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七年级历史试题>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3(带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3(带答案人教版)

详细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3(带答案人教版)
(考试时间:60分钟 闭卷 满分:50分)
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 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加重了人民负担
2.“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与下列哪一制度直接相关
A.行省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科举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3.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大部分作品形成于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4.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向人们描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描述中不可能提到的是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加国家建设 B.人们在议论鉴真传法
C.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D.戚继光打败倭寇的消息在日本传开
5.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 “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A B C D
A.活字印刷术 B.交子 C. 指南针 D.造纸术
6. 根据词人的创作风格,你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作者是谁
A.李白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7.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经由( )传入欧洲,为其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埃及人 D.犹太人
8.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航,无论白天、黑夜、阴雨、大雾,船 队都不迷失方向,最后成功到达西洋,这主要得益于
A.相信地球是圆的 B.指南针的应用 C.明朝造船技术先进 D.火药的发明
9.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张骞通西域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郑和下西洋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1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
A.葡萄牙 B.俄国 C.英国 D.荷兰
11. 在某朝代的疆域示意图中, 我们泰州地区位于“河南江北行省”。这一朝代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12.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A.军机处的设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13.下面哪一组搭配是错误的
A.大闹天宫――《西游记》 B.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C.黛玉葬花――《窦娥冤》 D.武松打虎――《水浒传》
14.郑和下西洋时最远到达
A.印度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15.“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电视剧《水浒传》再现了哪个时期传奇英雄的故事
A.三国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6.17世纪,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两次雅克萨之大战后,双方通过签署哪一文献基本解决了中俄东端边界的争端问题,给人民带来了安宁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C.《北京条约》 D.《瑷珲条约》
17.你认为清朝设驻藏大臣的主要目的是
A.抵抗荷兰侵略 B.平定回部叛乱 C.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8.明长城的东西至点分别是
A.辽东 临洮 B.山海关 玉门关 C.鸭绿江 嘉峪关 D.山海关 临洮
19.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20.我国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时期的是
A.蒙古族 B.满族 C.藏族 D.回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本小题7分)
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 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朝?(1分)当时西藏地区的最高统治者是谁?(1分)文成公主入藏有何意义?(2分)
(2)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什么?(1分)
(3)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设置了什么机构?(1分)
(4)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 论?(1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本小题7分)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 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 《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2分)
(2)材料三中的印刷术的发明经过了唐朝和宋朝两个发展阶段。各自的发明分别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有一项发明是什么?(1分)
(4)材料四中鲁迅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2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本小题8分)
材料一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出现的原因跟什么考试制度有关?(1分)该制度常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时该制度的主要形式是什么?(1分)考试的命题范围是?(2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该制度在唐、明两朝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否一样?(1分)如不一样,试概括明朝时该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


县令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哪个朝代的?(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时负责管理户口的是六部中的哪部? (1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皇帝是谁?(1分)此后六部直接的指挥者是?(1分)军机处的设立于哪朝?(1分)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