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
详细内容
第5课故乡
教学内容
小说以“我”回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2.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3.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2.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教学突破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
2.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毒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结合作者介绍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讨论第一部分。 2.讨论交流,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指导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3.讨论交流,学习第二三部分
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
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 1921年的一
篇小说《故乡》。 ,
2.板书课题并讲解:“故乡”这一题目,
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
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
1.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课文,想象
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子。
2.听教师讲解。
的场所和环境。
3.提问: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同
学们知道是什么?提示:对于一般人
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
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
不同。
4.给予鼓励。然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点名让两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浏览课文,思考教师提问。明确:
“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
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令“我”寒
噤。
4.被点到的学生复述故事,其他学生
听复述,然后补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
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以
“我”回故乡――“我”在故乡――
“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
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
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
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
个句子起什么作用?提示:由于故乡
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
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
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
绪和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
比作了铺垫和暗示。
1.浏览课文,讨论交流。明确:第一部
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
去)写故乡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
悲凉的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
的;第二部分(“第二日清晨我到了
我家的门口了”到“已经一扫而空
了。”)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
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插入对杨二嫂的描写,作为衬托;第
三部分(“我们的船向前走……”到
全文结尾)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
和感受。
2.思考问题。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
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
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
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
3.补充讲解: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
下,转换自然。提问:第四段开头写
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
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
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
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
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
辞了”这是为什么?提示:这要联系
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
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
“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
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
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
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
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
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
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
美好记忆。
4.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这部分
课文。巡视课堂。
3.展开讨论,最后明确:故乡如此的荒
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
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
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
度加以解释了――“本没有什么好
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
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4.自读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其他疑问
提出来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二、三部分(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指导学生
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对比人物前
后的变化。
1.找出这些句子:“非常难。第六个孩
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
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
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
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
一个木偶人了。”等等。
2.鼓励学生:同学们找得非常好。让
学生对比思考:为什么闰土变成“木
偶人”了呢?
3.提问: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
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
用?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
句,并概括。提示:在小说中,杨二
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
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
实。
4.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我”和宏儿的
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思
考并讨论,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5.继续讲解:“我”这次回故乡,已经感
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
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
“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
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
活”的议论和企盼。
5.提问: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
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中
心是什么?和小说主题有什么关
系?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2.讨论交流。明确:多子、饥荒、苛税、
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
3.找出:“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
仃的圆规”;“……慢慢向外走,顺便
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概括出:尖刻、能说会道、
令人可鄙;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4.思考讨论。明确:这几句对话反映
出宏儿的天真和对水生友情的留
恋。
5.听教师讲解并积极思考。
6.思考问题。明确:小说中的“我”既
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
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但他意识
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
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
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重要语耐,讨论交流。 1.讨论交流,分析课文重要语句。
2.小结并布置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
一、组织学生继续讨论交流(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小说的
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
中还有一些语句需要认真分析、思
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提
问:“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
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
“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
“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
行?指导学生讨论。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
充。提问:“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
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
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
“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提示:这
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
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理解。
3.提问: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
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
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指导学生
1.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横着”是不整
齐、不规则Ij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
“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
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
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
“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
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
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
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
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讨论并明确: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
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
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
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
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
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
调一致的。
3.讨论明确: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
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
“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
从两方面考虑。第一,这些叙述和描
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
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
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
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
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
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第二,正
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
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
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
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
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
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
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
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
4.提问:“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
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
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
应怎样正确理解?指导学生讨论交
流。
5.提问:“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
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
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指导
学生讨论交流。
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
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
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这两点正是
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
在。
4.讨论明确: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
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
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
都麦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
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
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 憬
不免朦胧。
5.讨论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过经过努力才能实
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
活的坚定信念。
二、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
感受为线索,描写旧中国农民的生
活遭遇和精神病痛,抒发了作者对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问相互隔膜的
深沉的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
求人生新路的执着精神。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结合教师小结,回忆讨论过的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
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进而加深对小
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本课总结
《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了解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痛。小说抒情性很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产生的深深忧虑,同时对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深刻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5课故 乡
闰土:小英雄,活泼,勇敢(儿时)木偶人,迟钝,麻木(现在)
杨二嫂:豆腐西施刁蛮,自私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课文篇幅比较长,难度比较大。对于课文中的难点不必一一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重点问题,其余的可让学生合作探究。关于本文的主题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把握,特别是课文最后关于“路”的议论,是分析课文主旨的关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模糊( ) 缝隙( ) 禁不住( ) 鄙夷( )
阴晦( ) 亲戚( ) 鹁鸪( ) 颧骨( )
2.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阴晦(, )
A、夜晚B、夏历每月末一天c、昏暗
②素不知道( )
A、本色B、平素、向来c、事物的基本部分D、白色的
3.填空
①《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________。
②《故乡》以________为线索,通过________的变化,描绘了________
,揭示了________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愿望。
4.下列各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A、两手搭在髌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B、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D、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5.说说下列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A、“我们沙地里,潮汛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B、“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c、“种出的东西,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答案与提示:
1.略
2.①D②C
3.①《呐喊》②“我”的见闻和感受;故乡二十年前后;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的景象;广大农民生活困苦;对现实不满,追求新生活的迫切。
4.A、比喻B、借代C、比喻D、借代
5.A、话犹未尽,显示少年闰土活泼,经验丰富B、中年闰土迟钝、麻木,说话谦恭
而又含糊。c、欲言又止,表现中年闰土生活悲苦,倒不尽的苦水。
个性练习设计
阅读课文倒数第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对文中的“路”有四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
A.地上的路
B.人生的路
c.既是地上的路,也是人生的路
D.我自己的另一条路
2.3个“辛苦”的不同含义是________。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指( )
A.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B.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c.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D.以上三种都不是,新的,遥远而渺茫的生活
4.这段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答莱与提示;
1.提示:本题重点考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路”既指“地上的路”,叉指“我所希望的闰土和水生们能有新的生活”,一种“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正在寻找但还未曾找到的一条实现新生活的道路”,也是“人生的路”。所以答案是c。
2.“辛苦”的不同含义是奔波劳碌、辛勤劳动、挖空心思。
3.D
4.本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鲁迅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深奥难懂,因此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宜过多的对这些问题深入讲解,只要学生能理解大意即可。教学中重点是对两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前后的对比,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补充资料
1.关于《故乡》的背景及有关资料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ll号的住宅,于11月2l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当月24日,与同校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把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栏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一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过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向鲁迅讲述了他的悲惨处境,引起鲁迅的深切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的原形,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