉”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接着我们来看下片。在分析下片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
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
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我们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
好,那我们就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好,明白了诗人具体的情感,那接下来,我们就再次通过朗读进入到诗人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此时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一种女子的慵懒,娇柔。读出她的闺怨这愁。因相思而致的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全班再次朗读,找个别学生朗读。
《声声慢》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我们还是先通过朗读来初步感知这首词卓绝千古的美。(全班诵读)
那接下来,我还是想看看同学们的感受力是如何的,请一位同学带着你的感知,将你理解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给我们大家诵读下这首词。
好,朗读完,请问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答:愁
2、师问:都是愁,那《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你是如何感知到作者愁绪的不同呢?
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
接下来,我们仍要品读语言。
【篇八】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鞍山市第八中学2014—2015学年度
新教师汇报课参赛信息表及教案
【篇九】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二首
教学目标:
1.感受婉约词的风格,品味词的意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2.把握词人思想情怀,体味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4.学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词中意象的特点,把握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教学模式:朗读诗词,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品味语言,赏析技巧--归纳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词风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李清照词的主要特点:①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②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醉花阴》写作背景:本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在极度思念之下写下此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第一课时
赏析《醉花阴》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师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2.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将不理解的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销魂:形容极度的愁苦黄花:菊花
东篱:菊圃的代称,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下片写词人重阳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之情。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感情基调:寂寞,忧愁。
三.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探究一:《醉花阴》全词写“愁”,但“愁”字只出现了一次。词人在这首词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明确: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烘托出词人的愁苦之情。“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室内香炉轻烟飘散,看着瑞脑在香炉里慢慢地烧尽,让人倍感白昼难熬,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其余如凉凉的“玉枕纱厨”,卷帘“西风”,清瘦黄花,都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独守空闺的孤寂愁绪。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探究二:该如何理解“半夜凉初透”的“凉”字?明确:
凉,一语双关:表面是写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意义是,词人独居家中,爱人不在身边,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探究三: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花容月貌”、“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该如何理解这种比喻的独特性?明确:
黄色的菊花外形上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贴切地反映了当时词人因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四.课堂小结
《醉花阴》一词,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写词人重阳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之情,整首词情景交融,很好地烘托了词人愁苦之情
第二课时
赏析《声声慢》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学生自读,然后全班齐读。
2.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将不理解的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黄花堆积:指菊花开得繁茂,非凋谢。
憔悴损.:“很”的意思。
怎生得黑:怎么挨到天黑。次第:光景,状况。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主要写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手法抒发自己的愁思?
明确:一种深深的愁思;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情感。
三.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探究一:叠词的作用
请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苦无告
探究二:词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绪?是如何抒发的?
1.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由此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2.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传书”为中国古典诗
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雨:哀伤,愁思的象征。
6.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