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学情检测试题(教师版)及答案
详细内容
高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热身训练试卷(教师版) 11.06.18
一、语言文字运用 (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C ) (3分)
A、脚镣/缭绕 弄堂/里弄 女佣/佣金 市侩/刽子手
B、押解/解数创伤/重创 一幢/经幢 犄角/掎角
C、一沓/拖沓叨扰/唠叨 股肱/弘扬 趑趄/趔趄
D、连累/累积 提挈/契合 包扎/捆扎 仳离/纰漏
2.下列选项中,成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 (3分)
A、捉襟见肘 寥若辰星 呕心沥血 积腋成裘
B、不孚众望 缘木求鱼 别出机杼 寻章摘句
C、留芳百世 毁家纾难 栩栩如生 真知卓见
D、扑朔迷离 鞭辟入理 展露头角 食不果腹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3分)
A. 汶川地震是可怕的,几秒钟之前仍旧美丽而安宁的城市顷刻之间分崩离析,这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破坏。(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B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它采用了现代科技,也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评头品足: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责难挑剔。不合语境。)
C. 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说话人语言紊乱空洞。此句是指听话人听不懂。)
D. 满载妇女的列车鬼使神差般地驶入这个传说中的“地狱”,士兵们荷枪实弹早已在站台等候。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3分)
A. 文史大家任继愈、季羡林无需“大师”头衔,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已经成为文明史上的灯塔和丰碑,他们的思想、成就和品格启迪着人们的智慧与良知。
B. 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这”指代不明)
C.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语序不当,应当是先决定“自身”后决定“世界”。)
D.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随着《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在热烈的掌声中通过,被称作”媒体的奥林匹克”的峰会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搭配不当,“吸引”改为“引起”。)
5.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列出实现太空旅游的四个条件。(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2008年×月×日电】 举世闻名的霍金4月将在美国体验仿太空失重的“零重力”飞行,为他2009年真正畅游太空做前期准备。这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对漫步太空跃跃欲试。目前,好些国家的商业机构已开始参与太空旅游业的竞争。未来的太空旅游可望向旅游者提供灵活的服务项目,更诱人的是,每个人的太空旅行费用将降低到不超过2 000英镑。然而,宇宙也还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到的地方,因为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超重或失重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只有通过“上天”前包括微重力、超重力在内的各种测试的人,才能承受在太空中的种种新挑战。为了提高太空旅行的可靠性,科学家们花费了许多心血,对火箭、飞船的生产和操作运行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规范措施,并在实践 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完善。太空中的各类生活设施还要进行不断的改良,如卫生间设备的改良,使之更能适用于没有经过宇航特殊训练的普通人。我们相信,太空漫步的“宇航员特权时代”将会过去,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冲出地球,走向茫茫宇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不要遗漏要点,特别是第三点。
【答案】 ①旅行费用相宜;②身体符合条件;③旅途安全可靠;④生活设施便利。
二、文学名著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两项是:( )
A、曹操提兵往襄阳而来,新主刘琮投降,曹操大喜,保奏刘琮为荆襄王,永镇荆襄。刘琮因此得以善终。
B、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对王维、杜甫、李白等唐人诗作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寓情感,不能以辞害意等。
C、建安三年,曹操再次征讨张绣,路上割发代首,深得民心。张绣依贾诩计策,联合袁术,击退曹军。
D、《雷雨》以“雷雨”为题有多层含义,既指自然界的雷雨,又指人物内心酝酿的“雷雨”,还指中国即将到来的一种社会变革。
E、庞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让曹操把船用铁链绑起,才使曹操的水军全部葬送在周瑜的火下,只有徐庶识破却未向曹操报告,并以此换取了脱身之计。
A、C(A、曹操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后来派于禁带兵追杀之。C、曹操第二次征张绣时,张绣联合的是刘表。)
7、诸葛亮曾用“反间计”离间曹真和司马懿的关系,试简述诸葛亮的“反间计”。
答案:北伐之前,诸葛亮听说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后,非常担心,于是准备趁当时雍、凉兵马还未训练成功的时候立即率兵攻打。马谡认为南征刚刚结束,蜀军人马困顿,不宜远征,并且献了“反间计”。他根据刚刚继位的曹睿对重臣司马懿心怀疑忌这一心理,建议诸葛亮暗中派人前往洛阳、邺郡散布流言,说司马懿准备起兵谋反。同时,建议诸葛亮假作司马懿告天下榜文,到处张贴。曹睿果然疑心重重。后来,司马懿虽然没有人头落地,但却因此被削除了兵权。
附1:司马懿以牙还牙,离间了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试简述司马懿的“反间计”。
(司马懿和诸葛亮比斗阵法,结果魏军大败。苟安因好酒而误了送粮的期限,被诸葛亮责罚,接着投奔了司马懿。司马懿派他到成都散布谣言,说孔明有怨上之意,欲称帝。昏庸的刘禅信以为真,下诏召回诸葛亮,诸葛亮迫于无奈,只得回成都,错失了北伐的大好时机。)
附2: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
(参考答案:天时胜:刘备汉室宗亲,操乃汉贼。曹军流行疾病。东南风起。
地利胜:南方多江湖,北军不善水战。
人和胜:曹操骄傲,心气浮躁。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气低落。孙刘背水一战,决心很大。周瑜、诸葛亮等人计谋精妙,处处占先。)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8.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 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的样子 ) 明经义谙雅故(美好的)
将逮死而长勤(及) 信美恶之难分(相信)
B. 天道微哉(精微) 上报疾状,次叙病心(首先)
其说痛可信也(很) 船、粮、战具俱办(齐备)
C. 肃宣权旨(说明) 聊资一欢(供给)
瞥然尘念,此际暂生(暂时) 适类于予(恰好)
D. 岁寒虫僵,同临其穴(面对) 如其克谐(能够)
虞常果引张胜(招供) 违己交病(生病)
9.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谅才韪而世戾(原谅 ) 与操有隙(嫌怨)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 愧顾影而独存(看)
B.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势必) 得泉焉,又买居之(居住)
已涉三载(经历) 北海虽赊(远)
C. 乍没乍起(忽而) 会论虞常(谈论)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 不能殚记(全、尽)
D. 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江州风侯稍凉(渐渐)
因厚赂单于(赠送礼物) 成败之机(关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跟现代汉语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①千里逢迎 ②北面而事之
③权勃然曰 ④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⑤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⑥黾勉辞世
⑦事急而不断 ⑧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A.③⑥⑧ B.①②⑤ C. ②⑥⑦ D. ①③④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审容膝之易安/审体力胜健
B.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故遣将守关者
C.颇欲以文字相从 / 亦颇以文墨自慰
D.此真实语,决不相欺/邓翁亦甚相爱
1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 )(2分)
A. 遂见用为小邑/每以药石见救
B. 君因我降/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羝乳乃得归 / 见犯乃死
D. 果予以未时还家/操悉浮以沿江
13.翻译下列句子(9分)
(1)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悲士不遇赋》)
(2)又闻颇以诗酒废王事,此虽小疵,亦不可不勉除之。(《小简两篇》)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牧羊》)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4.“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谈谈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4分)
1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1.①时光的流逝、容颜易老。②离别的痛苦、无尽的思念。③西风的骤起。④月色的惨白。⑤高楼的雁叫。(4分,答出四点即可。)
2.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6分,答对两点即满分)
16、名句名篇默写(10分,每空1分)
①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②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③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④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⑤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
⑥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⑦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⑧___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论语 微子》
⑨_______▲_________,佳木葱茏而可悦。《秋声赋》
⑩飞湍瀑流争喧刭,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芳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象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7.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请分条说明。(3分)
答:
18.第五段中,“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19.(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6分)
答:(1)
(2)
。
20.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
17、表现作者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心情的热切,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内容;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拒绝”埋下伏笔。(3分,共三个要点,一个要点得1分)
18、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痛心。(“震撼”与“痛心”只答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19、(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寒气袭人;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
(2)奥斯威辛的风是自然界的狂风;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人们心底的风暴。(本题6分,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答对三个要点得3分;第二小题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20、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世人的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本题4分。三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2分,答对两个要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再谈肖邦
杨燕迪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这似已成艺术的定律。这些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正因其别具一格而对后来者有无穷的吸引力。肖邦对后人的影响,显然很大也很多。可能最接近肖邦原貌的模仿,是早年的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以及早期的法国人福列。但同样明显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人曾企及肖邦音乐的那种纯净度和精粹度。
②艺术家的影响与形成艺术“流派”似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艺术家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多面而多样的,而且因后人对某艺术家的认 识之不同会有很多的改变。而艺术流派的形成,则有某些“硬性”的指标。从肖邦的例证中可以见出,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集体性的“流派”共同点。就此而论,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虽然让人惋惜或叹息,而其中确有某种命定的必然。
③越是伟大的艺术家,其矛盾性就越深刻和复杂。不过,对于后人的理解而言,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而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特殊性质。李斯特的矛盾性显然不同于肖邦,他在尖锐和敏感方面不如肖邦,却比肖邦更为混杂和多面――例如他的血脉中杂耍艺人的游戏和宗教超验的追求之间,就形成难以调解的冲突。最终他的风 格没能像肖邦那样形成自成一体的内在完整性,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舒曼和门德尔松的矛盾性当然完全不同,前者是太不平衡,后者是太过平衡,因而都影响了各自音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反观肖邦,他的音乐独特处在于,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被隐藏起来,好像故意引诱听众只是痴迷于其音乐外表的优雅、流畅和自如。而其实,他的音乐内部饱含着复杂的句法行进,神出鬼没的对位线条,放肆大胆的和声实验和眼界开阔的大范围形式控制。
④进一步看,肖邦的出新,还在于其尽善尽美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艺术中求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创新的同时还达到完美。创新与完美,这本身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价值。创新,意味着探险和开掘,因而粗糙、生硬和不足都在情理之中。而完美,在音乐艺术中意味着周全、妥帖和无可挑剔,经得起反复的聆听、演奏、解读和分析仍让人不觉厌倦。肖邦不仅同时满足了创新和完美的矛盾价值诉求,而且他解决这个矛盾的频率非常高――在他认可的出版作品中,大多都是极富创意而又完美无缺的第一流杰作。
⑤考虑到肖邦39岁就因病辞世,其创作盛期也就区区约二十年时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
18.“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的原因是什么?(3分)
▲
19.文章第三段写到李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三个人,有什么作用?(4分)
▲
20.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为什么?(6分)
▲
18.肖邦的艺术独创,身后没有继承者(答出“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亦可);不符合流派的某些“硬性”的指标;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流派的共同特点。(一点1分)
19.举例论证(或举这三人为例,1分),对比论证(1分);证明伟大艺术家作品的深刻和复杂的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有着特殊性质(1分)。肖邦在对于音乐矛盾性的处理方面比其他音乐家高明(“伟大“类亦可得1分)。
20.肖邦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没有人能够企及他的高度(答出“无可企及”即可,1分);肖邦的音乐独特,音乐中的矛盾都被隐藏起来(2分);肖邦的音乐不仅创新而且完美(2分);肖邦英年早逝,创作盛期短,但作品大多是第一流杰作(2分)。(给满6分为止)
八、作文(70分)
21.请以“尊重生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