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历史一轮两极世界的形成(带解析)
详细内容
2015高三历史一轮两极世界的形成(带解析)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不得不重建。”当时“重建世界”的原因不包括( )
A.原有世界体系遭到破坏
B.美苏在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
C.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加剧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影响
答案 D
解析 把握材料“随着二战的结束”,可知此时的“重建世界”是指美苏根据自身利益和实力的对比两分世界格局的建立,也就是两极格局的建立。D项不结盟运动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是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2.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要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它”是指( )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
答案 D
解析 关键信息:“花的时间要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美国对世界
和平的最大贡献”。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A属于苏联冷战时期经济方面的措
施,与材料中“美国”不符,B、C分别是美国冷战政治军事措施,结合所学二者产生
消极影响,可得出与材料中“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不符,故选D。
3.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美国正在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推断是马歇尔计划。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应对,以建立一个旨在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4.这是一位中国女生2009年在德国学习期间的一封家书(部分):
由于历史原因,东西柏林各自有自己的中心――在北京上理论课时,西本哈尔教授就曾以“多中心的城市”来介绍柏林。虽然柏林墙倒塌20年了,但包括教授在内的许多西柏林老居民没有特殊情况都不会去东柏林……
造成柏林成为“多中心的城市”的历史原因是( )
A.德国国内民族矛盾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2009年”“柏林墙倒塌20年了”,二者时间相减,柏林墙倒塌于1989年,结合所学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知识,故选B。
5.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
A.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B.朝鲜战争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C.志愿军抗美援朝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D.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
答案 D
解析 从图片信息及创作的时间可知是朝鲜战争(1950~1953
年),A、B、C三项符合史实。从漫画时间1950年可知朝鲜战争并未结束,D项与史实
不符,符合题意。
6.1962年12月,赫鲁晓夫在向苏联最高苏维埃作报告时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该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与这一主张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1962年12月”“核武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美苏两国最后理智地相互妥协,避免了直接对抗的威险。故B正确。A发生于1949年,C发生于1950~1953年,D存在于1961~1973年,虽然与材料中的时间相符,但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南战争并不涉及到核武器问题,故选B。
7.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答案 B
解析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尤其是中国国内国民党政权的迅速崩溃,引起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大仇视和恐慌。为阻止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展,美国迅速改变了对日政策,扶日反共,把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堡垒。联系材料本题选B项。
8.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强大的稳定因素”说明冷战中的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保持了均势的态度,谁也不敢首先发起战争。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 D
解析 冷战客观上使得世界长期以来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世界局势相对稳定,D项正确;A项是美国冷战政策,但不足为“长时期的和平”的主要依据;冷战下的国际关系是全面冷战、局部热战,B项说法错误;C项“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说法错误。
10.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主要表明( )
A.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B.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
C.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建立
答案 C
解析 “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表明二战后的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试图建立在全球的霸权。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A、B、D三项,均可排除。
11.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答案 D
解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指从1945年到1982年间,这一时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从材料看,战争多发生在亚洲、中近东和北非地区,这些地区正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美苏争霸导致这些地区战争频繁,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与民主的关系,故A项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B、C项的说法。
12.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50多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 )
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趋势
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答案 A
解析 据“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可判断A正确。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评价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第一种观点:苏联认为美国应该负主要责任。理由: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实行对苏“冷战”政策。依据: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分裂德国;1949年建立北约军事集团,使“冷战”恶性发展。
第二种观点:美国认为苏联应该负主要责任。理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东欧强行推行社会主义,引发西方国家发起“冷战”,而苏联对西方政策又做出强烈反应,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依据: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同年成立经互会;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1962年在古巴引发导弹危机。
第三种观点:中国学者认为美苏均有责任(或美苏共振)。理由:答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和苏联实行强硬对抗政策,并分别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进行评述。注意题目要求,评述一种或两种观点。
14.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活动主题:走进美俄天地。
步骤一: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1)“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是在什么时候?
(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
(3)“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步骤二:画面回放,再现历史
图一 《北大西洋公约》 图二 《华沙条约》
签字仪式 签字仪式
图三 苏联“冷战”宣传画: 图四 赫鲁晓夫和美国
华盛顿的“和平鸽” 总统肯尼迪的较量
(4)图一、图二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建立的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从图三、图四中你能获取美苏争霸的什么信息?并再举两例。
步骤三: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6)让历史告诉未来,请你就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发表你的见解。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苏联败下阵来,苏联解体。
(4)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5)信息:大力发展核武器,进行军事竞赛。
例子: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6)三种观点:一是和平友好,原因或理由: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相互制约等。二是时有摩擦时有缓和;三是摩擦不断,关系恶化。(后两种理由略)
解析 第(1)问根据二战时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进行回答;第(2)问结合“冷战”开始的标志进行回答;第(3)问根据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和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回答;第(4)问从两大军事集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的角度回答;第(5)问结合图片信息进行分析;第(6)问为开放性问题,注意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