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领导去调研
详细内容
出于业务上的要求,每年我选择在春秋季节要走下去,做些调查研究工作,多则十几个专题,少则三五个专题。今年也就是第三次下去了,稍作准备就可出发。临行前突然接到电话:“县上安排领导要亲自参与这次调研。”我当然高兴啦,与当地父母官同行一是有专车;二是乡村领导接待配合工作认真些;三是可以学习县级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
周一早上八点,按照约定我准时坐上专车出发了。随行的不仅有县级领导秘书,还有当地县委办、政研室、农工部的几个笔杆子。车子一上路,领导秘书就开始打电话通知目的地乡镇一把手,一是告知此次调研专题任务,要求准备材料等着汇报;二是要求围绕调研专题需要,通知有关村组干部与群众代表集结乡政府,准备调查谈话对象;三是要求安排午饭,不要铺张,便饭即可。
因为都是熟人,一路说着玩话,侃着女人,轻轻松松几小时就到了乡政府。寒暄过后洗把脸,喝口水,稍事休息进入小会议室谈工作。书记、乡长、业务分管乡长、党政办主任、文书严阵以待,满脸的严肃认真让我哭笑不得。书记打开笔记本汇报:一、二、三、四;乡长补充汇报:一、二、三、四。副乡长接着解释两位主管不熟悉的,遗漏的几点后,二十分钟完了。转入大会议室,五六个村组干部代表以及两三个所谓的群众代表,早已等在那里。
他们恭恭敬敬站起身与我们握手见面,然后陪着笑脸规规矩矩地坐在一侧,等候问话。我看着那几位群众代表有些不像农民,就俯身过去问近身的村干部,果然一个是退休息教师,一个是供销社下岗老职工,一个是粮管所退休职工。座谈会很随意,县里领导讲明要调查研究的内容,要求“大家积极发言说实话、真话”。大家彼此推辞着,书记就按照座位顺序去点名表态。领导偶尔提些问题,中途插入些话题。随从们还没问清发言者的属地姓名,发言者就已经说完啦。县领导虽说问到我有什么要提问的,我还没缓过神就开始转入下一个人,几个作纪录的跟班根本没有提问的机会……,总共不到四十分钟结束座谈!
接着是宴会酒席招待,大家看出我的酒量,自然成了调研组的替罪羊。三杯两盏烈酒,你敬的该喝,他敬的也该喝,几轮下来我只好借口接电话逃之夭夭。一顿饭用了两个半小时,足足比座谈会超出一倍多的时间。然后寒暄告别驱车回赶,我见时间尚早才午后一点,问秘书“是否还到下个镇去?”秘书嘴角一瞥,我看见车后的钓鱼杆心里明白:现在的领导就是会工作,劳逸结合嘛!他们在江边去垂钓,我在车上睡大觉何乐而不为?
――唉,想想我单独下来调研,有时租车,有时搭便车、走山路,一个村子要耗去三五天,追着村干部翻山沟,白天到田间地头找老农聊天,晚上进村庄院落开座谈会,得来的材料都是在聊天与饭桌上听到的。 哪有这次来的容易。难怪人们说现在多官越大, 离群众越远。你看做一次调研,半天就顶我一周多的时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