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教案
详细内容
第六单元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教案
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马木路克
包税制
帕夏
素丹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与西方殖民侵略所造成的危机共同作用,使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握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向与碰撞,将其整合成东方古老文明发生变迁的参考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放置在其中分析、评判分析比较
问题探究一切古老的文明如果失去创新发展,必会失去辉煌法国和英国殖民入侵反法同盟
拿破仑的入侵
和殖民统治情境再现
历史联系近代西方殖民侵略既带给东方国家以灾难,也带来进步的因素和契机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开罗三次起义
阿里夺取政权问题探究
综合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埃及近代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难点埃及封建制度的独特构成。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评价。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及内外矛盾:一、16世纪初以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对埃及的侵略及其对埃及社会的深刻影响;三、在反抗法英两国侵略的斗争中崛起的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及其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些内容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全景式背景,揭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深层次根源,并将其放置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大背景中,促使人们思考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应对这一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多国历史的发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的要求,适当补充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或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形成较为宽泛而完整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从教材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掌握学习内容,培养理性的历史思维能力。本课引言部分以18世纪末英法争夺地理战略位置重要的埃及为切入口,提出问题,设置悬疑,引导学习者去了解当时埃及的基本状况。这种导入主题内容的方法符合《改革》这一选修模块的特点。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按专题要求编排,只具有主旨内涵上的一致性,却缺乏整个模块知识体系构成的顺延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这一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富有自身特点的突破与创新。本课引言明确要求学习者着重探究两个主要问题:一、18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人与马木路克是如何统治埃及的?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是怎样侵略埃及的?这样,学习者明确了学习本课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即必须抓住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背景中的内外两大因素。引言还选出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关注:马木路克、包税制、开罗首次起义。这三个概念从另外的角度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领会教材的意图,并开展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支撑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第一目“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教材用简练的文字和形象的情景图片,介绍了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法国入侵前的埃及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基本状况,重点放在马木路克与包税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上。自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以来,奥斯曼帝国对于埃及的统治在政治上渐渐流于一种形式即宗主权的明确,经济上则主要体现为帝国对于埃及的赋税征收。至18世纪末,埃及政治上已被马木路克控制,经济上埃及的土地和赋税收入的大部分则通过包税制落入马木路克的手里。封建军事集团马木路克成为埃及真正的统治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埃及的分裂和衰弱,从而给西方国家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落后的封建制度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发生猛烈的碰撞,迫使埃及社会进行改革,以寻求本民族及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和埃及历史发展是贯穿本单元知识结构的线索性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适当介绍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及其扩张、16世纪前埃及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16世纪中叶,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帝国的版图囊括了昔日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7世纪中叶以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渐衰落下去。而其统治下庞大的疆土,则在此后成为西欧列强与俄罗斯长期争夺的目标,人称“土耳其遗产”。巴尔干半岛、北非和西亚成了西欧强国纵横捭阖的场所。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尼罗河流域即进入奴隶社会,此后历经许多王朝的统治。教师可适当回顾。马木路克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最重要的国内背景,代表着改革前埃及内部落后的封建制度及经济基础。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在【历史纵横】及图片中对马木路克的介绍,适当补充一些较为具体的史料,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另外,为扩大知识面和加深理解,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比较马木路克与俄国哥萨克、日本武士、西欧骑士等。埃及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后期,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购买大批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这就是马木路克。后来马木路克势力渐大,于1250年建立了自己的王朝。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素丹将当地政权交给帕夏(总督)、近卫军和马木路克管理。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路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路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黜帕夏,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素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由于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马木路克之间的混战,18世纪末尼罗河三角洲附近1/3的农田荒芜,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1/4。农村盛行包税制,全国2/3的土地被马木路克包税人占有。1798年拿破仑侵入埃及以后,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严厉打击腐朽不得人心的马木路克势力,埃及的封建军事主力量遭到严重的削弱。法军撤出埃及后,在英国支持下,马木路克卷土重来。在开罗第三次起义中,穆罕默德・阿里崛起。1811年,穆罕默德・阿里设计将马木路克的头目一网打尽,并在全国范围搜捕并处决马木路克骨干数千人。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封建军事主集团马木路克从埃及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包税制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对这一概念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税制实行的背景和原因;税制内容涉及到赋税征收和土地制度;包税制与马木路克实际统治埃及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从这三方面把握包税制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它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阻碍埃及社会发展最深刻的社会因素,因此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必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二目“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本目主要介绍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活动。本目内容可分两个层次:英法侵略埃及和英法之间争夺埃及的斗争。英法两国的侵略特点及其影响各不相同: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英国与法国争夺埃及,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英国往往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英国的侵略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这一区别,指导学生理解教材,把握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多样性特点,具体、辩证地分析殖民侵略的影响。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法军入侵开罗》《拿破仑赦免被捕的埃及人》和【学思之窗】,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分析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拿破仑远征军的入侵(1798~1801年)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此后几十年里,长期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在剧烈的动荡中开始向前迈步。本目内容涉及到了英法两国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的斗争,这一斗争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过程中始终隐约地发挥着作用,对改革进程的深入与成败有着不小的影响。建议教师注意并适当补充相关内容。第三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本目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埃及人民反抗法军的殖民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三次开罗起义)、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的内外形势。三次开罗起义。第一、二次开罗起义是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尽管两次起义都没取得成功,但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是穆罕默德・阿里崛起和改革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第三次开罗起义是反抗马木路克暴政的斗争,正是在这一次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迅速崛起,掌握了对埃及的统治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政权前提得以成立。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建立后,内外形势均十分严峻:外有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危险,内有奥斯曼帝国的镇压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只有进行改革,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消除危机。这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必然性因素。本目教材提到英国对埃及的两次军事入侵:第一次,1801年10月,法军撤走后,英军便进占开罗、亚历山大等主要城市,并竭力网罗马木路克残余势力,试图长期占领埃及。后来,由于法国和其他强国不断对英国施加压力,奥斯曼帝国强硬抵制英国在埃及的渗透,1803年3月,英军被迫撤出埃及。第二次,1807年3月,英军6 000余人攻占亚历山大,随即进攻罗塞塔。守城军民顽强抵抗,全国人民掀起抗英卫国的浪潮,在人民的推动下,穆罕默德・阿里下决心抗战,亲赴前线,打退了英军对罗塞塔的进攻。英军于这年9月撤出亚历山大。新生的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得到了巩固,得以集中力量清除国内隐患,推行改革。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阐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内容涉及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世界历史的多个方面及相互碰撞作用的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较高的能力。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要把握好本课知识构成的层次和结构,避免教学中教学知识呈散乱芜杂的状态,更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本课导入,建议教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相关内容,联系西欧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扩张,着重强调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向世界各地扩张的这一世界历史的巨变,提出一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当此西方迅速崛起之时,古老的东方该如何应对而避免可能的沉沦?从而将学生的对世界历史的视线由西方转移到东方,转移到埃及,进入本课的学习。第一目“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建议教师教学中突出马木路克在埃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特权,以帮助学生透过奥斯曼帝国宗主国统治的表象,真正认识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对埃及的封建统治现状。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第二目“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建议教师将教学分解为三个相互渗透的层次: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关系;英法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拿破仑对埃及的三年殖民统治。由于本目内容涉及到法国大革命、拿破仑、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海上霸权的斗争等更为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因此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活动,达到旧知与新知的融合和重构,解决本目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重要问题。如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英国组织反法同盟的主要原因、评价拿破仑与评价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等。课堂教学应以【学思之窗】提出的问题为教学切入点,集中突破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分析与评判,突出拿破仑殖民统治在埃及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东西文明冲突方面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所起的推动作用。第三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建议教师在介绍穆罕默德・阿里的出身来历基础上,以这一人物为线索,构建本目乃至本课知识的框架: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背景、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最后提出穆罕默德・阿里如何巩固其政权这一重大而复杂的命题,将教学及学生思维延展到下一课的教学内容中去,使整个单元教学浑然一体。本课小结,在构建本课知识结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明古国埃及的辉煌与黯淡、沉沦与奋争的沧桑之变,鼓励学生开展以“追寻埃及的历史足迹”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把两个文明古国埃及与中国放在宏大的历史空间中进行分析比照,丰富学生怀古思今的历史情怀。2.教学案例案例一 “马木路克”的教学拓展投影两图:图一:《马木路克在训练》图二:《马木路克的城堡》投影:马木路克实际统治埃及表现的文字归纳:“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教学构思:通过图文演示,直观启发学生形成对马木路克的基本判定:军事封建势力,埃及的真正统治者,阻碍埃及进步的主要国内因素。在此认定得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引起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和体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规律。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类似现象有: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日本武士、俄国哥萨克。案例二 评价拿破仑的文化侵略引用材料,指导阅读:“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订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有个阿拉伯学者曾参观由这些新来的人建立的一个实验室,法国科学家的影响就反映在他以下这番表示惊讶的话中:‘我在那里看到了一些最奇妙的事,其中有件事是,一个负责人拿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从瓶里取一点蒸馏水倒入一个试管中,再从另一瓶里取少量液体倒入蒸馏水中。两种液体上升,一朵彩色的云从液面上升起,直到它消失为止。试管里的东西完全变干,成为一块黄色的石头……一块我们摸过、检查过的干石头。他又用不同的水如法炮制,制造出一块蓝色的石头。他第三次用其他的水重复这一实验,制造出一块鲜红色的石头。接着,他取一撮白粉放在一块铁砧上,用锤轻轻地敲,结果是响起一种可怕的声音──类似于枪声的声音,使我们十分惊讶。所以,他们都嘲笑我们。’”──《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美]教学设想:在教材表现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侵略性特别是文化掠夺的基础,向学生呈示出文化侵略的另一面,即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时能联系到拿破仑文化侵略的积极影响,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埃及近代化进程的开启。案例三 “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的导入投影三幅图片:图一:《法军入分开罗》图二:《英国军队侵入埃及》图三:《穆罕默德・阿里像》法军和英军相继侵入埃及,带给埃及以社会的动乱、民族的屈辱、国家地位的沉沦。在此期间,一位来自奥斯曼统治下阿尔巴尼亚年轻人,参加奥斯曼军队,来到埃及,很快他就成为驻埃及的奥斯曼军队主力之一 ──阿尔巴尼亚军团的指挥官。两年后,他又成为埃及总督。他是谁?他又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埃及的历史命运?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对包税制)你是怎么看的?解题关键:包税制的不同层面整合成一个较完整的概念。思路引领:埃及包税制分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赋税制度,二是土地制度。答案提示:上述两个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它反映了包税制的两个不同层面:一是赋税制度,二是土地制度。奥斯曼素丹只关心在埃及的统治和收缴的赋税,包税制实行后,马木路克为获得和确保其包税权,必须向奥斯曼政府提前预付一年的土地税。这样,奥斯曼素丹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确保了它在埃及地区的赋税收入。但是,马木路克获得包税权后,实际上在包税区内不仅控制了土地,还控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马木路克在其包税区内肆意剥削和压迫农民,农民在经济和人身上都依附于包税人,境遇极其悲惨。农民地位的沉沦,严重破坏了埃及农业的进步,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奠定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他们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这一军事封建主集团竭力维护其封建统治,并由于内部矛盾而争战不休,成为阻碍埃及社会进步的最反动的因素。2.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拿破仑对埃及的殖民统治?解题关键:历史地辩证地进行分析、评价法国殖民统治。思路引领:依据材料和课文,分析、评价拿破仑具体的殖民措施。答案提示: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其侵略性是主要的:首先,拿破仑出于与英国殖民争霸的目的,出兵侵占埃及;其次,拿破仑对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其三,废除包税制后,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其四,拿破仑掠夺了大量埃及的文物与国宝,将其运送回法国,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本性。因此,埃及人民多次掀起反抗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拿破仑在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势力,经济上废除封建的包税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科学文化上加大对古埃及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主要有哪些?解题关键: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统治措施。思路引领: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文化。答案提示: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势力马木路克,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拉拢以帕夏为首的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残酷镇压埃及人民的反抗。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立为法军提供后勤服务的工业企业,如食品厂、弹药厂等;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文化上:组织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推进对古埃及文化的学术研究,形成多卷本的巨著《埃及纪事》;发掘埃及的大量文物并运回法国。2.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历史背景。解题关键: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的背景与条件。思路引领: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封建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埃及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答案提示: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名义上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实际上是在国内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的统治下,国内推行包税制,土地和农民都在马木路克的严格控制下。在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下,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衰弱的埃及成为正在兴起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对象。1798年,法国将军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在此实行了三年的殖民统治。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奴役了埃及人民,但是它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法军退出埃及后,英军侵入埃及,并利用马木路克势力力图控制埃及。面对法国、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埃及人民英勇反抗。他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开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法侵略者及英国支持的马木路克反动势力,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正是在第三次开罗起义的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获得人民的支持,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二)学习延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