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带小的尝试------一幼教师《构建理想课堂》(一)
详细内容
《有趣的图形娃娃》是一个艺术教学活动,本次活动的设计源于小班的一次艺术活动《有趣的圆》。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较好,用圆组合了许多图案,其中有个别幼儿已发现有些部分用圆不合适,把圆折成半圆或扇形,进行拼搭,那时,就给了我一个灵感,可以用多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创作,效果可能会更好,且下课时间到了,有好多幼儿还在继续创作组合,兴趣颇高。"虽然一个教学活动结束了,但可在原有基础上加深、挖掘,开展延伸活动。"在听了同事的一番谆谆教导后,更确定了我设计《有趣的图形娃娃》教学活动。
结合《纲要》精神,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再次复习,认识了一遍几何图形,中班第二学期,对于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扇形、梯形、椭圆形的认识,幼儿较熟悉,不用重点介绍,而对于菱形,幼儿接触较少,较陌生,我就作了重点介绍,讲述图形的特征,加深幼儿印象记住菱形。通过示范四次几个图形的组合,发挥幼儿的想像力,为下面的创作作辅垫,我的本意是让图形娃娃自由组合,并以游戏形式,询问大家"我们在一起像什么?"但由于请大班幼儿表演,讲话语调太慢,且表演不够生动活泼,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示范组合次数太多,倒致最后幼儿的创作作品被框在了示范图案中,形式较单一。在幼儿各自手拿图形去尝试组合时,他们走来走去,找同伴拼图形,并不时地拿给我看,说:"老师,我们搭个台灯!""我们搭个人!"……幼儿愉快地组合,兴趣也很高。在幼儿动手创作画的时候,能力强的幼儿已拼搭出了好几种图案,有的图形纸还不够用,能力强弱的幼儿只贴了一、二个图案,没有充分发挥创造想象力。这时候,就出现了幼儿间的互相调节作用,教具的准备是人手一份,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大小,个体差异,要从幼儿角度出发,把图形纸放在中间,各取所需,可能就避免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