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三高考历史试题>2012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卷(带答案)

2012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卷(带答案)

详细内容

郑州47中2011-2012学年上期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2. 商鞅变法规定;“除开田,开阡陌,民得买卖。”这与梭论改革“依个人财产多少确定各等级的特权。”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B加速了奴隶社会的瓦解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D为民主政治鉴定基础
3.据考证,明代中期以后,历来只能在官窑瓷器中出现的纹饰,如龙等出现在了民窑瓷器中,这种变化反映了
A等级观念有所变化 B工商皆本思想的流行
C政府扶持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 在宋代,乡间属于宗族所有的土地,名为族田。是合族公产。各宗族都立约规定不得典卖,对于族田的收入,范仲淹在其《义庄规矩》中规定:“(族众)每人每月可支米三升,冬可置绢一匹,娶妇支二十贯钱,嫁女支三十贯钱。”上述规定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缓解贫富差距 C.保持宗族凝聚力 D.加强慈善救济
5. 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刻“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性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混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6. 2010年,北京大学率先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以此来招收一些“特殊”人才。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古代哪一选官制度相似
A.征辟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7.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8. 北宋时。由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地方税收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利而未经列举的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
C.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9. 1793年6月英王特使马戛尔尼与英公使当东,率领一只由五艘战舰700余人组成的庞大外交团队,经海上9个月的行程,终于到达了东方第一大国的门口。下列对马戛尔尼此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与“大国”签订通商协议 B.大国认为马戛尔尼是前来朝贡的
C.“大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英国需要大国广阔市场
10.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总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性息是
时期领导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维新变法
19世界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
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救亡图存的高潮 D: 经历了由反侵略求民主的转变
11:1912年元旦,《申报》刊登了这样一条庆贺标语:“中华民 万岁”。《申报》把“国”字改写为“ ”,主要是表达:
A:“三民主义”在中国实现 B:人民仍处在专制统治之下
C:民国建立,帝制终结 D:中华民国主权在民
12: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步伐出现明显加快的趋势,以下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趋势的是:
A:商品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临时约法》的颁布 D:共和政体的建立
13.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14. 《上海法租界》记载:“是年(1865)上海租界人口从1862-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万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了,隔了一个晚上地皮就变的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50%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15.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6.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1919年开始以酝酿了30年),这反而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更接近了”。这说明:
A:美国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通过五四运动传入中国
C:中美政治理念趋向相互认同 D: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国际视野
17.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潇潇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18.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9、 梭论在雅典及希腊都拥有很高声望,被列为“希腊七贤”之一。能证明这一评价的史实不包括
A 建立财产等级制 B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C 废除债务奴隶制 D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20、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远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此语表明他
A 赞美雅典人的集体荣誉感 B 反对轮番而治的原则
C 主张人尽其才的用人标准 D 反对直接民主的形式
21、 以下各项叙述,可能会在历史上发生的是
A 梭伦当选为五百人议事会成员 B 克利斯提尼因陶片放逐法而被逐出境
C 伯利克里拥有大量债务奴隶 D 苏格拉底被雅典十将军委员会判处死刑
22、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制定的
A 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 调态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 调态罗马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 调态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23、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临时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着,但心脏一旦停止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 权力制约与平衡 B 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 无授予则无权利 D 防止集权是制度建设的根本
24、英国著名政治家皮特说:“我的茅屋,就是我的城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话体现的是
A 对抗中央王权 B 人人生而平等
C 保护私有财产 D 反对君主专制
25、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这就
A 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B 实现了各州与政府间的分权制衡
C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民主共和国 D 满足了人民对民主权利的要求
26、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与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区别很大,下列对其原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A 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利益,普选权是法国各阶级共同争取的权利
B 德国迫切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法国要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C 德国是为了维护军国主义传统,法国君主派是为了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
D 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
27、下列对近代资产阶级各国代议制评述,不正确的是
A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 B 其确立过程实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C 议会普遍成为各国的权力中心 D 基本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28、“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
A 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 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C 都使本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D 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29. 国际工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下列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 ②《资本论》 ③ 《四月提纲》 ④《人民宪章》
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39. “鸟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那幺,鸟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
A.进行阶级斗争 B.追求社会公平
C.反对专制统治 D.展开国际合作

郑州47中2011-2012学年上期高三
第一次月考历史答题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 15 分,第32题12 分,第33题13 分,一共40分)
31.(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辛亥革命是一场城市革命
材料一 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

凤凰网2010.11.19
材料二 众所周知,1900年到1911年期间,上海连续演绎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政治剧,比如爱国学社、张园国会、苏报案、民立报、还有同盟会中部总会等等、这些剧目均具有全国影响和重大意义。
―――廖大伟《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
材料三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上海代表辛亥革命?(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产生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是什么?(2分)
特点:

根源: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5分)
影响:


32.(1)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33、《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制度宣战的檄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言论、著作、结社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徒之自由。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院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院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判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说明18世纪后期的美国、法国和20世纪初的中国在人权问题上作出了哪些规定?(6分)

(2)结合材料所示的三部文件产生的时代背景,说明其相同的社会根源。政治上共同要求是什么?(4分)
根源:
政治上的共同要求:

(3)这三部文件对人类社会影响有哪些?(3分)

郑州47中2011-2012学年上期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