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幼儿园实践反思>中班半日活动计划、观摩反馈与研讨(园本教研实例)

中班半日活动计划、观摩反馈与研讨(园本教研实例)

详细内容

关键 词 教师风格 以儿童为中心 课程品质 生活品质课程资源的统筹与综合利用 一日活动的安排与调整(中二班)半日活动计划、观摩反馈与研讨时间:2011-10-13 班级:中二班 受观摩教师:马湘明 活动 环节 活动设计与指导要点 活动设计的思考 观摩反馈与研讨 关注 焦点 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何实现发展目标的联系与整合 该教师的课程行为所折射出的课程理念 值 日 活 动 ¨ 轻声提醒值日生协助老师进行晨间游戏材料的摆放 ¨ 轻声提醒值日生协助老师和同伴进行桌面游戏材料的收拾与整理 虽然值日生已经知道可以为大家做事情,但还不能主动去做,所以需要老师的提醒。 优点与赏析 教师用自己轻声、言行、眼神影响幼儿。(刘晓兰) 晨 间 活 动 ¨ 与孩子们互打招呼,轻声提醒独立完成打扫包干区任务 ¨ 桌面游戏: 益智:各类迷宫、蔬菜接龙、俄罗斯方块、找不同、飞行棋 数学:海底世界(大小排序)、排排队(长短排序)、看数摆物 生活:剥毛豆、摘豇豆、剥玉米粒 美工:蔬菜涂色、剪贴,泥塑蔬菜、蔬菜印章话 科学:我是能干的开锁匠 重点指导---剥毛豆(剥毛豆的方法) l 下午区域活动中有来不及完成的,或者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会在晨间适当安排,并考虑兼顾不同领域。但并不是完全安排区域活动的内容,也会提供其他的操作活动。 优点与赏析 1、材料丰富、富有层次性,具有班级特色。(郑梅) 2、"找不同"游戏有新意。(王玮) 3、细心收集生活中的物品,为区域活动做准备。(丛敏) 4、晨间活动指导细致,保育老师即使参与,三位老师配合默契。(刘晓兰) 问题与建议 开锁的方法幼儿掌握不太好,需指导。(解凌) 晨间 锻炼 上午有体育课,再进行晨锻,运动量会过大,故不进行晨锻。 早 操 1.操前律动:喜羊羊 2.早操:拍手操 ¨ 动作合拍、有力、到位 3.操后律动:"认识你呀真高兴" ¨ 能在间奏的时候迅速找到位置 体现初步的集体合作、结伴游戏,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优点与赏析 班级幼儿有序,但不失活泼,这与教师注重常规有关,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陶海燕) 早 点 节奏游戏: ¨ 无声拍节奏,同时安排一名值日生在卫生间轻声提醒大家节约用水,洗好手后要在水池里甩过后再擦毛巾。 集体点心: ¨ 能端好茶杯并用茶杯接住吃点心。 ¨ 稳定幼儿情绪,有序的请幼儿入厕、洗手,避免卫生间过于拥挤。 ¨ 请一位幼儿做榜样。 优点与赏析 1、同伴的示范可能胜过老师的提醒。(刘静) 2、利用早点间隙更换(接下来的集体活动所需的)衣服、佩戴蔬菜胸饰,自然过渡,节约时间(刘静)。 集 体 教 学 活 动 活动名称:蔬菜移动 (体育) 目标: 1、学会围着圆圈跑,发展奔跑的能力。 2、能听到指令后迅速动作。 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已认识多种蔬菜。 2.已玩过《丢手帕》游戏、会念儿歌、熟唱《买菜歌》。 物质准备: 1.在有大圆的场地上 2、蔬菜胸饰、箭头标记、头巾一面、魔法棒一根、《买菜》的音乐。 重难点分析: 重点:在围着圆圈奔跑时学会避让。 难点:奔跑后能归回原位。 过程: 一、准备部分 1.幼儿唱着买菜的歌做活动前的热身准备。 2.练习听信号自由走。 师:今天我是菜婆婆,我和小铃鼓要跟你们做游戏,当听到我说出蔬菜名字时,你们要跟着铃鼓的节奏动起来。(6种蔬菜分别练习一次) 3.听指令快速找朋友 师:这次菜婆婆要同时说出几种蔬菜名字,你要快快的找到它们拉好手站到线上(幼儿尝试同时找到2-6种不同的蔬菜朋友)。 4.游戏最后请幼儿与找到的好朋友站在大圈上。 二、开始部分 1.练习单人围着圆圈跑,知道回到原位的方法。(记住旁边的小朋友) 2.练习双人围着圆圈跑回原位,知道跑超时从同伴旁边超越,不能碰到他。 3.练习多人围着圆圈跑回原位。 ¨ 介绍游戏《蔬菜移动》的玩法及注意事项,(口令与蔬 菜图标相结合) 师:现在菜婆婆要与所有的蔬菜们玩游戏,你们和我一块念儿歌,念完最后一句"让谁跑谁就跑时",我就说出蔬菜名,你马上就要跑一圈,小心不要撞倒同伴。(游戏2-3遍) 三、结束部分 听音乐幼儿两两结伴,一人躺在地上,根据手指游戏内容相互拍打肢体,做身体上的放松,然后交换。 肢体游戏:《做菜》 洗、洗、洗蔬菜,洗完蔬菜切蔬菜; 切、切、切蔬菜,切完蔬菜炒蔬菜; 炒、炒、炒蔬菜,炒完蔬菜吃蔬菜; 吃、吃、吃蔬菜,吃完蔬菜身体棒! ¨ 准备部分的听信号自由走,可融入速度快慢变化要求 ¨ 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困惑: 练习多人跑时,如果旁边的小朋友也跑了,幼儿跑回时没有参照,怎么解决? ¨ 体育课上,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图标的出现,解决幼儿的听觉疲劳,也有助于幼儿注意力的提高。 ¨ 通过将有趣的手指游戏转化为肢体游戏,加上欢快的音乐,让幼儿随意的在同伴身上揉搓,一方面满足幼儿肢体的接触欲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从身体上、心理上得到完全的放松。 优点与赏析 1、马老师特别关注孩子,特别是体育活动的前、后的准备,从服装到挂胸牌都给予关注,老师眼里都是孩子。(唐淑) 2、马老师在这个活动里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园本化、班本化以及老师的创意(唐淑) 3、场地、材料准备非常到位,教具方便好用。(刘晓兰) 4、老师的头巾一戴上就进入角色,创造了一个游戏情境(刘蓉),而且情景贯穿活动始终。(郑梅) 5、教师通过投放由少到多的玩具,来控制幼儿的游戏。游戏由单种蔬菜练习跑到几种蔬菜练习跑,密度逐步增加。(郑梅) 6、结束部分的"肢体游戏",有趣、新颖,能吸引孩子主动参与(王玮),既放松了肢体,又巩固了"做菜"的顺序。(郑梅) 问题与建议 1、"找朋友"形式较乱,时间花得较长,可以考虑换一种形式。(解凌) 2、《蔬菜移动》游戏可以再精简一些。(刘静) 3、怎样在多人跑时不撞到别人?可以把这个问题拎出来让幼儿讨论,然后再在活动中验证。(郑梅) 户 外 活 动 已经进行了体育活动,体力消耗较大,故不马上进行室外活动,可以提前结束游戏,再进行户外活动。 游 戏 活 动 重点指导: 菜场 ¨ 传送蔬菜时知道捏住小夹子向前扔,而不是向下拽。 ¨ 理货员能将送来的蔬菜进行分类摆放,学会热情招呼顾客。 优点与赏析 用"传送带"传送蔬菜,方法新颖(王玮) 问题与建议 建筑区:从游戏现场看,基本上还是小班的平行游戏,个人玩个人的。中班应该是建筑游戏的发展的高潮期,所以老师还应该更有计划地在建筑技能方面提供指导。(唐淑) 过 度 环 节 生活活动: ¨ 体育活动前整理服装,为个别幼儿塞汗巾,为上体育课做准备。 ¨ 整理好服装的幼儿可以随意的在教室里、外进行自由活动。(自然角、蔬菜拼盘、照片,益智类游戏等。) ¨ 体育活动后:洗手、入厕、喝水,先完成的孩子可玩挤压泡泡游戏。 ¨ 体现幼儿"自由与自主"。 刚进行了体育活动,幼儿需要适当的安静与休息,利用废旧泡沫进行挤压,身体上即得到休息又满足了好奇心。 优点与赏析 "挤压废旧泡沫"的想法新颖,能及时关注幼儿兴趣点。(解凌 刘晓兰) 问题与建议 环节过度有点绷紧,任务可以少一点。(刘晓兰) 主 题 环 境 创 设 1、蔬菜朋友——软包墙饰 ¨ 展示各种蔬菜的图片、幼儿涂色作品、一周食品调查表 2、蔬菜大聚会——走廊 ¨ 展示过各种蔬菜的实物和蔬菜拼盘 3、 巧手坊---美工区 ¨ 蔬菜挂帘 ¨ 展示幼儿的蔬菜涂色、剪贴以及泥塑作品。 4、 我帮家人去买菜——照片墙饰 ¨ 展示幼儿买菜的照片以及部分做值日生照片 ¨ 主题初期展示蔬菜的实物,中期展示幼儿的泥工作品,后期展示拼盘。 ¨ 利用各个不同的墙面和角落,以不同的形式充分展示与主题相关内容。即有老师的布置,也有幼儿的参与。 优点与赏析 每个角落的布置既跟主题结合,又非常的温馨,具有时尚感(管文联)。孩子的作品与照片墙的布置让每个角落都说话(郑梅),增强了孩子的归属感,真正的以儿童为中心(张倩)。 问题与建议 主题墙内容还不够丰富,缺少主题线索和幼儿发展进程的呈现。(郑梅) 观 摩 总 结 l 整个半日活动的设计环节比较紧凑有序,各个环节的处理上反复推敲,体现了老师的研究意识。(郑梅) l 老师心中有孩子,动脑筋,想出许多适合孩子的游戏(解凌),能充分运用各种生活材料丰富幼儿游戏内容(郑梅)。能从幼儿操作过程中发现幼儿的需要,收集、改造、改变游戏材料,以适于孩子的需要(丛敏)。 l 教师和孩子收集的材料,考虑到了美观性、适实用性、牢固性(管文联)。活动中的游戏材料注重层次性,关注孩子的发展阶段和每个孩子的能力水平。(丛敏) l 幼儿活动过程中与老师有较好的互动。(解凌) l 老师真正地将课程融入了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做一个有心人。(张倩) l 三位老师配合默契。(杨媛艳) 备注:此活动是《蔬菜朋友》主题第三周中的活动,本主题线索如下:第一周主题线索——感知蔬菜品种的多样性 第二周主题线索——了解常见蔬菜的特征和营养价值 第三周主题线索——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与蔬菜做朋友的快乐综合研讨评价l、老师和孩子非常自然 今天半日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马老师一点没有做作,一点没有为表演而表演,在整个半日教育活动中很自然,这就改变了其他老师或多或少有点要表演(虽然不是有意的)给别人看的色彩。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正由于这样,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马老师把更多时间都给予了儿童,而不是老师说得多。 不仅老师很自然,孩子也很自然,很纯真。正由于老师的很自然,孩子才表现得很自然、很纯真、很融合。比如,"我(王志明老师)"参加了孩子两个创造性游戏,一个是(美发店)"洗头",小朋友表现得很自然、很融合,给"我"剪发、洗发做完以后,"我"说要多少钱,"她"说要三块钱,"我"说"我"一块钱没有,"她"说那就算了。多自然!多纯真!以前我们在创造性游戏中也有一些规则,比如"你一定要付钱",而在这个游戏中孩子就变通了——你不付就算了。后来"我"到"银行"里拿了三块钱,再过去说"还给你",那个孩子马上就拿着收起来了。这表现出孩子非常非常地纯真。2具有创新意识今天的体育活动有点像"丢手绢"一样的,但马老师还是有创新的,把游戏做了一些变化。比如,开始是"三个‘蔬菜’结成一对",然后是"三个三个结成一组",最后再变成"六个六个结成一组",这是为便于后来跑步的时候能够间隔地跑,这也反映老师既有创新,又很细致。其中的儿歌,不管是哪位老师创编的,都还是有创新的意识。实验幼儿园的老师都很有创新意识,同样的活动,同样的内容,在实验幼儿园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创新。这可能也是实验幼儿园一种良好的文化——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创新。(张慧和)此外,晨间活动的"找不同"游戏(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虽然是从"扬子晚报"上借鉴来的,但老师在此基础上有了创造,体现了马老师善于留心和吸收外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在参考资料上找找。更重要的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专业书籍,而更多地是要吸收外面的信息,这样才能有创新,才有再创造的可能。3、教师风格:把课程落实和深化到日常生活当中1、用心——课程和孩子时时刻刻在心中 从半日活动中教学资料的收集来看,马湘明老师是个有心人,平时就会有意识地去收集废旧物品,以做备用。比如,我们原来做"找不同"游戏时都是采用在平面图压膜板上画圈圈的方法圈出"不同点"。而马老师很用心,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牛奶瓶盖上的"环",觉得"环"正好可以用来"圈"出"找不同"游戏中的"不同点",这样就解决了以前"在平面图压膜板上用笔画,然后还要擦掉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马湘明:我平时也比较喜欢收集这些废旧物品。有时候,如果一样东西准备废弃,首先我就会想"这个东西还能干什么?先留着,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晨间活动中,美工区中"油泥分类盒"(又结实又密封的金属盒,既便于把不同颜色的油泥分类摆放,也便于油泥保湿)以及"蔬菜印章"(白菜、西兰花菜根、藕等蔬菜的横切面)等游戏材料的准备,也可以看出马老师在收集和制作教学材料上也是个有心人。从教学材料的日常收集来看,马老师的确是"课程时刻在心中"。(管文联) 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物质环境。在物质材料提供方面,马老师的"用心"体现了她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章丽)。今天很多游戏材料都来源于对孩子玩游戏时的观察和发现,比如材料的提供怎样才能更适合、更方便于孩子的操作。因此,收集材料主要从"适于孩子操作"入手的(马湘明)。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导向"的理念(章丽)。 从今天半日活动中马老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刚才的自我介绍当中,可以看出,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作风和稳定的工作行为。她不仅把课程落实到了她的日常工作当中,也把课程深化到了她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源于她工作当中和生活当中的长期积淀以及对课程的理解,这种的积淀和理解也使她在工作当中如鱼得水。另外,不论在孩子的游戏当中还是孩子的日常行为当中,她对孩子的关注也是非常仔细的。虽然她可能没有把这种积淀、理解以及对孩子的细微关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并把它阐述出来,但她其实是落实在她的日常工作当中的。因为"我"(周晓兰)曾经跟她搭班的时候,觉得她整天都在忙忙碌碌,其实,在忙碌中,她发现了孩子很多的问题,并从孩子身上挖掘了很多的素材,包括一些可以让孩子得到发展的很多条件,并基于这些问题、素材和条件进行一种教育创造。这可能就是她的一种风格了。(周晓兰)2、细致——把"关注每个孩子"落到了实处同样一个"找不同"游戏,有的老师就是找一个现成的"找不同"图片,把它复印并压膜,然后就提供给孩子了。而马老师班里的"找不同"图片选择的是"本班孩子自己的照片"。这样,孩子自己也就参与其中了(如果他要成为"找不同"画片中的一个人,他摆姿势的时候就要想怎样使前后两种姿势有所不同)。晨间活动中"数学区"中的"看数摆物",也是有层次性的:第一个层次是"全是点子"、第二个层次是"点子夹杂着一些数字"、第三个层次是"全是数字",感觉材料的提供特别细微,这种细微就是考虑到班级孩子的不同水平,把"关注每个孩子"落到了实处。(章丽)l不管是教学、课程、环境还是老师,都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首先是以儿童需要为中心,但孩子需要什么呢?比如他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有一个被接纳的氛围,有一个充满智慧和探索的环境。提供满足孩子需要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支持孩子的发展、推动孩子的发展。因此,以儿童为中心,不论是课程、环境还是教师,就是要强调"以儿童的需要为起点,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以儿童为中心不应只停留于理念或口号,而是要把它变成一个环境、变成一个生活、变成一个真实的互动、变成一个促进孩子发展的支持性条件。(王海英)从今天的半日活动来看,不管是教学、课程、环境还是老师,都是以儿童为中心。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直观体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王海英)从"环境"来看,不论是幼儿园的大环境,还是班级环境、班级气氛及师幼互动,都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而且整个环境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融合的氛围。(王海英) 从"课程和教学"来看,课程运作的方式、日常环节的设计、诸多细节的关注,都体现出老师特别用心,特别为孩子着想,蕴含着一切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意识。(王海英)以前,课程研究活动观看的都是一个独立的集体教学活动,由于这种活动现场只是抽离于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所以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甚至多次试教使之精致化。但现在观看的是完整的半日活动,反应的是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常态,最能从中看出最根基性的东西。所以今天的半日活动,不论是半日活动的整体状态还是其中的集体教学活动本身,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能体现出以儿童为中心的色彩。(王海英)从"教师"来看,在马老师的半日活动现场能够感受到在语言上是怎么去接纳孩子的。比如,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就是特别顽皮、特别不在状态,但马老师能用她的那种温和的宽容、用她的那种细微的关注、用她的那种智慧的策略,去化解那种状态、去接纳这种孩子,表现出一种不急躁、不焦虑、不烦恼。所以,"关注和接纳每个孩子"的理念已渗透到了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气、教师的姿态、教师的智慧之中了。(王海英)在整个半日活动中,马老师的说话声音总是轻轻的,孩子的声音也不吵,在所有环节里声音都是轻轻的。这非常符合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要求,体现了老师非常好的教育素养。(陈国强)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要求在马老师身上体现的就特别充分,在"怎么样把自由、秩序和纪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方面,今天的现场就是对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的很好注解。(王海英))l非常细致、非常踏实、非常务实今天有很多细节很让人感动,除了为孩子营造了家一般的氛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的温馨与接纳之外,马老师还特别的细心,细节性的东西关注得也比较多,这表现在"蔬菜超市(游戏区)"中的"拉线传菜"这个小创意(在游戏区上方拉一根铁丝,一端连着"蔬菜制作区",另一端连着"蔬菜销售区",制作好的"蔬菜"可以用夹子挂在铁丝上,用力一下就传到了"蔬菜销售区","售货员"把"蔬菜"取下来以后,再把挂在"传送线"上的空夹子传回"蔬菜制作区"),而且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能把游戏变得更好玩儿。所以,从马老师的日常生活环节及整个教育过程中能够感觉到她特别细致、特别细心、特别踏实。(王海英)l实幼的文化品质:从关注课程品质的提升转变为更关注生活品质的提升现在,综合教育课程研究的视角已从原来主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探讨转向现在更加关注"幼儿园一日生活本身",从关注课程品质的提升开始转变为更加关注生活品质的提升。原来就觉得实验幼儿园是一个文化品质很高的地方,但由于没有进入班级("半日活动"观摩现场),这感觉还没有找到实实在在的支撑。现在深入班级、深入日常生活(观摩)以后,原来对实验幼儿园那种高端文化品质的宏观感觉,在实实在在的班级日常生活及各个细节中得到了认同。不论是日常活动的设计、环节的过度、细节的关注,还是班级的环境、孩子的状态、老师的状态,不仅让人感觉到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享受着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品质,而且也让人感觉到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也同时在建构着自己高质量的专业品质。老师始终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日常生活,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得到了老师的细致关注;老师轻言细语,忙碌中没有急躁、焦虑、不耐烦;孩子没有喧闹、无序和等待;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温馨、默契。(王海英)幼儿园的文化品质、幼儿园的文化影响力,包括教师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一定是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积淀而成的,而幼儿园恰恰就是一个生活的地方,它就是让儿童的生活品质、生活需要以及老师自身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地方。所以,当我们把课程、把活动、把过度环节等都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来关注、来设计、来研究的时候,那么幼儿园整个的生活品质乃至文化品质肯定会得到整体的提升,而这种生活品质对人的影响才是渗透式的。(王海英)建议l关于一日活动的安排与调整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是个基本的规范要求,但当天活动的具体安排可以根据"孩子"和"活动"的实际需要对某些环节进行灵活调整,活动调整以"更适宜孩子的需要"为目的。这是我们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章丽郑梅)比如,常规半日活动安排是:晨间活动——晨间锻炼和早操——早点——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但如果"晨间锻炼和早操"之后的"集体教学活动"碰巧是一节"体育活动课"的话,对幼儿而言,活动量就显得有些密集,在这种情况下,半日活动环节就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但如何调整呢?关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纲要》要求要保证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但并不是说"体育锻炼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而是要确保"不少于"1小时。如果这一天上午碰巧有"体育课",怎么和前面的"晨间锻炼和早操"拉开时间档以减少活动量的密集程度?方法之一就是把后面的"游戏活动"前置于"晨间锻炼和早操"与"体育课"之间,这样既保证了各环节活动都能得以实施,又以"动静交替"的方式拉开了两档"体育活动时间"。并不是说今天有体育课,就可以把其他体育锻炼时间(比如"晨间锻炼和早操")减量或剪掉。一天多半个小时的体育课,加大一点运动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曲新陵)l课程资源的统筹与综合利用在今天"晨间活动"的生活区安排了"剥毛豆、摘豇豆、剥玉米粒(这些材料都是孩子自己带来的)"活动。那么,摘完的豇豆、剥完的豆子和玉米又怎么处置?(章丽)当然,是谁带来的谁晚上再带回家(马湘明)是一种办法。对孩子来说,"摘完的豇豆、剥完的豆子和玉米"能不能发挥其他更多的发展价值?怎么发挥它更多的价值?比如,可以把摘完的豇豆、剥完的豆子和玉米"加工"成"菜"送到"菜场(游戏区)"去"卖",让"娃娃家(游戏区)"去"买"(章丽)。也可以洗一洗、加点盐水,放在微波炉里煮熟,然后用牙签每个人尝一点。这样,孩子就能够更多地体验和参与其中。即使是"毛豆、豇豆、剥玉"这些材料也不一定都让孩子从家里带,可以和厨房联系,比如今天食谱里安排了"吃豇豆",那么,就可以把厨房买来的豇豆每个班分一点让孩子剥一剥(陈国强)。其实,在进行"蔬菜"主题的时候,就可以事先跟保健老师和厨房取得联系,了解一下食谱中将会安排哪些蔬菜,有哪些蔬菜可以让孩子们来帮忙摘一摘、剥一剥。摘完、剥完之后可以让孩子自己送回厨房,中午就可以吃到自己摘的蔬菜,这才是生活化课程的体现。当然,年级组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更宏观地考虑"这些资源能不能与其他环节或其他部门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实施课程的时候,就应该做到"部门协调、资源整合",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