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财富人物>万钢:以清洁能源振兴中国汽车业(一)

万钢:以清洁能源振兴中国汽车业(一)

详细内容

被称为海归校长的同济大学校长万钢2000年底就开始在中国从事洁净能源轿车的开发。在此之前,他有着在德国学习5年,在奥迪德国总部工作10年的经历。经过4年努力,2005年年底,中国洁净能源汽车的第一步混合动力汽车将开始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对步履艰难的中国汽车业来说,这或许是个跨越性发展的开始。

  我是1979年进入同济大学读研究生的,1981年毕业后在学校工作了两年多。后来德国克劳斯塔尔(Clausthal)工业大学的教授来中国访问,看了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后对我发出邀请。我申请了世界银行的奖学金,1985年到德国读博士。期间我开发了一个降低汽车噪音的技术,得到了德国高校与企业奖。一直到今年8月份这套技术才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退役,一共生产了3500万套。大众公司所在的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为此颁发给我一个特殊功勋十字奖,我是第二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人。

  1990年年底,我进入奥迪公司工作,到2000年年底离开奥迪回国。奥迪有个政策,凡是员工升职就必须调换部门,而且要离原来的领域越远越好。这10年间我在奥迪开发部工作了5年,生产部工作两年,总规划部三年,还从事了一段战略规划,几乎接触了汽车企业的各个环节。

  在德国工作的时候,我是中国留学生团体的积极参与者。当时教育部吕福源副部长特别邀请我带一个德国汽车工业的博士工程师代表团回国考察汽车工业。1999年,我带团归国,正赶上讨论中国汽车怎样发展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不是一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虽然汽车市场才刚刚起步,但起步后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肯定就是能源问题;其次,中国所谓的大城市都是人口集中的城市,很多城市都属于凹地型,汽车的尾气排放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从天津到上海再到北京,越来越感觉上述问题已经很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提出了中国汽车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节能环保,要开发清洁能源汽车的建议。另外,中国汽车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汽车领域,各大跨国公司的技术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如果中国从零开始做内燃机汽车,务必会碰到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只有在新领域进行汽车开发才能规避这些问题。这既是中国汽车业战略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