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运作管理>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一)

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一)

详细内容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一个关于规模效益的经典案例:“做针需要几道工序:头一个人把铁丝拉长,另一个把它拉直,第三个把它切断,第四个把它削尖,第五个把针的另一头磨光,以备安装针头;单是制针头就需要三道工序,把针头安上是一项专门工作,使之光洁是另一专门工作,甚至把针别在纸上也是一项单独工作。

  我曾看到一个经营这种业务的小厂,只雇用10个人,因此其中有些是一个人承担两三道工序。虽然他们很苦,只备有一些必要的机器,但是全力工作时,一天可以制成针12磅。一磅约有中号大小的针4000根以上。因此,这10个人一天可以制计4.8万根以上。如果他们不协作、独自地进行制造,则每个人制成的针肯定不会超过20根,甚至一天一根针也完不成。”

  正是规模效益成就了现在的用友、金蝶和以前的“打天下”进销存等软件,它们都是大规模制造出来再大规模销售出去的。今天中国的大部分软件企业还处于这个阶段。分析一下中国管理软件企业近几年的销售单产不难发现,单产值过低是很多软件企业发展的瓶颈,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用友和金蝶90%的销售额来源于单产相对低的单子,这些单子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这是大规模制造的特征。这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换句话说现在大众需求还是在这个范围里。这个时代大规模销售软件的前提有三个:第一,软件开发和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第二,标准化;第三,以“人人买得起”的低价格大规模占领市场。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和对软件本身深层次的理解,软件需求将会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这就像人们开惯了福特的T型车,开始考虑购买更符合自己身份和爱好的车子了。怎么样才能把单产从几万、十几万提到二十万、三十万、甚至一百万?怎么样才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这要求中国的管理软件企业将软件从大规模制造发展到大规模定制。

  大规模定制的提出是在新经济初露端倪的1992年,当时的美国知名学者毕・约瑟夫・派思敏锐地看到了未来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首先提出了大规模定制这一竞争模式。这种模式一经提出,立刻受到广泛关注,被作为企业竞争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总结。这些年来的实践充分肯定了这一竞争模式的生命力。在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后,大规模定制已经成为经济中的主导竞争模式,也成了划分新旧经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