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详细内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一、设计思想
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种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分析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广泛,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比较密切。本节主要学习三方面内容: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植物共生。学生已经知道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但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是如何促进物质循环进行的,还不清楚。为了使学生更能清楚地了解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起的重要作用,我把这部分确定为重点。绝大多数的学生从生活常识中会知道细菌和真菌能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但也有学生会认为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都是有害的,通过“以菌治虫”和共生的例子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渗透情感教育和STS教育。共生是新的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我把这部分列为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归纳能力;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 教学策略和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多种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探究式学习。为了丰富本节课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1、《小猫种鱼》的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2、发放腐烂的梨和带有根瘤的豆科植物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有感性认知;3、开展“疾病诊断”游戏,体会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4、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动画片以及地衣和根瘤的互利共生动画片,使知识点深入浅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5、分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导入 新课播放《小猫种鱼》视频。
提问:
1、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
2、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扮演什么角色?
3、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会是什么状况?观看、思考、回答。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1、引导学生观察腐烂的梨(实物),展示与梨腐烂有关的问题。
2、播放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动画片;引导学生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
3、引导学生小结。
观察、讨论、回答。
观看、分析、讨论、理解: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结: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指导学生阅读P67页课文,
开展游戏活动:疾病诊断;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展示真菌引起植物患病的图片。
3、指导学生阅读P70页“以菌治虫”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还有利的一面。
4、引导学生小结。参与游戏活动(角色有: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足癣、臂癣、细菌、真菌、医生等)。
体验细菌和真菌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体会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观看,了解菌类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
阅读、了解、理解。
小结: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向学生渗透STS教育,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与动植物共生
1、播放地衣(真菌与藻类互利共生)的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豆科植物的根瘤(实物);播放豆科植物的根瘤(根瘤菌与植物互利共生)的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3、引导学生举例说出菌类与动物共生的例子。
4、引导学生归纳共生的概念。
5、引导学生小结。
观看、思考、理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观察、观看、思考、理解: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结合生活或课本举例说明。
根据地衣和根瘤的形成,试着说出共生的概念。
小结:与动植物共生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五、课文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总结: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三、与动植物共生
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
六、技能训练
指导分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并作记录,然后选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作业设计1、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
A、作为分解者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B、可以和动植物共生
C、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
D、以上作用均有
2、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使他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却能够与动植物共生。那么,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呢?
思考,回答。
知识巩固与反馈。
点评:《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在目标达成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开放式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主体参与、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既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本课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还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突出的方面如下:
1.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利用“小猫种鱼”的视频和“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本课的探究式学习。
2.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通过腐烂的梨(实物)和与梨为什么会腐烂的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梨腐烂的原因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接着展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的动画片和示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一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等能力。
3. 在“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该活动,体验细菌和真菌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体会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利用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体患病的图片和教科书中 “以菌治虫”的内容,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的学科思想。
4. 在“与动植物共生” 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地衣和根瘤的实物和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列举其他菌类与动植物共生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归纳共生的概念。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认识更加全面和准确,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能力。
5.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看,该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互动、小组合作等学生自主学生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6.从教师的教学手段看,该教学设计利用了实物标本、多媒体课件等直观、生动的教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
总之,该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多种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本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该教学设计被我省选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2011年第十三届全国学术年会的教学设计评比,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