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16
详细内容
11、 春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具准备:小黑板计划课时:2备课时间:10月6日上课时间: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研读春草图,品味语言。教学重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2、简介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3、范读课文。 (1)听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③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表现出?④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1)四人小组讨论上述四个问题。(2)全班交流。①《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②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③盼春盼望 来 近。
④赞美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5、检查预习:(注音)捉迷藏散在草丛酝酿应和黄晕披蓑戴笠抖擞精神繁花嫩叶朗润
二、研读与赏析 1、小组学习l、2、3,小节。小黑板出示: (1)第1节写什么?此时春天来了没有?哪个词可以看出?
(2)第2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有几个?
(3)第3小节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4)除了小草以外,作者还写了谁的活动?你从哪些词中看出的?这些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全班交流:(1) 写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盼望”连用,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没有近
(2)“朗润”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山色由暗变亮,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
“涨”写冰雪融化、水位升高的特点。
“红”形象的写出了春日融融、给人温暖的特点?(3)“偷偷”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
“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嫩嫩”写出小草的质地。
“绿绿”写出小草的颜色。
“满是”写出小草范围很广。(4)人的活动。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些动词写出了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孩子们嬉戏的情景令人陶醉,让人难忘。3、背诵这三段。三、联想运用: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在厚厚的土壤覆盖下等待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在春天到来之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与活动?写下来,不超过50字。全班交流,并作出评价。第二课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研读另外四幅图,品味语言。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字词。
2、背诵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一) 春花图1、默读课文,完成:(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2)本段文字描写非常细致,表明作者对春花作过细 致的观察,说说作者观察了春花的哪些情况。
2、讨论、交流:
(1)明确: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面。更显得生机盎然。用比喻的句子,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野花“眨呀眨”的“眨”,能够绘声绘色,刻画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眼睛”“像星星”是花的形态;“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是花的色彩;“花里带着甜味儿”是花的气味;“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花里传出的声音。(2)作者观察了春花的形、色、味、声,因此作者对春花的描写才会有态有声、有色有味。
(二)按照上述的学习方法,分组学习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1、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点拨
(1)春风图:风是无形的,难以描绘,可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是怎样做到的?
(风是无形的,可作者调动了人的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由此可见,观察大自然不仅仅用眼睛,还要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这样的观察才会细致,才会有细致的描写。)
(2)春雨图:①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谁能说说杜甫是怎样写春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有近写到远。)
③本段文字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看出的?
(3)迎春图:人们通过哪些活动喜迎春天?用书上的语句表现。
2、再读课文,仔细揣摩,试着背诵。
3、这五幅图,你最喜欢哪幅,说说理由。
4、学生自己谈看法,全班交流。
三、比较五幅图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从特征、写法、角度、修辞方面比较)名称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春草图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侧面结合拟人春花图多、艳、香、甜从高到底虚实结合排比、拟人、比喻春风图 温暖、轻柔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比喻、拟人春雨图细密、轻盈从物到人、由近及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相同点: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相关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它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衬托了迎春图。)四、最后三节的学习:最后三节是赞美春天,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比喻句,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告诉人们,春天在发展、在成长。)
五、综观全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的”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钻”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这样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竟相开放的情景。
3、“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热烈开放时绚丽的色彩。生动感人,富有生气。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一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突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5、(野花)散在草丛里。
“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六、体验与反思1、《春》是我们所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结构匀称,语言清新、生动、形象,使人充满向往之情。同学们是否想过,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多种修辞手 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我们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七、拓展与延伸:交流有关春的诗句。
八、作业:根据这节课学到的观察景物的方法,认真观察我校的景致的布局、特点,抓住特征,以“秋到校园”为题,写一篇文章,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11、春名称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春草图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侧面结合拟人春花图多、艳、香、甜从高到底虚实结合排比、拟人、比喻春风图 温暖、轻柔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比喻、拟人春雨图细密、轻盈从物到人、由近及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课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