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短篇作品>赞三轮车夫

赞三轮车夫

详细内容

今年的夏天叫那一个“东邪西毒”了得!热就不说了,偏偏它让你热不到心坎里去,就已经支撑不住了。鬼天气就是鬼天气,变化莫测,叫人抓不住它狡猾的尾巴。刚刚还在感叹“今天天气怎么这么热哦”,好像正在适应和等待适应中,突然就看见天空万里无云,一片晴朗,好像根本不管被它暴晒“光天化日”下的人们的感受。一轮新的人与大自然的挑战即将开幕。天气只有更加炎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承受。所以出行之人,只能难受血液不能正常循环,提不起精气神。这样的鬼天气,只有让人愈加感慨自然界的跋扈和嚣张。都说“七月流火”,但是有这样一群人,在经历着时代变革的大海淘沙后依然不改初衷,不畏炎热,打通任督二脉,血液在循环,血脉在贲张,用自己的劳力独自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经常可以看到踩三轮车的车夫在炎热的夏季,在大街上一阵猛踩。这就是熟悉的地道的三轮车夫的经典身影。特别是那些身材颇显肥胖的女三轮车主,看起来和这样的热天很有些不合世宜。然而一坐上她们的车,我们才能品味那种特有的魅力:用臃肿的腰在三轮车车座两边有规律的磨蹭,脚底踩出有节奏的丫吱丫吱的韵律声。让坐三轮的人感觉很轻松,不用表白,禁不住神清气爽,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且如果你是老人,她会仔细聆听你的唠叨,埋怨甚至苛刻的氛围渲染;身边有小孩,她会主动的用逗小孩的方式与你交流怎样带小孩。热天,更多的俊男靓女选择了坐三轮。如果用最一般最直接的感受,我们感觉不到多少坐者和车主之间有什么关系。其实“天机不可泄漏”,真正的关系就藏在这角色的自然转换和合并上了。 虽然开三轮车不是一种正式的职业和社会角色。但它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在城市中起到的作用和贡献可想而知。作为个体,他们是自由的,因此往往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她们忙碌的平凡的身影。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身影在大街小巷不见不散,穿梭不已。所以,三轮车渐渐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三十岁到四十年龄段是经营三轮车的最佳年龄。他们是社会的下岗职工,但是他们不服输,百尺竿头,从头再来,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三轮车主这个职业。

  说起三轮车夫,我们大概会异口同声的说,“那不是鲁迅经常坐的黄包车吗?”起码,你已经看惯了那些开三轮车的人的第一属性:用拉车的体力方式获取金钱。但是第二属性呢?你可能会以黄包车为准绳,说那就是他们属于被压迫被剥削阶层。有趣的是,三轮车是三个轮子;而黄包车只有两个轮子,在拉的过程中,轮子总是有一点着地的。就这么点“表面现象”而言,两者的属性就存在很大的差距。说得在清楚一点,黄包车是过去式,而三轮车是现在式。而正是新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交通工具,也实现了大量的再就业。三轮车可谓已经蔚然壮观了。现在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三轮车夫除了年轻人,中年人甚至还有一部分老头和老大娘,有的还是出于锻炼身体找“闲钱”,他们常说自己“不在其政,不谋其位”,其实在我看来,他们这也是在追求一种更高级的荣誉呢?这不能不说是和谐社会的进步表现。

  坐三轮对于心中没数的人来说,就是一种高级消费和享受。消费什么呢?消耗车主的体力,享受支配他人,独占他人劳动成果的“短时间刺激”。其实这种人心中越没底,越有兴趣拿三轮车主开涮,三轮车主的生意也越好。他们兴许不会在意自己的感受,但对别人的指指点点却不会有丝毫撼动,他们也捍卫自己的利益,旁人的不屑反而招来了不同凡响的生意效应。他们的大大咧咧,笑脸长开和质朴纯真的气质最终造成这般结果:不管你是谁,坐上了三轮就好比开始了一次短暂的旅程。而你我之间的关系不是上等人与下等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单方面的协议生效到失效的过程。

  对于心中有数的人来说,坐三轮不但显得有些奢侈,而且带有一丝一毫的“剥削”性质。对于三轮车主,首先他们不会门缝里看人,更不会直接把怨气任意撒泼到车主身上。他们往往很适应这种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很着重坐的过程:与车主谈笑风生;社会民生、新闻小道消息都成了他们共同探讨的公众问题。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心中有数的人才能洞察对方。这就好比人人心中有个结。而地位高下正是话不投机的难解的心结。而这个细节恰巧有意无意地将坐的人和车主联系在一起。只有傻瓜才会认为三轮车夫是下等人。坐者不会像那些另类而倔强的俊哥靓女那样向车主投去异样的目光,他们绝不会固执的认为三轮车主就是没有“地位、知识”的代名词。所以坐者一坐上车,就会与车主很融洽的交流,这样使车主亦动力倍增,体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消耗和人间蒸发。时间过得飞快,当车主和坐者沐浴着朝阳和春风抵达终点,两者寒暄着告别时,那种感觉叫人想到鲁迅在《一件小事》中的那个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却善良淳朴无私的三轮车夫误解被释放掉之后的欣喜。两者殊途同归正在于:生活的乐趣都在过程里面,而目的只是在长长的过程之后一秒钟的快感(“名门痞女”洪晃语)所以说对心中有数的人来说,他们在坐三轮的过程中总是学会以欣赏的态度看人。而这小小的短暂的交易除了微不足道的金钱,更多的是“剥削”后的人与人之间最单纯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人人居安思危、明哲保身,炎热如“自然暴力”的大千世界,还是会经常看到三轮车夫的川流不息的身影。用“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形容大自然和苛政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再形象不过了。但是,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来作三轮车夫正面的诠释,则他们无愧于新时代“为人民服务”弄潮儿的先锋。借用《老人与海》的经典语句与天下所有的三轮车夫共勉:不一定做得到很好(天太热,可能服务不很周到),但是还是可以用来勉励自己。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 走运(生意好)当然是好。 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准确把客人送到目的地)。 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