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2014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附解析)
详细内容
鹰潭市2014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附解析)
说明:1.卷面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或铅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3.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主体意识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准确理解,由材料可得出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而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故B符合题意。
2.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广州
【答案】C
【解析】考点:近代列强对华谔谔侵略。本题以城市名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史的基础知识。由材料中的“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 ”和“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可知该城市是南京。所以选择C.
3.无产阶级的革命开始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的发表
【答案】A
【解析】考点:科学社会主义。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故选A。
4.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答案】A
【解析】考点:新中国的外交。1953年,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是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故选A。BCD项也是我国外交活动的重要成就,但是并非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二战后,美国为“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而采取的措施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D.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B
【解析】考点:马歇尔计划。战后美国对西欧国家进行大力的援助,实行马歇尔计划,恢复西欧的经济,防止因为贫困而倒向苏联,故选B。AD项是针对苏联的冷战措施;C项是国际金融会议,和材料无关。
6.西欧粮食的收获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发达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
【答案】B
【解析】考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中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例比西欧高几倍或几十倍,原因就在于中国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故选A项。B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古代农业经济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提高了产量;C项不是主要的原因;D项是材料意思的重复。
7.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 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解析】考点:明清商帮。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乔致庸是山西商帮的典型代表,故选D。ABC项均未出现商帮。
8.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答案】D
【解析】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电气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A是火车,B是汽车,C是飞机,D是电灯,因此选D。
9.科技改变生活,“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来临都( )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考点:两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都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所以答案选D。
10.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答案】 B
【解析】考点: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本题是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注意题目的设问关键词:“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选项不能选现象。由材料中“(甲午战争后)……农户,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的信息可知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正在解体,实质上反映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自然经济正在解体,所以本题答案为 B项。
11.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促成这一时期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C
【解析】考点:民族工业。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被称为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在这个间隙中民族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战后,列强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衰落下来。故选C。
12.“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答案】C
【解析】考点: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故选C项。
13.“……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歌颂的是新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决策出现于(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B
【解析】考点:改革开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实行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选B.
14.在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问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 )
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C.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D.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
【答案】D
【解析】考点:浦东的开发开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说明上海浦东地区在未开放之前处于极度贫穷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不仅使浦东地区急速摆脱贫穷状态而且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所以答案选D,A项发生上海浦东地区开放之前,B C两项明显与浦东地区急速摆脱贫穷状态无关。
15.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重大时事 B.宣传政治主张 C.传播商业信息 D.评价社会风气
【答案】C
【解析】考点:近代报刊的发展。材料中“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架买空盘”现象。故选C。A项说的娱乐,BD两项说的是政治,都与材料无关。
16.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放,结果,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胡佛所固守的经济政策是( )
A.“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继续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
17.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考点:罗斯福新政。 兴修水利直接可以缓解就业问题
18.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 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D.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答案】B
【解析】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表明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显然不是强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A排除;社会福利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开支而非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排除;社会福利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而非改变资本主义性质,C排除,因此选B.
19.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B.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生产
【答案】D
【解析】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析选项,ABC是这两项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这也是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答案为D。
20.下列有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B.大幅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C.解决了工业化急需的粮食等问题 D.曾经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强烈不满
【答案】B
【解析】考点: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农业从生产资料私有到生产资料公有的转变,但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而进行的,但是绝对的共有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B项说法错误,故选B。
21.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 )
A.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答案】D
【解析】考点: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过分重视工业化,忽视手工业、农业的建设,甚至利用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经济体制严重失衡;军事建设上投入过重,耗费大量宝贵人力、物力资源。使得苏联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经济越来越落后。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D
【解析】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组织和贸易组织的建立,美国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标志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故选D。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全球性的经济组织;C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目标,并未建成。
23.对当今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 )
①欧洲联盟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考点: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对当今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有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是全球性的、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不适于区域经济集团。故选C。
24.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密切合作 B.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
C.各国的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D.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答案】B
【解析】考点:全球化。此题考查的是再现知识和调动知识的能力,科技的发展是二战后推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直接原因,因此根据“直接”的含义进行选择。
25.江泽民指出:“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这样做的依据是( )
A.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世界性的市场 B.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 D.当今世界各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消失
【答案】B
【解析】考点: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融入全球化的大潮。本题考查的内容正是全球化的趋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题24分,第27题26分。)
26.(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图二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图三 现代英国议会下院在召开会议图四 近代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公民大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奴隶制社会。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三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体现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图三和图四体现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8分)
(2)图一中国古代和图四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的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式上的不同。(4分)
材料四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4)结合材料四回答建国初我国建立了哪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6分)
【答案】
【解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民主共和制比较;唐代三省六部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决策方式: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首先要搞清楚题目所问的问题是要看两幅图的决策方式的不同,决策方式是指最终决定权在于谁的问题。很明显可以看出第一幅图是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方式,应该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决策方式,是专制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图二则是民主的决策方式,决策权掌握在公民手中。政治制度: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政体,根据所学可以知道图三中的英国是君主立宪制,而图四中的美国则是民主共和制。(2)形式上的共性:是指唐代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制在形式上比较的相同点,由图示可知,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的关系与三权分立之下的三权之间的关系很相似,都存在权力的制约关系。本质区别:从两者存在的时间和服务的对象可以明显看出,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所以二者根本上体现了服务于不同的社会制度。(3)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与图二、图五可以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当于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而在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是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而存在的,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对图二五百人议事会的继承与发展。都体现的原则:很明显是主权在民原则。本质不同: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五百人议事会是服务于雅典公民,而当时雅典公民只占雅典居民中的少数,而中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则服务于公民,在中国大多数人都享有公民权。(4)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可以直接依据教材进行回答。
27.(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2分)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4分)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解析】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价格革命”。(1)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小农经济的特点,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了保护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材料二说明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可以直接归纳出其原因所在;(3)从材料三图片中不难发现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增幅大,农业生产下降;农轻重比例失调;结合史实可知其原因在于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4)对比材料四内容从所学知识中可以找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