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引领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一)
详细内容
----《纲要》读后感
顾娟
"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倾听、惊喜和爱的方式;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有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
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新《纲要》对幼儿教育的诠释,也是幼儿教育的真谛之所在!
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师角色:(1)"过程掌控"者。在以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被期待的是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却不可能随意地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俨然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2)"知识权威"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师总是权威的化身,老师总是对的。不光幼儿这么认为,甚至连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很多时候,老师往往会把自己对于事物的不完全或者不一定正确的理解强加给幼儿,迫使幼儿接受这样的知识。这不仅给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更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抹杀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3)"话语霸权"者。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动、控制地位的往往是老师,而孩子,则只能成为其被动的接受者。尤其在幼儿的反应与教师所预期的不能达到和谐一致时,以权威者自居的教师往往凭借其"权威者的语言"左右幼儿的思维,从而使幼儿被动地服从。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引导教师从他们所熟悉的各种鲜活的教育情境中,去解读他们的教育观念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才能真正地让教师明白"是什么?"、"为什么?",从而真正地转换角色,改善教学行为,将《纲要》精神贯彻出彩。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是在这样的点滴与细微中改变自己的:新《纲要》引领下的教师角色。
1、尊重孩子,成为孩子的理解者
1)正确分析孩子的"错误行为"。尊重孩子,从理解孩子开始。转变教师的角色从正确地分析孩子、合理地评价孩子开始。在孩子产生"错误行为"时,应该把孩子视为了一个平等交流的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