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返乡大学生创业变“虾王”(一)
详细内容
放弃高薪走上养虾路
白天戴着遮阳帽,穿梭在养殖基地,观察鱼和虾的生长情况,搭配饲料,调节水质;晚上拿着手电筒,在池边巡塘,这就是从事水产养殖的周廷海的生活。
26岁的周廷海,中等个子,带着眼睛,文质彬彬,怎么看也不像从事水产养殖这种脏活累活的人,但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精神让他走上了这条创业之路。
周廷海大学时在重庆科技学院学冶金工程,毕业之后,凭着他优越的条件在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谋得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生活中,周廷海和朋友相约吃夜宵,夜宵中的龙虾是他的最爱,爱屋及乌,空余时,周廷海便在网上阅览与龙虾有关的资料,无意间得知,虽然湖北、江苏一带养殖龙虾的比较多,西南地区处于“真空带”,养殖前景广阔。
工作一年后,周廷海感觉朝九晚五的生活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他毅然放弃了稳定工作,于2013年3月走上养虾路。
初次养殖以失败告终
要想创业,谈何容易,经验、资金不足都是周廷海创业之路的绊脚石。他四处奔走集资金,磕磕绊绊地变成了龙虾养殖户。
刚开始走上养殖道路,周廷海眼里的世界总是太小,匆匆投入38万元,承包了37。5亩土地,仅凭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满腔热情,就开始做起了等着小龙虾长成商品虾上市的美梦。
现实是残酷的,对环境的不熟悉以及对养殖技术的匮乏,仅仅半个月,周廷海的小龙虾数量便开始每晚剧减,总体损失近八成。
看着大量的虾苗死亡,周廷海只得干着急,因为缺乏相关养殖技术,根本无从寻找原因。创业之路在短短一个多月后宣告夭折。
是继续,还是放弃?心有不甘的周廷海勇敢选择了继续,可创业之初,几乎倾尽所有,资金成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
一家人到处想办法,东拼西凑、化零为整,最终凑到了八万元,让他从头再来。
技术养殖赚第一桶金
“现在养了一年零三个月,本来二十几万就可以办起来,我花了四十几万,走了不少弯路。”周廷海数着日子养殖龙虾,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行。
2013年5月下旬,再次上阵的他吸取经验教训,并没有匆匆的开始养殖,而是做起了职业捕虾人,养殖田里的虾苗基本是他在田间捕捉的,这样能够尽早地适应环境。
他购买小龙虾养殖方面的书籍,自学养殖技术,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小龙虾养殖的技术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周廷海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养殖技术――仿野生养殖技术,小龙虾养殖的关键因素(养草,造底,改底)要做得一丝不苟。渐渐的,养殖田里的龙虾数量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