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的作文
详细内容
关于青少年的作文(一)
关于青年节的作文:伟人的青春期
五四时期,一批自觉担当天下的新青年成长起来了。
他们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新的萌芽。
这批人大致出生于上个世纪的末期,他们享受了康梁变法和清末新政以及中华民国的积极成果:受到新式教育,民主共和政体提供了毕竟是前所未有的自由。不过,这种"成果"少被提及,就像意识不到空气的存在,他们充满了不满和愤怒。西方不仅是敌人,更是老师。
思想革命的策源地,是被蔡元培刷新过的北京大学。《新青年》、《新潮》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在全国卷起解放的狂潮,神圣的偶像被打倒,传统的价值被重估。
乡村的青年奔向城市,城市的青年又奔向京、沪,已经在京、沪读书的要出国留学。
那些敏感的、青春期的年轻人,自己解放了自己。最激进的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决定抛弃一切对自由的束缚,不要国家,不要家庭,甚至不要姓。他们力求对被视为恶性的传统具有免疫力。
1919年秋,浙江一师的同学集体拒绝参加祭孔仪式,用行动向中国几千年的偶像孔夫子宣战(此举得到无政府主义者的精神赞助),学监夏尊听了学生的要求,只是微笑着说:"牛痘苗发作了!"
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微笑的表情,也值得玩味。
这时,中国已经"民国"一些时候了,但它使新的人和旧的人都大摇其头。李大钊曾描绘过这个过渡时代,他说,光看北京的大街上的车,就是古今中外的一个大杂烩,中国充满了矛盾和病态。
这个时代的青年,除了切肤之痛的生存压力,更要面对一个可能不是属于他们的问题:救国。
中国的"问题"明摆着,国外的"主义"输入着。什么"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一战的结束使中国人对一种"西方"失望,另一种"西方"----布尔什维克革命----似乎提示了救国的"捷径"。
这个时代一个特别的新气象是:解放的新青年寻求精神上的结合,让自己生活在被组织起来的社团里,社团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民主样式运作。所有的社团都刻意地看重会员的操行,这也许是传统的一个烙印。
这些社团活动得并不长久。后来,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刷新了中国国民党。这两大党都有大量活跃的五四青年。他们改写了中国的未来。
现在我们知道,因为有这样的青春期,因为有这种奋斗,一批当初的五四青年,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毛泽东1893-1976
湖南湘潭人。1918年夏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学校开展"人物互选",毛得票为全校之冠。1918年4月,毛和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毛当选为干事。后来确定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1918年6月,毛第一次到北京,经北京大学教授、原一师老师杨昌济的介绍,认识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得以广泛接触新思潮和新人物。
1919年4月,毛回到长沙,在修业小学任历史教员。在长沙的五四运动中,毛是极为活跃的人物,他主编省学联周刊《湘江评论》,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毛的手笔,李大钊、胡适都给予极高的评价。随后又接手主编《新湖南》周刊。两份周刊先后被省长张敬尧查封,毛于是赴京、赴沪,极力运动驱张,终获成功。
驱张成功后,毛又发起了湖南自治运动,他当时相信通过人民制宪,湖南人民自决自治,建立湖南人民共和国,进而联省自治,从而能够建立真正共和的民国。这一失败的尝试,却有全国的影响。
同一时期,通过与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的通信交流,而主要是通过与陈独秀的接触,毛确立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而后,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周恩来1898-1976
江苏淮安人。五四时期,周恩来是天津的主要青年领袖。1917年6月,他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这里有教会背景的南开中学。在校期间,周的演讲、戏剧表演天赋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他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1917年9月,周到日本留学。在日本的19个月间,他从河上肇教授那里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还从朋友那里看到《资本论》。这深深影响了周对如何拯救中国的思考。
1919年5月,由于爆发五四运动,周迫不及待地回国。他成了新成立的南开大学的注册生,并担任学校《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他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反抗和牺牲,组织学生运动。
1919年9月16日,通过组织觉悟社,周把天津爱国的男女学生组织起来,并创办了由他建议的白话文不定期小册子《觉悟》。邓颖超也是社员。成立不几天,周即请李大钊来给社员演讲。
年底,因为抵制日货,周与另外3名学生领袖被捕,失去自由6个多月。在公审中,周对法官连连发出质问。他们的出狱是一次英雄式的凯旋。不久,周即赴法留学,他以及很多学友成了中国历史的巨人。
王光祈1892-1937
四川温江县人。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北京中国大学,在《京华日报》任编辑。1918年6月,王开始积极地组建"少年中国学会",任筹备组主任兼会计,并由他草拟了会规。王多次著文,阐述"少年中国学会"的宗旨,号召会员进行教育活动、创建工读互助团,用此局部的"新社会",逐步改造中国,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很有影响力。
五四运动的消息能及时传到成都并在那里掀起狂澜,应归功于王光祈发给成都《川报》的通信和电稿。
1920年3月,王往法国留学,后又由法入德,醉心于研究中国古乐,并主张"音乐救国",认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音乐。这让王的早期的崇拜者感到荒谬。以后执教并病逝于波恩。
傅斯年1896-1951
江西永丰人,生于山东聊城。1913年,傅进北大预科,1919年毕业于北大中国文学系。1918年下半年,以傅为主的北大同学,组成新潮社,请胡适作顾问,以傅任实际主编的《新潮》杂志也于1919年元旦问世,这是继《新青年》后主张白话文学运动和思想革命的第二份刊物,销量在15000份左右,影响极大。
在五四运动中,傅是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为5月4日北大集会时主席,为游行示威总领队。5月5日,北大学生集会,因有一人与傅言语不合乃至动手,傅负气不再参加学生会工作,但尽力支持继任的段锡朋(1897-1948,江西永新人)的工作。
同年秋天,傅通过了山东官费留学英国的考试,少数试官以傅是五四要角,系激进分子,不拟录取,由于省教育厅科长陈豫坚持以考试成绩为准,得以上榜。傅在英、德之时,学习的是心理学、哲学、物理学等。回国后主持中央研究院,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获得巨大的成就。
关于青少年的作文(二)一个幸福但不快乐的人
可以说我是一个幸福但不快乐的人。
从小到大,妈妈给我的总是最好的,怕我在小朋友面前丢脸,省吃俭用,给我买最好的衣服,买最好的给我吃。那时,我家并没有钱,懵懂的我看到每天拼命工作而很憔悴的妈妈省吃俭用的。再看看自己身上漂亮而贵的衣服,懂得妈妈的苦心,在幼儿园里努力上进,当我成为老师和别家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称赞,小朋友们羡慕的目观时,妈妈脸上露出欣慰和自豪的微笑。我成了一颗耀眼的“星星”。但我从未骄傲过,我知道我身上的漂亮衣服和好吃的东西,是妈妈爸爸努力得来的,这是我该给他们的回报,也是唯一的最好的回报。妈妈管我管的很严常常因为我做错事打骂我。但是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细心的照顾我,我小时侯身体差,常常住院,妈妈便十分担心。妈妈那时把握教育成众多大人喜欢的乖乖女,听话,乖巧,斯文,凡事要跟大人报告并听从大人的安排。上小学我依然是最每最亮的“星星”。但我争取到年级上第一批入少先队员,把红领巾给妈妈看时,妈妈笑了,但是妈妈眼睛红润了,也许是因为鲜艳的红领巾红的太刺眼,把妈妈的刺红了把!
我的爸爸性情开朗,幽默,同我像朋友一样,常常打闹,斗嘴,和我抢东西吃。妈妈总是说爸爸没大人样,爸爸说:“现在的独身子女本来就没伴,陪她玩玩对她也有好处嘛!”虽然看上去爸爸像小孩,可爸爸总把我捧在手心里,小心翼翼不曾打骂我,每次我做错事爸爸只是和我讲道理,爸爸太宠我了,连球鞋也是爸爸帮我刷,只要我说:“爸爸,我知道你最好了!”爸爸就知道我有事找他帮忙了。爸爸很欣赏我的天性,也是我现在的性格,开朗,做事有冲劲儿,有点叛逆,还有点“怪”。所以爸爸特惯我。
妈妈给我的是严厉的爱,爸爸给我的是溺爱。这两种爱我缺一不可,妈妈的爱正如线一样,爸爸的爱是风,我是风筝,如果我断开了线我会在天空中乱舞,迷失方向;如果没有了风我会一个劲儿往下掉,飞不上去也无法自由的翱翔。
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家富裕了,原本尽量满足的我妈妈爸爸让我过上更优越的日子,希望我能专心学习,不要有什么压力。可是我没有了压力也没有了上进心了。我学习一下掉到中间,却怎么也上不去了!我知道我只要努力,可是我却忘记了怎样努力,妈妈的眼泪和打骂,爸爸的叹息和劝告,对我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我由原来妈妈教育出来的乖乖女恢复了我的天性。我不喜欢学习了,我喜欢上了上网,写作,唱歌,一切虚幻的东西,因为打我生出来,骨子里就有点“怪”。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的转变。所以我又有了另一种压力,而无法也无处释放。我压在心中,于是我喜欢上虚拟的东西,这是我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藏在袖子里的幸福
“你出去买饭吗?”
“不买,我出去吃饭。”
怎么都是出去吃啊!我已经问了第N个人了,可是都是这样说啊!哎!天太冷了,我真不想出去买饭啊!算了饿着吧,我自言自语的说。
一阵风从教室的门隙里吹过来,我打了一寒战——感觉有点冷。就回头看看有没有人。哎,峰在那,而且他那件衣服看起来还蛮保暖的。还有可以找个借口和他说话——因为我喜欢他。
“峰,你冷吗?”
“不冷,怎么了小美女?”
“我,我是倒霉的霉吧!你这位校草,天天那么多MM追着你,还有空笑我?”
峰脸上有点不快,然后问“你有事吗?”
“哦,我想管你借大衣穿一下行吗?”
“哦,行。不过点等一会,我出去一趟。”说完一闪就飞走了。我自己想,我真是倒霉女孩,太可怜了。哼。还点等一会。
一会儿,峰回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回到坐位后折腾了一会儿,我没回头也不知道他在干嘛。折腾完,把衣服递给我说“小心点穿”我瞪瞪他说“我会小心的,我们的校草”接过衣服后我才发现沉沉的,左手还未伸出袖口,就模到有热热的软软的东西。抖一抖,原来袖口里藏着一个肉松包。还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肉松包热乎的,还有一带巧克力奶在右袖口里,不要谢我哦!*。*”我这时心理好幸福。我看着他,他对我说“赶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我想问他:“他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这些”不过没说。
晚上,上晚自习,把衣服还给他时我写在了纸上。放进信封里还夹了三块钱,藏在了袖口里。
放学,他跑过来跟我说,这次算他请我的。而且以后给我带饭,我很高兴,把钱推给了他,可是他又推给了我。没办法我只好把钱收起来。
第二天,晚休时。他把衣服给我,袖口里面还是藏着肉松包和巧克力奶。我把钱给他,可他还是不要,我问他怎么才肯收我的钱。他俏皮的说”明天告诉你”
又是一个第二天,他的袖口里多了封粉色的信封。里面写着“昨天你问我的话,我再三考虑了,只要你愿意做我的女朋友。我就什么都听你的。哦!袖口里还别着一枚戒指,只要你肯,我愿意帮你带上。愿意天天给你买肉松包和巧克力奶。”我笑了,找到藏在袖口里的戒指。然后峰给我带上的。
峰没有食言,对我很好。每天还给我买肉松包和巧克力奶。不过我还让他放在袖口里。因为我已喜欢上了藏在袖口里那种幸福的感觉。
如水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