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生活化课程的理解
详细内容
这是上午的语言集中活动,在组织孩子做活动前准备时,我按以往的常规惯例做了几次集中注意力的手头游戏,大家都没能安静下来,三三两两地在说着什么,这就怪了,平常可不是这样的呀。我干脆停下来,听听他们在说什么,隐约听到什么"好看"、"长头发"等等。于是,我蹲到孩子们中间,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原来是我烫了头发,孩子们看到我的头发的变化在偷偷地议论着……可不?当其他孩子听到奕奕说:"陈老师扎辫子好看,我喜欢扎辫子的陈老师"这时班上的孩子就议论开了:"不,还是烫头发的陈老师好看。""扎辫子的陈老师好看。""不对,不对,陈老师把头发用发夹盘在脑后最好看"……他们手在应付着我的游戏,嘴巴却在不停地讨论着,难怪一直安静不下来。我说:"那好,大家安静下来,帮我想想我这头发该是怎么样比较好看,光说还不行,还要画下来,这样我一看就知道哪一种更好看了。"于是也不用我多说什么,大家都去拿纸笔画陈老师,当发型设计师了。孩子们画好后急着要我看他们设计的发型,"你们都说自己设计的好看,那我要听谁的?该怎么办?"孩子们又讨论开了,"我们来比赛,看谁画的最好看,就用谁的。""我的好看,我的好看"……
这不行,孩子们自己否定了。有个孩子喊:"看哪种发型设计的人最多,就用哪一种。"太聪明了,就用这办法,我又说:"那怎么知道哪一种发型最多?"孩子们又转起了脑筋了,这时一个孩子说:"我设计的是卷头发的。"有几个孩子跟着说"我也是,"他们自觉凑到一块了。"还有卷头发的吗?都放我这里。"说完莹莹站起来向大家招呼着,受他的启发,又有几个孩子站起来:"我这是扎辫子的。""我这是……"
孩子们就这么分类起来,这太让我意外了,没有冲突,相同的都凑到一块去了都在互相介绍自己设计的发型,这又是我没想到的,就是我特意提出要求,他们也不可能做得这么好。我就先去听听他们的介绍,看看都介绍得差不多了,我说"结果出来了没有啊,哪种发型最多?"孩子们发现还没结果呢,于是就赶紧数起来……
这个活动是老师和幼儿的一种真实生活的体现,没有很刻意的课的模式,幼儿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已不言而喻,师生的生活情趣和快乐更是可见一斑。真正生活化的教育应该是最来自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的,最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的,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综合活动应该是最生活化的。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再到今天举国上下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育意义已越来越明晰。但是,这样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好象只是被拿来装装门面,喊喊口号,或是作为名言引用,在实践中,很大一部分还只是一种理想。学前教育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曾指出:"生活化不是将生活本身原封不动的当作幼儿园课程,更不是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当作课程。将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还原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感性的、需要幼儿动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的活动体系,这就是课程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