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印刷质量与检验标准>《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检查条件?科学评价质量(下)

《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检查条件?科学评价质量(下)

详细内容

二是指特定结构,不同形状50%网点边缘长度的总长并不同,测出的积分密度不同,网点增大值不同;三是指50%网点面积处的绝对值,其他部位的网点增大值均小于5O%网点面积处。不同的印版测出细网点与粗网点的积分密度是不同的,因此网点增大值也是不同的,操作时必须分版控制,而且必须都达到标准的要求。如其中三个版是合格的,一个色版超标或增大值不够,其平均值在控制范围内,实际产品会造成偏色或缺色,因此网点增大值不存在DG=(DGc+DGm+Dgy+DGk)/4的平均关系。

⑤相对反差值(K):主要控制中间调至暗调的指标,也是控制全阶调的指标。理论上讲,如果实地密度、最小网点、网点增大值都控制好,K值也是适合的。需要指出的是各版的实地密度差别很大,因此各色的K值差别也较大。各色有各自的作用,相互间存在补偿关系,但是不存在K= (Kc+Km+Ky+Kk)/4的平均关系。如黄版在制版时采用了底色去除,再加上其实地密度较小,K值偏小是正常的;黑版如果采用短(绝大多数是短调)调,在图像的暗调有底色增益的作用,K值偏大是需要的,因此标准不仅给出的精细产品与一般产品的K值不同,而且同一类产品的黄版与品、青、黑版K值也不同。

上述内容是用特定已知面积的几何图形的测控条(网点、阴阳网点、直线、折线、放射线等)进行测试,并通过计算得出数据与标准中给的数据进行比较,对版心内的图像质量间接进行控制,通过对测试条的分析,来判断版内的质量,正常情况下两者是统一的,测控条合格(必须在相同条件下操作),产品也应该是合格的;如果测控条合格,而产品质量不合格或不理想,就必须找出原因给予解决,测控条只是参照物。

⑥三次色的有色度:这种提法不知出处和用意,从原文解译好像是灰平衡问题。灰平衡印刷术语定义为黄、品红、青三原色版技不同网点面积配比在印刷中生成中性灰。从定义看叫印刷灰平衡更易理解。它是衡量分色加网和彩色印刷是否正确的一种尺度,是复制全过程进行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共同遵守和实施的原则。由于平版印刷的局限性,中间调到暗调印刷灰平衡实施有困难,因此由一定阶调的黑版进行补偿。该文讲理想的中性灰色密度,若用密度仪上R、G和B三滤色片测量,其密度应相等,不知如何解释。从色彩学解释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色版的密度又是用不同的滤色片测量,能得到相等的密度吗?实践是在常规的条件下,各色的实地密度黄1.O,品红1.4,青1.5,黑1.7叠加后可得到出中性灰色。需要指出,印刷适性、印刷色序等因素对印刷灰平衡有很大影响,要正确理解,认真实施印刷灰平衡。

⑦色偏率、带灰率、色效率:这三个指标是检查油墨性能(原色色相)用的。测出后,根据色偏、带灰的量在分色加网时进行相应的校正,以适应印刷灰平衡的实施。不同厂商的油墨,相同厂商不同色相的油墨,其色偏、带灰和色效率肯定不一样,因此稳定原材料(油墨)的供应对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色偏是指某种原色墨内,含有另一种原色墨的色料,含的越多,色偏越大;带灰是指某种原色墨内,含有另外两种原色墨的色料,而且含量相近,某种油墨本身就产生了灰色成分;如果某种原色墨内,含有另两种原色墨的色料,而且含量不等,则该种油墨既存在带灰,又存在色偏。一般的情况下,色偏、带灰大,其色效率就低,否则色效率就高。因此,希望油墨的色偏、带灰越小越好,色效率越高越好。某种原色油墨的三个指标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是不同原色的油墨却不存在色偏HE=(Hec+Hem+Hey)/3、G=(Gc+Gm+ Gy)/3、色效率=(c+m+y)/3平均值的关系,最好不用油墨(色相)的三个指标直接评价印刷产品的质量。如某个产品颜色偏离或灰暗,首先从制版、印刷等方面分析原因,不能说是油墨的色偏或带灰造成的。

⑧叠色率:是检查印刷墨层厚度和油墨不透明度的指标。其叠色率与油墨的不透明度、印刷墨层厚度和印刷色序有关。海德堡新闻周刊1976年4期中提供了Fi={〔D(1+2)-D1〕/D2}100%的公式,叠色的墨色越多,计算越复杂,但是没有见过印刷品的平均叠色率F=〔F(1+2)+F(l+2+3)〕/2公式,也不知其作用,更不能直接评价印刷产品的质量。

总之,要正确的评价产品质量,应该是在正确理解产品质量的内涵、掌握检验条件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要有根有据,简便可行,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