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整体设计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而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又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承上启下。一个透镜,由于物距的变化原因,能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学生不容易想到。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学生已有认识,这有利于教学。由于产生的原因不清楚,需要老师指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
2.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科学实践 。
教学重点
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根据实验数据,分 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问题1: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是什么?如图的光路(视频展示),对你有何启示?
点评:会聚光线。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不一样,透镜焦距越短,表示它的折光能力越强。
问题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光心的呢?
说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上述光路图中的内容根据提问次序及讲解过程逐个添加展示。
问题3:考察光路图你有什么发现?
点评:同一个发光点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相交于同一点。
问题4:若在该点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就会出现一个亮点吗?为什么?
点评:会,因为确实有光射到这一点。这就是发光点的像。
展示课题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情景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问题: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情景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 ,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问题: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问题: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问题: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点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问题:什么是物距、像距?
点评: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问题引导: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活动引入
活动1:感受像的多样性
说明:回顾与再现――播放多媒体,动画辅助
1.小孔成像情景
2.平面镜成像情景
3.通过凸透镜观察邮票的情景
说明:展示与引入――实物直观
1.照相机――胶卷底片上的像
2.投影仪――屏幕上的像
活动2:感知凸透镜成像
说明:实践与体验――自主活动
1.在光屏上寻找清晰的像
2.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像
3.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问题作点评指导。例如: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中央,须强调实验前调节的必要性及调节的方法。
活动3:关注凸透镜成像
1.每个实验小组,分别在光屏上寻找放大和缩小的清晰像,并关注蜡烛、光屏到透镜的距离。
2.请大家议一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推进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