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如何应对巨头伏击(一)
详细内容
巨头模仿蚕食市场
现在个人应用类产品波动很大,容易快速获得流量,但是还没有思考清楚商业模式,产品就已经淡下来了。尤其是巨头进入后,使竞争加剧,成为创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最近一款叫“唱吧”的社交K歌软件,一上线就出现爆炸式的增长,迅速引来风投关注,业内传言目前估值已达7500万美元。
然而,面对一款用户喜欢的产品,业内人士却纷纷表现出对产品称赞以及对其前景悲观的矛盾态度。原因是:腾讯若拿出一款类似产品加上QQ音乐与微信的打通,完全可能很快就能秒杀 “唱吧”。
创业先锋们始终都顶着巨头们“模仿”的压力。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移动互联网热潮显现。在资本推动下,无数的创业企业从一款小小的应用聚集用户,成就了一个个小有名气的产品,比如海豚浏览器、米聊、航班管家、陌陌、美图秀秀、酒店达人等等。
然而,两年后的今天,行业却完全变了天,投资机构收缩银根谨慎观望,一个idea就能获得资本青睐的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资本变得谨慎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两年,创业潮汹涌,产生了大量的移动应用,但目前这些产品依然难以形成规模,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投资在短期内收回基本无望。
“现在个人应用类产品波动很大,容易快速获得流量,但是还没有思考清楚商业模式,产品就已经淡下来了。尤其是巨头进入后,使竞争加剧,成为创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艾瑞研究院院长曹军波告诉记者。
“2011年是超级提速抄产品的一年,中国公司抄美国的产品,大公司抄小公司的产品,整个行业互抄一气。”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合伙人熊伟铭如此评价。
大中型互联网公司介入移动互联网后,也提升了移动产品的开发和运营成本。北京微格互动科技有限公司CEO郝亚伟告诉记者,移动互联网人力成本大涨。目前,一个有一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起步就要每月1万元,再加上推广费用节节攀升,很多创业类公司即使产品不错,也无力进行有效推广。
微格是最早一批开发新浪微博的客户端,早期因为设计和体验都不错,很快达到了百万的下载量,但后期由于进入者增多,推广乏力,增长缓慢。
移动互联网分析专家李易表示,“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实际上是传统互联网巨头引导的桌面互联网移动化的大趋势,巨头背后的用户、品牌、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都是创业者无法匹敌的。与此同时,除了民营巨头,现在创业者还面临着更大的一股力量,那就是来自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国企巨头的内部孵化创业,这类创业企业相当于穿着救生衣、带着救生圈杀入市场,因此对于草根创业者更是巨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