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一《故都的秋》说课稿

高一《故都的秋》说课稿

详细内容

高一《故都的秋》说课稿

Ⅰ、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分别为《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故都的秋》属于后者。相对于我们以前高中时候学的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但新教材所选篇目皆为白话散文的经典,我们正是要通过这短短几篇经典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做到身临其境,体会作品中所描述的美景,使学生尽量用心感知作者心灵的搏动,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二是揣摩和体会文中精彩的段落,深入品味美妙的语句,形成语感,夯实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并且了解和学习写景状物散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使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声、秋意“皆着我之色彩”,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在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中,深藏的是他人生之秋的感慨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秋的审美旨趣。
Ⅱ、说学情
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幅工笔,那么《故都的秋》就是一篇写意,同学们已经学习过第一篇《荷塘月色》一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经对写景状物散文具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初读和片段认知的层面上,整体把握的意识不强,对意象的分析、语言的品析还较粗浅,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素养还在形成之中。那么,更富有神韵的《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不同于《荷塘月色》的独特风格,流淌于文本间浓厚的感情以及隽永的意味,不论是写景的独到上,还是个人独特感受的表达上,都能给学生以进一步的示范和启迪。
但遗憾的是,通过早读时候短短几分钟的举手表决式的数据统计,我发现学生对这篇文章不甚喜爱,很茫然。问题的产生一是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时代隔阂,二是作者在文章中呈现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经验有很大的距离。
Ⅲ、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结构、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怎样通过景物的选取和描写来写出故都的秋味。
2、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挚爱与眷恋之情,并探寻作者的心灵密码,解读秋味背后的人生之秋与文化之秋,即生命形态与审美旨趣的追求。
3、探究学习作者散文写作的成功秘诀,学习作者在真情的催动下,观察细致、笔触细腻、选景独到等写作方法。
Ⅳ、说教法
主要采用归纳、设疑讨论、合作探究、朗读移情的方法。
Ⅴ、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任务,熟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二、导入
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名篇佳作与秋有关。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秋声、秋色、秋形在不同的地域绝然不同,在不同的人眼中,亦有着不同的风味。
三、感知
1、 美文不厌千遍读,由乐入文,配乐朗读文章,教师范读与学生交叉朗读结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一种情境之中)
2、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的特征是什么?文中有表述吗?(点出第一段的作用)
(清、静、悲凉)
追问:“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别”――与谁比较?
(南国之秋及其特点)
四、品味景与情。
1、如果要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蓝本,让你拍摄一部《故都的秋》的短纪录片,你会
选取那些场景与画面?主要的色调是什么?(归纳、概括,将景物涵盖到画面中去)
(小院静坐赏秋色
槐花落蕊扫秋意
蝉声嘶哑唱秋残
雨后闲人说秋凉
小枣淡黄展秋颜)
追问: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写自己魂牵梦萦的是故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那为什么作者却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对其着重描写,而是选取故都街头巷尾、寻常巷陌、普通人家、都市闲人等景象呢?(感知作者的独特视角与细腻感触)
(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家的这种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其四,名胜风景不易激起读者的共鸣,没有去过的人则无法想象与体会,而这些寻常景象读者在生活中过多过少都见过、体会过,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与共鸣。
其五,故都的秋味,一个地方真正的“味儿”到底在哪里?)
2、 你认为郁达夫最喜爱哪一场景,哪一幅图最为有秋味,为什么?(a.请学生仔细品读画面,可从每一场景所涉及的意象及其修饰词语、侧重特点等方面谈。学生要有所取舍,就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将作者心灵、作品表现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贯通的一种方法。b.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家心灵密码,通过触摸具体的语言文字触摸作者的心灵。
追问:一个人的喜好,必然与他的性格、经历、审美取向都都有关系,要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了解郁达夫这个作者。
a.文章中哪些地方能让你看到他的性格?(补充其人生经历等)
b.文章中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受到他的审美取向?(点拨12段在文中的作用:故都之秋的文化渊薮,代表着一种中国传统的审美旨趣,题目)
总结:人生之秋的“惺惺相惜”与文化之秋的审美倾向,代表了作者所向往的生命形态,所以他才如此挚爱、赞颂故都之秋
五、写法探究
如果说这是一篇成功的让我们领略了故都的秋之秋味的散文,那么它的成功之处在何处?
(预设学生可能说到的答案:
从多方面描写;动静结合;正反对比。
对于所写的东西一定要真实地体验过;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要有纤细的感受力,能写出听觉、视觉、触觉;能寄情于景。
用心感受所喜爱的事物;观察细致入微。
巧妙的构思;恰当的表达;真情实感。
语言平淡而不失韵味;描写景物入木三分。
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注重细节描写。
懂得比较、反衬;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格。”
观察得细致;体验得深刻;热爱得真挚;表达得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