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购获得竞争优势的五个层次(一)
详细内容
随着在中国节约成本的多样化,可供选择的战略也相应增加。根据我们的经验,在中国采购的优势可分为5个鲜明的层次。
第一层次:试探“水温”。许多公司虽然意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但还未在中国采取任何正式行动。其中一些公司可能从中国采购一些基础商品,但完全属于试探性质。
然而,如此谨小慎微的行动几乎是不能获得任何竞争优势的。这些公司可能的获益是从其他企业的失误与成功中汲取经验教训。但这不足以抵消因此而付出的机会成本。
第二层次:采购零部件或成品。2001年沃尔玛从中国购买了103亿美元的货物,占了中国该年度总出口额的4%。虽然沃尔玛的外包量几乎高于其他任何在华跨国企业,但它反映出目前大多数在中国有业务活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采购模式。例如,2002年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在中国的采购量高达16亿美元――比2001年高出27%。无论是1000万美元还是100亿美元,大多数公司的出发点是力争用最低的成本购买或制造合乎他们标准的基础产品或配件。
这个层次的优势在于,相对于采购力度较小的竞争对手,企业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结构。另外,与具体供应商合作的经验,以及对总体供应基础更广泛的理解也都很有价值。然而,这些优势很容易丧失。对竞争者而言,除了自己组织内部的阻力外,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竞争者最终节约同等的成本。
第三层次:发展全方位采购。摩托罗拉计划到2006年在中国实现100亿美元的累计采购量和100亿美元的年产值。同时摩托罗拉还计划到2006年前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包括在北京建造全球研发中心和招聘5000名研究人员。这种采购战略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采购简单的商品和配件,而是延伸到了产品设计和工程等服务和人才的范畴。
由于与主要供应商的深厚关系,吸引最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这是其他企业难于模仿照搬的,全方位采购无疑锁定了竞争优势。比如,一些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研发过程中发现中国完全可以设计和制造更多附加值更高的配件,从而减少对高成本国家进口的依赖。全方位采购还可能实现时间上的优势,例如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某全球制造企业最近发现如果在中国改造一家工厂,不仅成本只是其他国家的一半,而且所需时间也缩短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