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执教者
李晓云
课时
第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21课第二首诗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是他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之作。它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启迪我们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诵读古诗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理解诗句内容,用比较通顺地表述出来,并能把自己学过的经典诗句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历史知识很少,但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上,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的基础上一点点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努力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情感诵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文导入,理解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学探究。
三、品读古诗,理解体会。
四、诵读古诗,有感情。
1、课件图片,师:这是位于我国江西省的庐山,看到他你想起了哪首古诗?
2、师:庐山不仅有气势磅礴的瀑布,还有许多美景,宋代诗人苏轼游览庐山时曾去过一座寺庙叫西林寺,并写下一首诗,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4个学生读题目,说明在“题”的后面停顿。)
(一)、自学提示: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发挥大胆的想象,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画出怎样的画面?
(二)、展示读,交流所得。
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谁还想读?请起立,一起读这首诗。
(三)、读完这首诗,你一定懂得了很多,哪个小组最先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家?
随学生回答整合资源板书:
不识 只缘
1、配景读诗。
同学们想的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画面。课件出示庐山的画面配乐
2、理解诗句。
(1)、前两句
在这首诗中有些字词很有特点,现在我们边读边找一找。
在课件上画出来
板书:岭--峰 这两个是一类字,在田字格中书写
解释 字典 岭: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峰:山的突出的尖顶。
老师读这两句,这庐山真的是(学生补白):
现在有点疑惑,还有点为之赞叹,带着这种感觉自己读一读这两句。
(2)、后两句
这庐山怎么这么多的样子?诗人把自己的感叹写了下来,并千古流传。课件后两句出现。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个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佳句呢?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看看能读出什么?
蕴含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件事情看不明白,只因我们在事件之中,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身在此山中
为了让这一哲理深入人心,我们该怎样去读?谁来试一试?
背景介绍:这就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题在西林寺题的一首诗,写景寓理,既让我们领略了庐山的神奇景色,又让我们明白生活的道理。请同学们们再读这首诗,和诗人一起畅游庐山。
发言说古诗
(李白《望庐山瀑布》)
齐读课题。
学生学习、小组交流
展示读
全班评价
齐读
学生发言,随意说一说:这首诗写了庐山的景色、看到许多山,山有高有低等等)
指名读古诗。
“横--竖 岭--峰 远--近 高--低”都是反义词
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
先读这两句诗,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齐读这两句
学生接词语: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真是千变万化的。真是不可思议的。他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庐山真是神奇。
指名读、情感诵读。
指名读
认真品读,自我理解交流
读出诗句含义
齐读
配乐背诵古诗(个人、齐背)
由所学引入,为新学做铺垫
课件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读正确、读流利
整体感知
理解诗句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语言凝练,富有节奏,引导学生乐读。以读为主,先读通、读懂,再读出形、读出韵。
读中感悟,积累语言,营造主动探究、积极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情感表现相当丰富,激励性的语言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理解诵读。
情感诵读
加深体验和领悟。
课堂小结
2分钟
在古诗中,还有很多含有深刻哲理的千古佳句,你知道哪些呢?
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布置作业
1分钟
诵读李白的诗
积累古诗作品,完成《我配古诗画》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 侧
远近高低
不识
只缘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要考虑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各学段要求在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情感,并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自然要以多读为教学原则。我以“读”为主要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一、图文导入,理解课题。在诵读已学古诗中进入新授。二、初读古诗,自学探究。读准字音,读通诗文。读出节奏,三、品读古诗,理解体会。1、配景读诗,读出诗中内容。2、想象体会,理解诗文。3、品读理解,体会诗句含义,采用自由读、配乐感情朗读,个人读、集体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读,带动理解与欣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意思,体会诗句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四、诵读古诗,有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图画,理解诗词的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的读,从诗句中读出画面,从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