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三高考历史试题>2015高考历史一轮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

2015高考历史一轮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

详细内容

2015高考历史一轮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20世纪40年代,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就提出发展同中共关系的积极设想,然而美国在此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却“失去了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机会”。其原因不包括
(  )
A.美苏冷战的影响
B.美国政府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C.意识形态的冲突
D.中共政府一直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 D
解析 中美对抗是意识形态的冲突,D项叙述错误,中共政府只是在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法体现的外交思想是
(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答案 B
解析 “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B项符合题意;“另起炉灶”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排除C项;“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于1955年万隆会议上,排除D项。
3.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这主要是因为(  )
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4.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0届联大
答案 B
解析 朝鲜战争停止于1953年,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通过支持印度支那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和风格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5. 在一次国际会议的开幕式上,印尼总统苏加诺发表了题为“让新亚洲新非洲诞生吧!”的著名演讲,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联合国成立大会 D.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让新亚洲新非洲诞生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又叫做亚非会议,也叫有色人种会议,故选B。
6. 有学者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是(  )
A.1949年中苏建交
B.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1979年中美建交
答案 C
解析 “打破封锁”、“在国际大家庭中”这些信息表明该外交成就是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的席位,C项符合题意。
7. 在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任务区,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担负着控制太子港动乱、打击非法武装等多种急难险重任务,特别是在2010年海地“1•12”大地震后,为恢复海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帮助落后国家维护稳定发展经济
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结伴而不结盟外交
答案 A
解析 题干强调的“在联合国……”等内容能看出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选项不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C选项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虽然说法正确但与题干强调的特点不符。D选项“不结盟”也不符合题干强调的意思。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表现在(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在APEC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注意时间限制“改革开放以来”,①发生在1953年,应排除;②③④都是1978年以后的外交成就。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装卸前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资,并针对中国,特别把香港、澳门也列入禁令适用地区。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出台,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面对这一形势,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包括(  )
①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②中苏双方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贯彻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④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准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是建国初,②是1950年1月,排除含①②的选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敌视中国,针对这一形势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③④正确。
10.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C.倡导多边外交,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答案 B
解析 把握材料中的1954年、缅甸、周恩来等即可判断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是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是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多边外交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故选B。
11.右图是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1972年某期的一幅封面画,
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美国
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对此封面画所含历史背景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
A.中美结束对抗符合世界各国愿望
B.美国迫于形势变化放弃“冷战”思维
C.美国舆论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注
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
答案 C
解析 从封面画“为了和平去北京”可以看出,当时美国民意主张中美关系正常化。故选C项。
12.2012年12月,王岐山在访美期间发表演讲时强调:“我到美国来就是为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加正能量。”中美关系需要增加正能量表明(  )
A.中美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中美两国的合作代替了分歧
D.加强国际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正能量”的含义。国与国之间关系、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中美之间有着共同利益,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地发展,但也存在着摩擦。因此,中美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合作不断地加强,A项正确;B项“已经建立”说法错误;C项“合作代替了分歧”说法错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D项说法错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国的正常关系中断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双方长达15年(1955~1970)的大使级会谈只是各说各话:中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被美国冻结的资产;美国劝中国放弃武力统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谈判。136次会谈只达成了一个协议,西方媒体称之为“聋子的对话”。――南方人物周刊《百年中美潮》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这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奥巴马上台后,一度对发展中美关系持积极态度……然而,才几个月过去,给人的感觉是,中美关系却是沿着与“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相反的方向滑动,出现了“倒振荡期”。于是,有人又把传统现实主义的逻辑搬出来,认为大国政治的悲剧必将在中美之间上演;崛起大国与霸权国家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传统现实主义的逻辑确实在影响着中美关系,而且在当今世界,这种逻辑也是难以摆脱的,尤其是在美国……“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几乎成了真理。……当《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米尔斯海默用其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来审视中国和平崛起时,他得出了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结论。……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当今世界的大国,尤其是中美两国,不可能完全遵循那种逻辑行事。
――刘建飞《中美关系: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
(1)请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聋子的对话”状况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对当时中国外交有何影响。
(3)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可能性。
答案 (1)敌对的阵营及政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中美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等;朝鲜战争、台海危机等的影响;冷战思维作祟等。
(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
影响:有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或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的热潮。
(3)①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国合作共处。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③当今时代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时代,群雄并起,制约大国关系的因素增多。
④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中美都是掌握核武器的国家,面对核毁灭的威胁不会轻易动武。
⑤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中美双方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对立。第(2)问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第(3)问分析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各种力量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等。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外交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关系到国际经济协调、世界和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交政策和行为。经济发展了才使国家的政治安全得以维护,而一国的经济外交,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周永生《经济外交》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大有可为》(2004年9月3日)
材料三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邢厚媛《国际商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外交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
(3)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答案 (1)以经济外交活动为本国利益服务。(或答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外交手段)
(2)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有利因素: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3)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国际关系。第(1)问考查材料阅读和归纳能力,从材料中经济外交的内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即可归纳经济外交的特征。第(2)问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识记题,把握时间信息即可,有利因素从材料可以直接找出。第(3)问注意“经济外交”的限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