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解密:董文标的金融新思维(一)
详细内容
九点钟,走进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的办公室,他已经伏案看了两小时的书。十年以来,几乎每一个工作日,他都是准时早上七点钟踏进办公室,晚上七点钟才离开。
十年的时间,民生银行作为全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在人们的怀疑、关心、期盼等种种复杂情感中成长起来。
2000年5月,时年43岁的董文标成为民生银行第三任行长,民生银行也开始在国内银行界举起创新的大旗。“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发展道路,使得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由2000年初的600多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5000多亿元。
时值冬日,位于北京西长安街上的民生银行总部却处于激烈的变革中:股权分置、海外上市,耗费上亿元实施历时三年的高管培训计划……这些变革的领航员董文标,却一如既往地淡定和从容,因为“变革”二字,从上任之初就与之如影相随。
关于钱与权的改革
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凸显了民生银行的商业特征;推行独立的授信评审体制,表明这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其综合管理能力在不断提高。
员工们最关心什么?收入。董文标一上任,就动了那些对数字更为敏感的自己银行员工们的“钱袋”。
传统体制下,大家早已习惯了用公车、分房子、分发一些实物。董文标上任后,收入分配全部实行货币化。员工似乎损失了合理避税的部分,公司领导们却失去了享用公车的权力,这是董文标第一次向传统挑战。
“总行的副行长都要自己开车,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董文标说,这在国内银行界绝对是第一家。
民生银行成立初期,曾经有一段时间112个员工拥有几十辆公车,每天都有可能因为汽车的事情发生争执。实现货币化后,行内绝大部分公车拍卖,交通费补给个人,因车而生的矛盾就这样化解了。
有人问董文标,如果领导雇自己的太太做司机怎么办?董文标回答,“钱补给他们了,雇谁都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