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集体备课)
详细内容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集体备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旧三民主义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旧三民主义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孙中山先生具有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认识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国庆佳节,刚刚过去,天安门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与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的画像遥遥相对,然而,这常规的举措再次引发网上争议,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时代的呼唤――三民主义的提出
结合视频材料,让学生探究近代中国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主张及其实践的结局。
学生回答: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结局都失败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16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孙中山选集》
问题:民族主义反对的对象是谁?有何局限?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问题:为什么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材料三: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
问题一:平均地权是平分土地吗?为什么要平均地权?
问题二:当今社会房价飞涨,有人豪宅数栋,有人没有立锥之地,你能从民生主义中汲取解决良策吗?
问题三:民生主义满足农民的迫切愿望了吗?这会对革命造成怎样的影响?
历史的丰碑――三民主义的实践
学生结合视频材料探究三民主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展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捍卫共和而进行的斗争,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思想的创新――三民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与时俱进,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了“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结合下列材料探究这个问题。
民族主义:
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演说
民权主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给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精神的传承――三民主义的光芒
学生先看一段孙中山的视频,然后汲取孙中山的精神,探讨自己的人生之路。
小结: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展示,然后老师进行升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