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四大疑难杂症(一)
详细内容
病症一:绩效考核跟我没关系
“因本公司发展迅猛,现招聘以下人员:总经理一名、行政助理两名……清洁工若干……本公司福利待遇优厚,晋升阶梯明朗,欢迎有志人士加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则企业招聘广告。但对于员工来讲,什么叫做“晋升阶梯明朗”?员工知道自己这个月的工资收入,那明年三月份的呢?工资就那么多,没变化。这不叫晋升阶梯明朗,而是前途一片黑暗。
但如果绩效考核和工资晋升挂钩,结果就大不一样。如何才能晋升、涨工资,需要年终绩效考核是两个A;如何才能得A,需要每个月的考核分数平均在80分以上;如何才能得到80分,需要达到考核的若干个指标……中国人讲究含蓄,面对心仪的对象,把爱说得太明白了不好,但对于员工,老板应该让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下一步可以到哪里,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另一方面,对于老板来讲,《劳动法》规定企业主许诺给员工的工资待遇一定要兑现,否则就是违法,员工就可以罢工。但员工对于企业又有什么承诺呢?这个时候绩效考核就可以进行约束。员工要达到考核的什么什么指标,否则就怎样怎样。管理者与员工通过绩效考核建立互动的关系。可见,绩效考核是管理工具而并非简单的考核工具。
病症二:“打分”太痛苦
不少企业的绩效考核表上有这样一项,“道德”。这种定性的考核,对打分的人和被打分的人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打分的人不知应该打几分,中国人习惯不走极端,打分不会最高也不会最低,就来个4分吧;但被打分的人就不服气了,“我热爱祖国热爱党,凭什么就是4分而不是5分?”
根据胡八一对近200家企业的统计,有57%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是由于无法量化,而考核量化的根本来自于方法与技术。对此,他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定量的绩效考核技术“8+1”模式。“8+1”模式,即8个考核与一份表格,8个考核内容分别是项目名称、项目界定、计算公式、绩效指标、权重、评分规则、数据来源与考核周期。只有对每个内容都充分进行界定,让量化的数据为主,而定性的评定为辅,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不公平与随意性。当然,无论如何人性是不能消灭的,主观感受必然影响到“打分”考核,但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让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