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聘CEO自述:如何撬动不活跃的职场精英(一)
详细内容
口述 猎聘网创始人 戴科彬
我中山大学毕业后去了宝洁。宝洁愿意培养人,我是那届最快做到品牌经理管理岗位的大学生,收入也蛮高。但我很快发现,四五年后才能够再涨一级。另外,我当时的领导是外国人,晋升空间有限。那时,我有了很大的职业困惑:如果我再跳到其他世界500强企业也差不多,到国企肯定没戏,到民企我又不知道哪家好。我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能帮助像我这样有困惑的职业经理人。
2008年,我兴冲冲创业,想做一个类似于LinkedIn的经理人职业发展平台。那年金融危机,根本无法融资,无法做互联网的事,因为互联网烧钱。那个时候很难,公司有很多问题,工资发不出,房租什么的都是费用,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其煎熬的过程,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负十几万。我向家里借了钱,把车卖了,筹集了差不多五十万让公司活下来。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先让公司活下去,再摸索出一条路子。我们开始做猎头。
一直到2011年,猎聘都是一个猎头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我原来的理想是做一家互联网高科技公司,没想到做成一个猎头公司。当时公司有五六十号人,一年收入1000多万,除了给猎头20%外,交交房租,发发工资,剩下的都是利润。
公司利润极好,所以转型时遇到巨大的阻力。这些人不明白,好好的一份简历,原来能卖几万块钱,现在十几块钱就卖出去,人家想,疯了!公司要转型,有新人加入。这些人既不是传统做猎头的人,又要去抢猎头的资源,在公司内部不但不挣钱,还要花大钱,地位比他们还高,他们怎么想?心里极其不平衡。
那年转型对公司、对我都是极大的考验。公司员工走了三分之一,少一个猎头就少一个资源,少一份收入。做线下的人走到线上会有一些小的误区,短期利益把握不准。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调整,不停跟大家讲我们要转型,最后留下一大拨志同道合的人。但我要是没做过猎头,真不知道招聘是怎么回事。我们是典型的线下有资源,搞懂了怎么做,才想到搬到网上。其实在2008年的时候,我就想过做LinkedIn的模式。但当时我觉得LinkedIn的模式很难做。我问了10个中国人,大概七八个人都觉得这个东西很鸡肋――没什么用,在中国社会里,真找一个人,不见一面,打个电话你觉得找得到吗?
2011年,LinkeIn上市,用户活跃度很低,好像是脸谱(FaceBook)的二三十分之一。这个数据让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为linkedin里的人很活跃,以为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原来这个网站不是因为用户活跃而成功的。高端的外资猎头用LinkedIn用得很凶,我在研究,他们用LinkedIn干吗?我发现LinkedIn是很好的找人途径。它的收入里,绝大部分是猎头或企业付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