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励志正能量>上海莫扎特

上海莫扎特

详细内容

篇一:《听懂莫扎特,请抛开这些误解》

听懂莫扎特,请抛开这些误解

2016年05月20日16:解放周末/悦赏·广告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陈俊珺

今年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诞辰260周年。上海的各大演出舞台上陆续上演着这位天才音乐家的经典作品。

莫扎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但有关他的误解也根深蒂固。真实的莫扎特究竟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听懂莫扎特的作品?记者专访了上海音乐学院陶辛教授。他真是“上帝的宠儿”?

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其中的阿玛德乌斯意为“上帝的宠儿”。莫扎特的音乐天分确实与生俱来——他5岁作曲,9岁写交响曲,11岁时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剧。

除了天赋,莫扎特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家庭教育。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宫廷音乐家,妈妈是名演奏家。他的父亲在教育上非常有心得,当发现莫扎特超群的音乐天赋后,他的父亲就开始带着他去往当时欧洲的主要音乐重镇四处游历,带他接触一些当时的音乐大师,一方面增长他的见识,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给小莫扎特寻找机会,给他更大的舞台。

早慧的莫扎特后来成为了全能型作曲家,他后期的创作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交响曲、室内乐、奏鸣曲、歌剧,而且每个种类他都写得非常出色,这在作曲家中是非常少见的。要知道贝多芬只写过一部歌剧,而瓦格纳几乎没写过交响曲。

莫扎特的神童经历与卓越的音乐才能让他的音乐被后世许多评论家赋予了某种“神性”,他也成了众人眼中被神眷顾的宠儿。但事实上,莫扎特的人生也经历了常人不为所知的心酸与曲折。

在维也纳发展的头几年里,莫扎特确实很幸运,风光无限,收入颇丰,但后来便每况愈下,他不断向朋友写信借债度日。在那些留存至今的求救信件中,可以清楚感受到这位音乐家生活的潦倒。与长期资助他的大主教决裂,并走上“自由艺术家”之路后的莫扎特与父亲利奥波德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父亲对儿子违抗父命与大主教决裂耿耿于怀。父子情感的疏离,入不敷出的经济压力,长期得不到稳定职位的心理焦虑,以及动荡生活带来的健康损害,导致莫扎特在35岁时便过早离世。

他是快乐纯真的代名词?

莫扎特的音乐在许多人心里是“快乐”、“纯真”、“光明”的代名词。其实,莫扎特的音乐是有血有肉的,既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对悲欢离合的体察。“认为莫扎特的作品只有平静与纯真,将他过分纯化,是对他最大的误解。”陶辛认为,莫扎特为人是单纯的,但这种单纯并非不识人间烟火,而是他即使什么都经历过,但都不往心里去。

在《第40号交响曲》里,可以听到纠结与悲凉;在《费加罗婚礼》里有生活百态、人情世故;《G小调弦乐五重奏》里有痛苦的表达;歌剧《唐璜》中则有悲剧的情愫。

然而,无论表达何种情感,莫扎特的音乐都让人觉得很舒服,让人心境平和,这种舒服来源于他音乐语言的直白与流畅。“莫扎特很直爽,听他的作品你能很直接地感受到他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不用去揣摩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在陶辛教授看

来,莫扎特的音乐就像鹅卵石,光滑而自然,“他总是很自然地把他在生活中吸收到的东西转化为音乐,他的音乐是天成的”。

听莫扎特能让人聪明?

莫扎特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两百余年后,这个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应”这一名词。按照网上流传的说法,“莫扎特效应”是指莫扎特的音乐能使人聪明,开发智力。

“莫扎特效应”是法国医生托麦提在1991年编纂出的一个词,来源于他的著作《为什么听莫扎特》。当时,他用莫扎特的音乐来“洗”耳。他相信,当耳朵受到不同频率的音乐刺激时,有助提高听力,并具有健脑功效。1993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页纸长度的小论文后,全世界刮起一股“莫扎特效应”的旋风。很多准妈妈在孕期有滋有味地听莫扎特的音乐。她们相信,神奇的“莫扎特效应”能让肚子里的宝宝变得更加聪明。

有关“莫扎特效应”的争议一直不断,来自美国、德国的科学家都通过实验推翻了“莫扎特效应”:听莫扎特的音乐对提高记忆力稍有帮助,至于开发智力,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尽管“莫扎特效应”或许是一个误解,但无可否认的是,听莫扎特对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还是有很大的益处。陶辛教授认为,莫扎特的音乐不受时代、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无论老幼都会亲近他的音乐。“通过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这是莫扎特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所能带给我们的滋养。”

听懂莫扎特的三个阶段

如何才能听懂莫扎特?陶辛教授建议普通爱好者可以分三个阶段来欣赏,他

为这三个阶段分别推荐了以下曲目:

入门阶段:《土耳其进行曲》

《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现在的钢琴家们在独奏音乐会上常常会对其进行改编,以更为炫技的方式赋予这首古典乐曲新的生命。《土耳其进行曲》原名叫《土耳其风格的回旋曲》。对西方人来说,土耳其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很陌生的。直到奥斯曼帝国攻打维也纳,西方人才一下子了解土耳其人。胶着了一百多年的敌对状态,最终以土耳其大败告终,西方一片欢腾,开始嘲讽土耳其人。所谓的土耳其风格在莫扎特时代指的是很嘈杂的敲锣打鼓的声音,这种音乐会让当时的听众觉得很好笑。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中间就有一段是用听上去笨手笨脚的,又很嘈杂的音乐写出来的,但他处理得很幽默,让人一听就觉得很开心。

升级阶段:《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安魂曲》

如果说《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最流行的一首作品,那么他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夜后的咏叹调大概就是第二流行的曲调,这一唱段也成为很多花腔女高音的考核标准。

《魔笛》是莫扎特用德语的民间歌唱剧方式创作的。这种歌唱剧原本比较简陋,但莫扎特在写德语歌剧时把正歌剧和喜歌剧中比较高雅的、艺术性较高的形式嫁接了进去。夜后的咏叹调是这种嫁接的典型代表,既不让人觉得突兀,也符合夜后这个角色的需要。{上海莫扎特}.

《安魂曲》是一部有着很多传说和悬念的作品。很多文章认为,莫扎特在临终的当晚,还在床上拿着谱子告诉学生该怎么写下去,但最终还是没有完成,这也给这部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写《安魂曲》的时候,莫扎特预感自己

的生命快要走到终点,内心怀着巨大的悲伤,可以说是一部饱含血泪的作品。高级阶段:《C小调幻想曲》,第39号、40号、41号交响曲、歌剧《魔笛》《C小调幻想曲》充满了悲凉的美,是莫扎特内心忧伤的写照,他并非别人眼中的“快乐天使”。

莫扎特的第39号、40号、41号三部交响曲写于同一个时期,是作曲家的三种心境写照,如果说《第39号交响曲》是懵懂的,那在《第40号交响曲》中会听出纠结,而在《第41号交响曲》中则充满了正面的凯旋之声。陶辛教授认为,不同于其他作曲家在一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讲一个故事,莫扎特则是在三部作品里讲了一个故事,所以不妨把这三首曲子作为整体一起欣赏。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晚年的作品,凝练了他一生的音乐成就,虽然是一部包含众多音乐元素的大杂烩,但聆听时会觉得很舒服,一点也不杂,这就是莫扎特的神奇之处。

篇二:《莫扎特的头像骗了全世界》{上海莫扎特}.

莫扎特的头像骗了全世界

奥地利大音乐家马勒(GustavMahler,1860-1911)成名后,赢得粉丝无数,有粉丝提议大家捐钱,找罗丹为他做尊头像,以表达对他的爱戴。可大家都知道马勒脾气倔犟,要他一连坐几小时摆姿势,根本不可能。怎么办呢,几个粉丝一合计,决定想个办法去蒙他。他们对马勒说,罗丹看上你的头型了,觉得你气质高雅,符合美男子标准,想为你做头像。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马勒当然也不例外,听粉丝这么一说,于是欣然应允。

马勒这边是搞掂了,罗丹那边怎么说呢?粉丝又跑到巴黎找罗丹。罗丹忙得很,通常是看上谁给谁做头像,要么就做女人裸体,对这种上门来的请求兴趣不太大。粉丝介绍说这可是奥国的音乐大师,他在维也纳的地位相当于巴黎的你。罗丹一听动心了。谁不知道巴黎是美术之都,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能在这两座城市混出头脸,自然不是等闲之辈。艺术家自然是惺惺相惜,罗丹表示可以给个优惠价,头像一万法郎,含一尊青铜像,要是遇上王公贵族或政客商贾,非得要个十万八万不可。

不久马勒有事去巴黎,顺便安排好去罗丹的画室做模特儿。两位艺术天才见面后点点头,也没什么话好说,当然也没法说,罗丹听不懂德语,马勒的法语也仅限于几个客套词儿。粉丝们求之不得呢,要是他们真的聊起天来,还不穿帮呀。罗丹开始工作,很快被马勒的头型迷住了,左看右看,一边做一边禁不住自言自语,说世上怎么有这么好的造型,既像富兰克林,又像莫扎特?这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隔壁房间有几个裸女模特儿,先是好奇地探头探脑,后来等得不耐烦,不时敲门催促他,他根本不理。

也许是罗丹太投入了,他做着做着就开始摆布模特儿,像摄影师那样,要求对方头低一点,再低一点,还忍不住动手去摁。这一摁不得了。马勒坐了几小时,早已心生厌倦,见罗丹摁他低头,不仅勃然大怒,

竟敢要我堂堂大音乐家朝你低头,这不是要我臣服于一个玩泥巴的匠人吗?作为一位音乐指挥家,从来都是他指挥别人,岂有被别人指挥的道理!他忽地站起身拔腿就走,回维也纳去了,连爱妻爱尔玛都拦不住他。好在罗丹功力深厚,已把马勒的头型烂熟于心,模特儿虽然离开,但并不妨碍他完成余下的工作。

罗丹做了两尊头像,一尊是泥塑的,虽然线条粗犷但气质神似,另一尊是铜像,做工比较精细,五官精致表面柔和。他把泥像送到维也纳,马勒显然还是很喜欢这尊塑像的,50岁生日那年,众多粉丝为他印制了一本画册,封面用的就是这尊塑像。马勒只活了51岁,他去世后,在罗丹举办的一个雕塑展览上,那尊青铜像也赫然在列,下面写着“莫扎特”,参观者在这尊铜像前留连忘返,认为它再现了莫扎特的灵魂,只有爱尔玛知道,青铜像的原型是她丈夫。{上海莫扎特}.

上海英雕蜡像艺术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蜡像制作和硅胶像的设计,制作及销售。其作品专业为博物馆,纪念馆,旅游胜地,名人故居设计制作蜡像、仿真硅胶像及场景复原等。数年我们一直致力于蜡像,硅胶像研究和开发,已经为国内外多家纪念馆,博物馆制作高仿真蜡像,硅胶像。作品受到了业内合作伙伴的信赖和肯定。主营:制作蜡像;蜡像;硅胶像;硅胶人;蜡像人,人物蜡像,上海蜡像;上海蜡像公司;蜡像馆制作,蜡像制作公司,仿真人硅胶像;仿真人蜡像;硅胶像制作;蜡像馆;上海蜡像馆;蜡像制做;蜡像定做;硅胶蜡像;仿真蜡像;名人蜡像;明星蜡像;仿真人蜡像定做;定做人物蜡像;人物蜡像定制;蜡像工作室;

我们的蜡像,硅胶像作品根据具体的人物,按照1:1的比例制作,历史人物在制作之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进行研究,从而使蜡像的姿势、服饰、面部表情,以及人物性格,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面部的塑造制作技术十分讲究,对型和神的把握非常精准,能准确抓着人物内心世界的思想情绪变化,蜡像的头部毛发以及眉毛都采用真人毛发,人工一根根地栽植,化妆高度仿真。蜡像的眼睛采用进口树脂制作,炯炯有神;毛孔、汗毛和面部纹理采用先进的手工制作,配以灯光,音响效果,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我们的服务领域:博物馆,纪念馆,旅游胜地,名人故居、场景复原、影视道具等,同时承接私人蜡像定制,

上海英雕蜡像艺术品有限公司以追求客户满意为宗旨,并相信自身的成功是建立在客户成功的基础之上的。上海英雕蜡像公司将以诚实和诚信作为合作的基石。

硅胶像蜡像

篇三:《简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3第一乐章》

简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3第一乐章【摘要】众所周知看,莫扎特作为全球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之一,他钢琴音乐技艺一直以来都是钢琴演奏者以及学习者无法回避的必弹曲目。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特别是音响技术的日益提升,录音技术直接能够展现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予以完美再现。一方面,实现了无数的听众音乐欣赏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音乐研究者对一个音乐作品不一样的音乐表演解释对比给予了更大的可能性。换言之,不同的钢琴家就能够从不同的视域演绎出不同的“莫扎特”。本文力图通过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3第一乐章,论述对这一乐章中不同演奏者对于速度、力度、层次、装饰音演奏的理解。

前言

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大家之一,他以异常悠然、流畅、率性的天性,强调了一种特别优雅丰富的感情和柔美细腻的音乐境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纤巧细腻,曲调旋律充满了歌唱性,也充盈了一种静谧的情怀,是钢琴艺术史上屹立不倒的精品。莫扎特终其一生,一共创作十四首钢琴奏鸣曲,其中“k333”可以说是她的代表作。笔者试图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并且择取了几位钢琴演奏家的音乐风格、音乐作品的音响版本展开对比研究,其中,重点涵括了音响版本演奏技法以及音乐特点的对比研究,对怎样诠释这一经典之作奏鸣曲展开阐述。

1.莫扎特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概述

莫扎特的这首钢琴奏鸣曲K333是其在一七七八年创作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斯时,莫扎特年仅二十二岁,是他的中期作品。莫扎特的这首奏鸣曲的主旨所追求向往的是一种诗意、静谧、优美的和谐,他也愈发地开始明白与感受音乐所可以形成的变幻无方的意境。一直以来,敏感的莫扎特面对巴黎变迁中的各种现实,不得不令他更加沉迷于幻想,不得不令他对生活以及他所理解的世界更加报以诙谐的处世态度。他多以美丽的旋律撩动人心,在他手上那种透明的感觉呼之欲出。终其一生,莫扎特对生命的追求始终止于平和、宁静、安详[1]。k333奏鸣曲整篇曲调极富华丽,润饰的和弦延伸是很能体现莫扎特和声语言的特色,更好的展示出了音乐的气质和个性,第一乐章的重点情景甜美和热情,且尤为清丽可亲,并未运用一种夸大的色彩,曲子典雅的风格也更加有亲切感。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四四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63小节)

主要主题1-8小节降B大调

连接8-22小节

副主题23-30小节F大调

连接30-38小节

Coda38-63小节

2展开部(64-93小节){上海莫扎特}.

3再现部(93-165小节)

主要主题93-101小节F大调

连接103-113小节

副主题119-126小节降B大调

Coda126-165小节

2.莫扎特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演奏速度技法研究

毫无疑问,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的音乐属性,这也是一个作曲家所设计的音乐性质所决定的,例如:部分作品更为悠缓抒情,部分作品属于歌唱性,余下的还有紧张、活泼、跳跃等等。达到这个创作目的,每一个作曲家都需要在其旗下的每一个作品上首先规定快慢“时间表”,而这种快慢之间就是“速度”。精准的速度是作曲家创作音乐时做到准确表达的大前提,这种音乐作品中规定的快慢,也被称之为“速度”。从乐谱的版本而言,莫扎特一直都没有给他的作品标上“节拍器”的速度记号,然而从整体上来说,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必然存在着一个速度定量,换言之,一拍四音往往不会大于126。一般存在120-126间(Allegro)[2]。如果是柔板(Adagio),会慢到一拍48-50,如果一拍有八个音,差不多每一拍100上下,极端的“快”和极端的“慢”的速度都不是很多见。在莫扎特存在的历史时期,节拍器还没有发明,全部的所谓快与慢都并未进行精准的标记,往往只会标注上速度术语,而莫扎特K333奏鸣曲是为Allegro[3]。顾名思义,这首曲子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明快、充满了喜悦情绪的快板。所以,速度术语只是给予某种事关乐曲速度的一个广义的参照,而什么样的速度属于正确适宜的速度呢?因为每一个表演者的经验及其判断往往不尽相同,我们完全有理由知道,演奏莫扎特音乐合理的速度是重要的,但绝非唯一的,只是相对的。钢琴表演者一定要从音乐的表现上入手,按照表演者自觉的理解,找到一种合理的速度[4]。

在多达165小节的第一乐章中,由表格1可看出,四位钢琴家的演奏速度有着明显着的差异。尤其,对比英格丽·海布勒和内田光子更是如此,前者演奏第一乐章一共耗时7分45秒,对比内田光子的不足7分钟而言,这是速度最慢的版本演奏。另外三位钢琴家的演奏速度由慢到快分别是:安德烈·希夫用了7分20秒,巴伦博伊姆用了7分19秒,内田光子用了6分58秒[5]。不难看出,速度并非绝对的,而是需要按照钢琴演奏者的现实需求来进行对速度的不断调节改变,而不同的演奏速度都存在不同钢琴演奏家所需要传递的一种韵味及感觉。

3.莫扎特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演奏力度技法研究

演奏力度这一技法在所有的音乐展示上有别于别的所有一种谓之绝对力度的标准。以声音比较来说,强弱之间属于相对存在,而就不同的演奏者而言,也就不可能存在某一种形式上的一致的强弱标准,也无法要求每一钢琴演奏者有着相同的应用在钢琴演奏的力度及其幅度[6]。

一七七八年,莫扎特的钢琴曲仍为古钢琴所演奏而成,诚然,古钢琴能够产生强、弱之间的变化,并且还能够形成渐强、渐弱的效应。所以,莫扎特那一时期在乐谱上的力度标记一般有:f,mf,p,pp,cresc,decresc。除此之外,莫扎特音乐中常规力度记号为f、p,然而,因为古钢琴的声音属性相对于现代钢琴来说,其音色略轻,人们所听到的音响效果f往往涵盖了mf,而p往往又涵盖了pp[7]。据了解,根据那一时期的美学观点,轻和重正像是光和影一样,二者彼此依附着。而这种轻重对比纷呈的手法,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尤为经典。例如,{上海莫扎特}.

在莫扎特的乐谱中,人们时常都会看见f和p呈对照性的标记,基于此,并非就代表着强弱的区别,在一定的时候也涵盖着不同的感觉与气氛。不仅这样,莫扎特还特别善于通过渐强、渐弱的力度来展示出色彩、明暗度。前者往往代表明亮,一种紧张度,内在张力的推动。后者就表示暗淡,松弛,缓和,释放[8]。

那么问题来了,在并未存在标记力度记号的空间,有没有不具备力度的变化呢?莫扎特时时告诫他的学生:“未注明的部分并不意味完全毫无表情地弹奏,必须随着音乐进行产生的波形振动,自然地出现强弱感觉。[9]”

在上述所提的四个钢琴家的音响版本中,每一位都展出了不同的力度变化,而相同的地方在于,四位钢琴演奏者都在上行跑动时呈现出渐强的力度,下行时做渐弱的力度处理。然而力度变化的幅度也往往有所分别。四位钢琴演奏家在第71小节-84小节的演奏中,都展示了不一样水平上的力度的改变,巴伦博伊姆的力度变化幅度最大,让人直接联想到莫扎特歌剧中的戏剧性人物,而这种强烈的力度对比正能体现出他的演奏特色所在,巴伦博伊姆的演奏特点是浪漫色彩浓重,听觉上稍带自由并且非常强调音乐中f的力度表现。相比之下其他的三个音响版本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但也都能感觉到起伏变化,内田光子的力度变化不是很大,其中将右手的柱式七和弦都弹成波音,从而避免这部分的音量过分突出,使整首乐曲均衡,优雅。希夫在这一段跑动的旋律中将音符弹得非常轻盈、精巧。海布勒的跑动音型非常透明、圆润[10]。

4.莫扎特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演奏层次技法研究

与巴赫的复调音乐不同,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大多为主调音乐,没有复杂的声部进行,K333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一首。从四个音响版本来看,四位钢琴家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隐伏声部,同时对隐伏声部的发掘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如第43-44、80-81、117-118小节。

但是相对而言,海布勒较善于在乐曲中勾勒出隐伏声部,只要存在隐伏声部,她都能给予一定的体现,而其他三位钢琴家更注重其和声效果的运用。如

147-149小节。

5.莫扎特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演奏装饰音技法研究

赵晓生在他的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提到:莫扎特的装饰音继承了巴赫的传统。但许多更复杂的装饰音均用实际音符写出,留下记号的仅仅是倚音、回音、颤音等几种。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为:1.长倚音一般具有留音效果,并与主要音符对分时值。2.回音应包括在主要音符时值内,装饰音的第一音应当在拍子上而不是拍子前。3.颤音(tr)可以奏“波音”,或“回音”,也在最多场合奏长颤音。这可由演奏者自行决定。4.上述所有奏法都从所标明的主要音符的上方二度开始。5.回音有时从拍子上开始,有时在拍子后开始,应视情况根据演奏者决定。

6.所有装饰音应当纳入均匀节奏划分中。

在四个音响版本的比较中,所有演奏家的长颤音都是从上方二度音开始,如第58、160小节,但是席夫把长颤音的上方二度音的节奏拉长了弹成了长倚音,突出表达了长颤音所带来的连绵丰富的音色。(见谱例十四)

席夫将79小节的颤音弹成短颤音,突出表达精巧细致的音色。而其他三位演奏家都将其弹成了长颤音,营造绵长的声音效果。(见谱例十五)

131小节只有海布勒处理成长倚音,突出灵巧可爱的音乐风格。而其他三位钢琴家都没有奏出倚音。(见谱例十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莫扎特第十三首钢琴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为研究中心,选取英格丽德·海布勒、内田光子、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安德烈·席夫的录音资料,通过对音响版本的演奏技法特点的研究和音响版本的音乐特点的研究两个大方面对四位钢琴大师对该作品的差异性进行论述,挖掘四位钢琴演奏大师对该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总结这些大师在该作品体现出的特点。

[1]张前王次招.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3]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

[4]谢颖.20世纪钢琴演奏大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5]海·涅高兹/著焦东建董茉莉/译.涅高兹谈艺录一思考·回忆·日记·文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6]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7]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8]郑兴三.钢琴音乐文选IM],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9]彭圣锦.钢琴演奏与风格[Ml.台北:双木林出版社,2014.

[10]友余.键盘上的奇迹一一世界著名钢琴演奏艺术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篇四:《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廖志坚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出生于德奥边境的萨尔茨堡,父亲曾任该城宫廷、教堂乐师,从小得到了良好的音乐训练和才能发掘,有音乐“神童”之称。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音乐领域,是举世公认的音乐天才。下面就他的C大调奏鸣曲(K545)做一些教学上的探讨,期望有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4/4拍,快板。本乐章为带再现部的二乐段,结构严谨、精致而富于逻辑性,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呈示部:第一主题1-12小节第二主题14-26小节

发展部:29-41小节

再现部:42-73小节

第一乐章的精髓是“简单”“自然”和“歌唱性”,第一主题单一而完整的旋律,在dolce的气氛中进来,惋如一缕清风,轻柔地吹进人的心扉,令人心神怡悦,仿佛置身于一个殿堂之中,不容得有半点杂念,尤其是第4小节中的颤音要弹得要清晰可辨,不能含糊过去,后半拍可以“想长一点儿”,可以把第二拍颤音弹成五连音效果,要有唱歌一样的感觉,内心感觉和手指独立一样重要。5-10小节为快速流畅的音阶跑动,其节奏型是,要把下行的旋律音符即每小节的第一个音a、g、f、e、d弹得强调一些,并有<>的效果,左手休止符要干净,这样才能把莫扎特泉水般的乐思表现出来。{上海莫扎特}.

第二主题:先在高音区出现,似乎是由长笛吹出,其难点是短颤音。比较适合少年儿童演奏的效果是把它简化为波音的奏法,接下去高低音互相呼应,声部穿插要清晰可见,如高天流云,色彩斑澜,因而踏板使用要适度,不能一片轰鸣。25小节的长颤音对不少人是一个不小难题,这多半是因为基础不牢才会出现。练习时可以先弹稳左手的“阿尔贝提低音”,边弹边数1、2、3、4,然后右手加入,指法是3指开始,2指结束,然后进入结束乐句,转到属调G大调上,第一段结束。

发展部第一小节,一个坚挺的八度G把调性转入同名g小调,紧接着是各种大小调音阶的不断变化,让人目不暇接:31小节g旋律小调上行,g自然小调小下行;32小节A自然大调上行,d和声小音阶下行等,这种左右手穿插不停的变化,一直持续到第40小节,然后一个C7和弦把乐曲转入F大调,主题再现。

再现部的主题几乎是第一主题的“原封不动”的重现,但却不知不觉巧妙地转到了F大调。练习中最难的地方是第50—53小节的左手主题再现。就这一处都可能把很多人拦在“山腰”上了,这个地方的左手跑动技术水平绝不亚于车尔尼299前半部分(No.25)的水平。从54小节到结束,几乎和第一段11小节开始往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是回到了主调C大调上,而第一段却“游离”到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从这种“鬼斧神工”式的转调技术,可以从中隐约发现巴赫的影子。

第二乐章:回旋曲形式,3/4拍,行板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A1--16小节,B17--24小节,A25--32小节,C33-48小节,A49--64小节尾声65—74小节

第二乐章更像是一个室内乐章,G大调,充满了灵性,表现了作曲家天真无暇的内心世界,是天才音乐家童真的流露。左手通篇都是用阿尔贝提低音(Albertibass)伴奏,双手紧密无间,天衣无缝。这也是本乐章的弹奏技巧所在。

B段左手分解和弦要匀称流畅,需弹出大提琴般的音色,从20小节—23小节,要把下行旋律的音流弹清楚:|d#cb|ag#f|bag|aaa|。弹好这种音型要用手腕带,四个音用一次手腕提手动作,整个手腕,臂部的重量落在第5、4指上,掌心略朝外,避免1指过响,

影响和声效果。

第三乐段33--48小节是C段,A段主题的同名小调(g小调),接着频繁地转调(g小调→bB大调→C小调→g小调),音乐到这里仿佛进入了沉思的片段,或许是贫困艰难的生活触动了莫扎特的心。从41—44小节左手隐约的下行旋律:|agf|edc|#cde|ddd|,一定要交代清楚,紧接着45、46小节是这个乐段的高潮点,这两小节的音头bE和D要用身体的力气弹下去,弹出浑沉厚重的效果,才能把作曲家的内心感受发泄出来。49--64小节,音乐又回到了开始主题A,平静温和的主题再次萦绕在我们耳边,渐渐进入尾声,第二乐章在平和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回旋曲形式,2/4拍,稍快板,单乐段,没有真正的第二主题,全乐章由一个主要动机:2/455|3044|2贯穿始终,本乐章活跃,充满动感,表达了作曲家天性不拘世俗、笑傲群英的性格,在曲式上也是突破常规,虽然我们能从中分出回旋曲的结构(A+B+A+C+A),但它更多却是音乐走向的多动性和跳跃感,对作曲家而言形式似乎是多余的东西。他更注重的是内心的坦露。

第三乐章演奏上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乐章开始时的双手卡农(Canon)技术,三度的跳音和左手的附点音符,会给两手的准确接入带来一定的困难,相信通过慢练和分手练习,便能迎刃而解。真正出问题多的还不在这里,8--12小节的快速连跳音和双手把位跳跃,才是本乐章的关键所在。这种情形还出现在结束乐句68--73小节。这就是第二难题:指法问题。

指法问题看来是“小事一桩”,但适合自己的指法却会事半功倍,目前国内常用的版本有克勒编的Schirmer版,有C.F.Peters版,这两种版本都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还有一种是由Austria出版的WilhelmRauch版。比如68--69小节的右手指法(0的地方为未注指法):

Schirmer版:24152312

C.F.Peters版:2405000014

WilhelmRauch版:24152312

哪种指法才合适自己呢,这要反复地摸谱子之后才能做出判断,只有把指法搞通顺了,才能把这第二个难点扫清。

本首奏鸣曲还有一个长期在教学上困扰师生的问题,即速度问题。有一个概念必须明确,古典乐派时期的Allegro和二十世纪的不同,如果把第一乐章弹成每分钟132拍或更快,那么效果就不是莫扎特的风格,可能是“帕格尼尼”风格,结合各名家的见解和录音比较,我建议第一乐章用|=104-116,第二乐章|=54-56,第三乐章|=108-112。

本首奏鸣曲是莫扎特(1756—1791)晚年的最精美的奏鸣曲之一,完成于1788年6月,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钢琴上课教材,其单纯、朴质的结构,变化而又自然的转调,愉快而明朗的气氛,二百多年来深受全世界人的喜受,对广大学琴的少年儿童而言,只要基础牢靠,弹完车尔尼849即可练习第一乐章,再加上努力练习和教师指导得当,想必能给他(她)的终身带来愉悦和欢乐。

1

(本文创作于2008年,指导教师:上海音乐学院王觉)

参考资料:1林今满《莫差尔特钢琴奏鸣曲教学研究》全音乐谱出版社(台北)

2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

3孔祥东、范大雷版录音上海声像出版社(上海)

4包森(BrturBalsam)版录音台北福茂唱片音乐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篇五:《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音乐《艺术歌曲-莫扎特》教学设计》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音乐《艺术歌曲-莫扎特》教学设计

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通过鉴赏作品,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如何体现。

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多媒体、影视资料、PPT课件。

一、组织教学及导入

1、有这样一首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什么歌曲?(摇篮曲)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梦幻.甜美)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学生回答(贝多芬?莫扎特?海顿?)。

2、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我在课前引导)记得上一课的作业让学生分组搜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在这里请学生们讨论.分享一下舒伯特的生平.艺术作品及艺术成就,我来归纳

小节: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就显示出他的音乐创作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后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及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等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互动活动也巧妙地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通过兴趣进一步欣赏多风格流行音乐,激发起学生的聆听热情,为更好聆听艺术歌曲做好铺垫工作。

二、新课教学:

(一)欣赏

1.《魔王》

(1)提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