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详细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期末)
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左心房:――与肺静脉相通(流动脉血)
左心室:――与主动脉相通(流动脉血)
(1)四个腔: 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通(流静脉血)
右心室:――与肺动脉相通(流静脉血)
规律1:心房与静脉相通,心室与动脉相通。
规律2:凡是与左心房、左心室相通的血管流的都是动脉血。
凡是与右心房、右心室相通的血管流的都是静脉血。
房室瓣: ――只能朝向心室开
瓣膜: 动脉瓣: ――只能朝向动脉开 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静脉瓣: 心房 心室 动脉
2、血液循环的路线:
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血液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3、输血原则:同型血原则。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ml不影响健康。
能接受任何血型但不能输给别的血型的是:AB型血;
能输给任何血型但不能接受别的血型的是:O型血。
输血时血型不合,会造成红细胞凝集。
4、对贫血患者输血,可以进行成分输血,只输红细胞,大面积烧伤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和组织液,所以应该输入血浆;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者缺少的中是血小板,只输小板。
五、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3、排泄途径 (1)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2)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3)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4、泌尿系统的组成:
(1)肾脏(形成尿液)(2)输尿管(输送尿液)、(3)膀胱(暂时贮存尿液)(4)尿道(排出尿液)。
5、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6、尿的形成包括两大过程:(1)肾小球、肾小囊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7、理解血液、原尿(肾小囊中的液体)、尿液(肾小管中的液体)所含有的成份是哪些:
(1)血液:大分子蛋白质、血细胞、葡萄糖、水、无机盐和尿素、
(2)原尿: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3)尿液:水、无机盐、尿素
六、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蓝眼睛与黑眼睛,其区别关键在于虹膜所含的色素不同。
2、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其次是听觉。
3、眼球与照相机相似的结构:
晶状体=镜头 瞳孔=光圈 视网膜=胶卷 脉络膜=暗室的壁
4、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发生折射) 玻璃体 视网膜(形成物像) 视觉神经 大脑(产生视觉)
5、不同光线下瞳孔大小的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小,以减小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的刺激。
6、近视眼的特点:(1)眼球的前后径过长:(2)晶状体曲度过大(过度变凸)(3)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4)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矫正方法:戴凹透镜
7、远视眼的特点:(1)眼球的前后径过短:(2)晶状体曲度过小(3)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4)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矫正方法:戴凸透镜
9、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觉神经 大脑(产生听觉)
10、为保护耳和听觉,除了减少和消除噪声外,应注意: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12、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神经元 细胞体
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
轴突 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
髓鞘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 神经
(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11、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神经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脑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脊 髓能对外界的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它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13、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有规律的反应。
1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15、反射弧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16、反射的类型:
(1)简单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金鸡报晓
(2)复杂反射:动物和人都能对具体的信号刺激发生复杂的反射,是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如:望梅止渴、惊弓之鸟、谈虎色变、鹦鹉学舌、听到铃声进教室、
注意:简单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如脑干、脊髓等);
复杂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
18、掌握三种激素:
名称腺体作用过少过多
生长激素垂体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侏儒症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呆小症;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食物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胰岛素胰岛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低血糖
17、内分沁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从上到下)
(1)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3)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4)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5)胰岛:分泌胰岛素 (6)卵巢(睾丸):分泌雌(雄)性激素
20、肾上腺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22、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晚婚: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晚育:婚后初次生育时达到晚婚年龄;
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 优生:婚前体检,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孩子。
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3、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排放工业废气)、生物入侵等。
4、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有:植树造林、放归野鸟、建立自然保护区
5、生物入侵: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6、酸雨的主要成分是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PH<5.6)
PH等于7为中性 PH小于7为酸性 PH大于7为碱性
7、形成酸雨的最主要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8、我国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形成的,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9、掌握模拟探究酸雨的危害:
提出问题:酸雨影响植物苗的生长吗?
作出假设:酸雨影响植物苗的生长。
得出结论:酸雨影响植物苗的生长。
10、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如水俣病(汞中毒),痛痛病(镉中毒)
11、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
12、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13、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14、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减少含氮废气的排放,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关键。
七年级生物下册下半学期重要识图:
P61心脏解剖图 P63血液循环示意图 P73肾的结构示意图
P79眼球的结构图 P80视网膜成像示意图 P88 脑(大脑、小脑和脑干位置)
P92反射弧结构图 P97内分泌腺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