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励志正能量>夜归鹿门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赏析

详细内容

【篇一】夜归鹿门歌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诗文解释】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赏析】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简评】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草木交错曰薄。去:行走。闲闲:悠闲。②递:形容遥远。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但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全诗层次清楚,从离去到沿途所见,直到归来,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境。全诗意境优美,易引发人的想象。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篇二】夜归鹿门歌赏析《夜归鹿门歌》解析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有人自来去。

语译:

山寺传来了报时的晚钟声,原来天色已渐渐向黄昏;沔水边,渔梁渡口声喧喧,晚归的人们争着上渡船。渡船到了比彼岸,村民们踏着岸沙回江村;(岸沙铺向了远处,人影浸入了暝色,)我也乘舟归去,独自归向隐居的鹿门。月出了,(人静了,)清辉驱散了昏霭,照临着山上的丛丛树林;我信步徐行,不觉来到了乡贤庞德公的旧隐处。月光照耀着壁立相向的山岩,这是隐者天然的门户;月光照彻了两边延展的松树,这是信步往复的天然径路;山林历经了多少岁月的山河,却依旧一切寂寥如初。唯有那离群索居的幽人脚步,传响在月光下,空山中。

赏析:

本诗抒写企慕古贤,遁世无闷的幽洁情怀。以“余亦乘舟归鹿门”为中枢,前以今日众人之“争”、“喧”,反衬“我”;后以古之贤者的“长寂寥”影借“我”,结出“幽人自来去”主旨,收合全篇。

“幽”是全诗的主色调,诗人不仅以今人、古人来反衬正衬我之幽独,更以黄昏、月出的景色转换来渲染色氛,月照深山,树色朦胧,岩扉松径,阗无声响,画出了与“渔梁渡头争渡喧”的人间世截然不同的幽深的山景,却也因众人与“我”同舟共济,而使这人间世与出世间有一种隔不断的联系,所以全诗幽而不冷,这也是浩然隐逸诗的共同特点,与王维后期隐逸诗如《辋川绝句》之幽冷寂灭颇有不同。这固然因为他的性格本狷介疏狂,却也与他早卒于开元二十八年,未像王维那样经历天宝之世才俊之士濒于绝望的心境,以及破碎一代唐人幻梦的“安史之乱”有关。

9

【篇三】夜归鹿门歌赏析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片首页)

一、课程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过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这篇文章,文中孟浩然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描述下孟浩然的外貌(打出幻灯片)(1分钟)明确:(资料;而长,峭而瘦白衣袍靴帽重带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身材修长,瘦削俊俏,潇洒飘逸。

二、知识复习

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3)用一个字概括孟诗歌的特点:淡。(诗歌创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不事雕饰,自然浑成,清淡简朴,但却不乏韵致。语言平淡朴实,其人和诗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杜甫《遣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闻一多《孟浩然》)(2分钟)(老师重点介绍)

2、提到孟浩然的诗,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过故人庄》,下面请同学以《过》为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1分钟)(请两个同学)

(1)大家看屏幕,注意诗歌中圈点的部分的景物描写和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样吗?。(1分钟)明确: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

(2)这些意象合连在一起就给我们打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1分钟)

明确: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这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意境。

(明确:作者将诗中的绿树、青山、村舍、桑麻这些意象和谐打成一片。像我们展示了了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

3、(请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然后幻灯片打出)引出诗歌意境和意象的概念意境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景等。

意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风物完全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2分钟)

(刚刚我们清楚诗歌的意境和意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它来赏析孟浩然的另一首诗歌《夜归鹿门歌》诗歌赏析

三、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请一同学朗读一下诗歌,注意读音部分以及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对于七言我们用“二二一二式”或者“二二二一式”。请同学们齐读诗歌。(1分钟)夜归鹿门歌赏析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2分钟)

3、字词讲解(1分钟)

注释(1)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作者隐居的地方。(2)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3)鱼梁:水中沙注洲名。《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在襄阳县东,距鹿门很近。渡头:即渡口。喧:指人们争渡的喧哗声。(4)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5)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6)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7)庞公:庞德公,汉末隐士,襄阳人,与司马微、诸葛亮为友,曾隐居鹿门。栖:居住。(8)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9)唯有:独有,只有。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4、课文讲解(同学们自己再把诗歌朗读一遍,朗读的同时找出诗歌的意象)

(1)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1分钟)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学生一起回答)(2分钟)(学生疏漏,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寻找。提醒学生对这些进行分类,方便下面的比较。)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山寺这部分)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分析,得出诗歌的意境

①(大家先思考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这幅图画)(请学生,然后叫学生自己谈看法,最后得出特点)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请学生描述,还有没有哪为同学愿意描述一下)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喧哗嘈杂(5分钟)

②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可以提示有两层含义,然后打出幻灯片)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

③(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诗所表达出的感情)“归”字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失落之情。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笔法清新,意蕴深厚。(隐逸之路)(3分钟)

(小结:同学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上本节课的重点。)

(4)通过几句我们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诗歌语言特点。(接下来我们看看本诗的语言,首先请大家齐读黑板上的名句,然后下面的选出相应的答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那我们今天学习的诗歌有什么语言特点,有没蕴涵其中呢?)

结论:本诗歌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深厚的感情没一句都没着力凝练,但并不显得单薄。平衡均匀的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首诗引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让你感受到形象,领悟到韵味,但不能它的意境、形象韵味归结到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它像一位美人,通体美,而不在某一特别的部位超凡脱俗;是天然美,而不是“浓饰盛装”。(3分钟)

(下面我们对诗歌进行一下小结)小结:这首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调,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1分钟)

总结:我们刚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从诗歌的内容对作者的感情进行了把握。

另外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把握。重点要求大家掌握这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2分钟)

(5)、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1分钟)

四、知识迁移。(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己鉴赏一首诗歌)(9分钟)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教学设计说明: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的三维目标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又关注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还关注了更深远、更本质的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要落实总体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具体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发挥三维目标的重要作用,就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分别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酝养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再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我们教学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但同时也要注意: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我设计的这一份《夜归鹿门歌》的教案当中,我非常注意这三个方面的体现。首先在知识和技能这个目标方面,我设计时候一方面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累计,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和诗歌赏析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例如在我教学的第二个部分,我设计了“知识复习”这一环节,因为诗歌孟浩然是我们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这部分主要是对诗人生平的回顾以及创作特点的归纳,并且引入其他人对孟浩然的评价,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孟浩然诗歌的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在诗歌赏析以前的准备工作,我诗歌的内容进行梳理,把握重点的字词,从而累计字词知识和文学常识。而在诗歌的赏析部分,我强调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意象是把握诗歌的重要部分,所以对这个知识点我们教学过程是应该重视和加以落实的。明确本首诗歌的意象“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也注意到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所以改进,不在是由老师介绍,然后学生记下来即可,而是注重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技能的提高,以及在“意象”这一知识点落实情况的检查。然后才入手本节课程的重点:用“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对本首诗歌进行意境和情感上的赏析。如果教学环节紧紧止步于此,我认为还不远远不够,所以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知识迁移。(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己鉴赏一首诗歌)”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能用本节课程所学习的知识来赏析其他同类型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赏析技能。

其次在三维的第二个方面:过程与方法的处理上,首先我选择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快课堂的授课节奏,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并将文字、图片和声音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学生的思维。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和老师角色的合理分配,既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注重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诗人评价的介绍,诗歌意象内涵,等这些方面由教师完成。在意象的找出,诗歌语言的比较阅读,对诗歌的赏析这些方面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诗人生平及创作特征材料梳理方面由学生单独完成。即便事学生这一部分完成的情况,也有课堂外,课堂内完成之分,由单个个体和群体之分,希望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环节多样化。

在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相对而言比较的困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准确的把握和体会诗人的情感。但通过对意象的把握,由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孤寂)--清幽冷寂和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喧哗嘈杂的对比,然后通过诗题的“归”从而明确诗人的归隐之心,归隐之情。让学生明白在孟浩然所处的时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困顿,文人有才得不到施展的社会显示,从而希望学生能珍惜今天所处的宽松,和平,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提高自己的素质,适应环境,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新课标教学是在新的社会形式下能适应环境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它,并在教学环境中进行落实,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篇四】夜归鹿门歌赏析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教材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自主赏析篇目,是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

本单元是建立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对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探究上,进一步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情景相融的特点。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意境方面,还有所欠缺。本单元将着力调动通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为此,针对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意。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

感受意境之美是本课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2、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的孤寂无奈的心灵。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根据学生实际,我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注重诗歌的诵读,利用多种方式展开。

2、引导法: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3、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对比法: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用诵读导入,营造朗朗读书的氛围,便于进入诗歌鉴赏的情境。

(二)、知人论世

针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将根据几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展开: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知道的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品格、追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为后面鉴赏夜归鹿门歌赏析

诗歌作具体的铺垫。

(三)、以意逆志夜归鹿门歌赏析

这一部分,我将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具体分析诗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2、将以小组合作鉴赏的方式,从字、词、句入手,理解内容及主旨。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本环节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部分,将引导学生从场景及意象入手,分析其特点,感受其意境,实现情与景交融的目标。

针对这一环节,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的基础上,我将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问题设置:(1)、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

(2)、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3)、如果你是诗人,这这种美妙的意境下,通过诗歌你想要传达什么情感?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紧扣诗歌,并能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更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五)、直通高考,知识拓展——“炼字”题型答题技巧

通过本诗的学习,抓住与高考题型相关的知识点,我将结合本诗设置出与“炼字”题型有关答题技巧,引导学生直通高考,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问题设置如下:有人说“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用的很妙,你同意吗?为啥?在以上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将出示类似的提问方式:

如,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提醒学生,在答此类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并通过课件,展示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对比阅读

课件展示王维的《归嵩山作》

问题布置:将本诗与王维的诗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本诗掌握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分析方法,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通过对比阅读作业的布置,便于学生在课后巩固本节所掌握的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积极性。

【篇五】夜归鹿门歌赏析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夜归鹿门歌赏析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二、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诗歌鉴赏

(一)简介作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品读课文

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2.诗句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

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讨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五、课堂小结

全诗虽然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归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六、作业布置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夜江行见闻

归晚归鹿门

鹿山中美景

门隐居境况

题旨隐逸情怀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实践“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小课题众多实践课中的一节展示课,本节课的展示内容有三:一、复习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四步骤,引领学生按照四个步骤阅读诗歌,明确诗歌阅读“读什么”的问题;二、引领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走进诗歌,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悟诗情,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体验,解决诗歌阅读“怎么读”的问题;三、引领学生与学过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人比较,评价鉴赏,即跳出文本,走出诗歌,获得启迪,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