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认识环境管理导学案
详细内容
5.1 认识环境管理 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重点难点】
1. 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及环境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手段。
2. 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①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行为的②____________。
2.解决共识全人类的一切③ 应该得到满足发展经济不能超出④ 耐受的极限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就是⑤
3 .环境管理
(1)概 念: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⑥____________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2)必要性:单靠⑦____________ 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⑧________________。
二、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1.环境管理的 对象
(1)个人:主要是个人的⑨____________和⑩________环境行为。
(2)企业:生产全过程中的⑪________排放。
(3)政府:具有⑫________身份。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
(1)执行主体 :⑬_ __ ___________。
(2)具体工作: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⑭____________方针大计,颁布与环境保护相关的⑮____________,制定环境⑯____________ 和⑰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推动全国⑱____ ________工作有序地进行。
三、立法和行政干预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1.管理手段
(1)主要手段:法律手 段和⑲____________,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其他手段:⑳____________、技术手段、○21________________等。
2.公民要求
(1)应当具备一定的○22________知识。
(2)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约束○23____________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3)利用○24____________制止违法案件的发 生。
【学习过 程】
一、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及对象
1.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技术的局限性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公产与资源环境的退化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
环境管理的目的和概念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耐受极限。因此,环境管理 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2.环境管理的对象
对象影响环境行为约束方向
个人个人的消费需求 和不良环境行为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培养正确的环境道德
企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严格限制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同时需要对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改造,实行 清洁生产
政府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因为政府直接投资兴办诸如供水、供电、铁路等公用事业,同时又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严格限制企业和事业单位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审查区域发展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典例1】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 问题。
材料:横贯上海中部的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楫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 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地。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附近工厂污染源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材料分析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3)利用材料说明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第1问读图容易解答,后三问难度稍大。苏州河的污染源除附近工业污染之外,还应有生活污染、运输污染(材料中“码头连绵不断”),另外还有酸雨污染,通过读图可知还有上游和支流携带的污染等。第(2)题,环境问题单靠技术解决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第(3)题,由材料可 看出,环境管理的对象应包括个人、企业,政府,执行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答案】 (1)C 来自岸上和水上的生活废弃物的污染 由运输造成的污染 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物 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 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三个即可)
(2)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
(3)对象:个人、企业、政府。执行 主体:国家和政府。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手段定义具体内容
行政手段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划及行政决议、决定等,对从事开发活动的人、财、物等实施管理
法律
手段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环境制定环境法律法规
组建执法队伍
通过强制手段调整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通过司法程序实施行政、经济或刑事制裁
经济
手段运用税收、征收有偿使用费以及奖励、罚款等间接管理环境项目税收和收费制度财政补贴、信贷优惠市场交易押金制度
举例环境 税、资源使用税补助金制度、税收减免市场干预、责任保险
宣传
教育
手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思想动员通过宣传环境教 育,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
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实行科学管理,提倡社会监督的环境管理
技术
手段借助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手段保护环境
【典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塑料袋的制作过程一般为:从石油烯烃中制造塑料颗粒,进入加料斗并通过螺杆挤塑机的狭长缝隙挤出,为了防止变形应立刻进入冷却液(一般是水)中冷却成形,制成“塑料纸”。
材料2:全球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达到五千亿至一万亿个,这意味着我们每人每年使用150个塑料袋,或是每分钟有一百万个塑料袋被使用。2008年6月1日开始,我国禁止超市免 费为顾客提供购物塑料袋。
(1)禁止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中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哪些手段?
【解析】 第(1)题,由材料1和材料2可以找到禁止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的原因。第(2)题,由“2008年6月1 日开始,我国禁止超市免费为顾 客提供购物塑料袋”这句话可以看出对环境管理采取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答案】 (1)减少“白色污染”;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费量等。
(2)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基础达标】
1.有关环境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都应该得到满足
B.发展经济不能超出生物圈承受的极限
C.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D.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虽然不能使技术措施更有效,但是能够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
2.政府加强执法力度,遏制对环境的危害,说明了( )
A.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是环境管理最重要的手段
B.立法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C.政府是环境管理的对象
D. 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利 工程,为了保证其顺利实施,山东省沿线工程的一些县区,环保部门依法强制关停了一些企业单位的自备井,保证地下水的储量。根据材料回答3~4题。
3.环保部门 依法关停自备井的做法,属环境管理范围的哪类管理 ( )
A.区域环境管理
B.资源环境管理
C.部门环境管理
D.环境技术管理
4.环保部 门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 (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宣传教育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有关环境管理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即个人、团体和政府
B.企业具有双重身份
C.个人的约束方向包括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反对无节制地高消费等
D.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颁布的环保法律差别不大
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为“平静湖水”(下图)。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据国家环保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未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 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达100多吨。
(1)在图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2)漂浮物对库区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3)从源头控制的角度,采取哪些 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拓展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牧童经济”是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和破坏式开发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地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回答1~3题。
1.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
2.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此类问题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牧童经济”不同于“公产的悲剧”
B .发展科学技术是解决“牧童经济”的关键
C.加强环境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治理“牧童经济”
D.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不可避免
4.政府处理在环境问题上违规的企业,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在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时,必须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据此回答5~6题。
5.要实行环境管理的原因是( )
A.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B.环境管理能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C.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自然环境的恶化
D.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
6.为了推动全 国环保工作有序地进行,国家和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确定环境保护方针大计
B.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C.制定环境管理条例与国家行动计划
D.举办个人环境道德修养教育
7.要协调“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和“发展经济不能超出生物圈承受的极限”这两个目标的方法是( )
A.制定法规 B.环境管理
C.公众参与 D.限制发达国家的发展
8.我国环境保护32字方针中,属于环境保护途径的是( )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C.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D.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二、综合题
9.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总投资1 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对唐山等4个行政区域、国电等4个电力集团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区域限批”政策,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国家环保总局对唐山市采取“区域限批”(即国家环保总局及省环保局暂时停批唐山市所有新建项目)措施后,唐山市政府立即责令3家被通报的钢铁企业停产停建。
(1)环评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 __,三同时制度中的“三同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制度。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属于我国环境保护的________________(基本国策、基本方针、基本政策、管理制度)。
(2)材料中体现的环境管理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执行主体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采用的手段是 ________。
(3)国家此次环保行动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国策。
10.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均已开工建设,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推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南水北调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就是说,做好南水北调工程环境管理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协调落实好“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的要求,以 节水、治污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保证南水北调规划目标的实现。
(1)南水北调工程要求在目的地应明确的环境保护策略有哪些?
(2)中线调水最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3)可以通过________手段对水源地的环保实施决策和管理,通过________手段强制企业不得乱排乱放,通过________手段进行奖惩,通过________手段减少污水的产生和排放等。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①纯经济性 ②无约束性 ③基本需要 ④生物圈 ⑤环境管理 ⑥自然环境 ⑦技术方法 ⑧管理手段 ⑨消费需求 ⑩不良 ⑪污染物 ⑫双重 ⑬国家 和政府 ⑭环境保护 ⑮法律法规 ⑯管理条例 ⑰国家行动计划 ⑱环境保护 ⑲行政手段 ⑳经济手段 ○21宣传教育手段 ○22环境法 ○23自身行为 ○24法律武器
[基础达标]
1. D 2. D 3.B 4.A 5. C
6. (1)B 处。 原因: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 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2)危害三峡工程安全;影响旅游景观;阻碍航运。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拓展提升]
1. B 2. D 3. C 4. B 5.A 6.D 7. B 8. C
(1)必须坚持“治污优先”的原则,确保沿线治污任务顺利完成;必须贯彻节水优先的战略,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立;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沿线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3)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9.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投产使用 管理制度 (2)企业 政府 国家 政府 行政手段(行政干预) (3)预防为主 强化环境管理
10. (1)必须坚持“治污优先”的原则,确保沿线治污任务顺利完成;必须贯彻节水优先的战略,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立;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沿线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3)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