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巨狮论”细解(一)
详细内容
与鸿海狭路相逢
脱下工程师谨慎保守的外衣,变身为一个主动的攻击型选手――华硕的角色演变,预示着台湾IT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整个信息产业已经十分成熟,除了走向整合、供需两端出现寡头,价格拚杀也是左右胜负的一个关键手段。实际上,去年华硕营业额80%的增长很多是从其他厂商手中抢过来的。”高盛IT分析师herryking说。
美国《商业周刊》今年2月指出,“2004年将是一场低获利的科技复苏”。过去10年来,随着PC大量普及、互联网诞生,台湾的信息产业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水涨船高,鸿海、广达、华硕、仁宝、明基等企业依靠供应链管理、全球运筹成本,成为世界IT产业的制造核心。但“这一次,却没有重要的技术创新带动大成长。”《商业周刊》如此分析。
在这种背景下,施崇棠“巨狮”策略一个明显的后果就是,800亿元营业额的鸿海将与500亿元营业额的华硕狭路相逢,最大的仗显然从台湾IT厂商内部开始。
施崇棠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说华硕在“巨”的策略上,方向很显然和鸿海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的路径不同。华硕从系统、主机板出发做规模,好处就是不容易引发代工客户的反感。施表示,华硕的“巨狮”策略已经赢得大客户和分析师的认同,华硕被认为最有机会走到“巨”。
而就在去年鸿海的股东会上,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发表了著名的“电子五哥”论――鸿海、广达、华硕、仁宝、明基。若以营收论高低,去年营收高达3279亿新台币的鸿海是当然的“电子一哥”。2003年,鸿海陆续藉由购并或入股等不同方式,将做网络设备的国电、电源供应器的首利、绘图卡的撼讯以及丽台收入门下,并分别买进诺基亚的手机机壳厂商艺模?EimoOyj?、摩托罗拉的墨西哥厂房、汤姆生的光驱DVD读取头子公司,开启了一波台湾产业史上少见的单独企业购并整合风潮。
而华硕也在继收购精英旗下的苹果机代工厂之后,收购了做打印机喷墨头的国际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