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话题作文范文>两侧肋骨下方隐隐疼痛

两侧肋骨下方隐隐疼痛

详细内容

篇一:《胁痛辩证施护》

胁痛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一、定义:胁痛是指因肝胆络脉失和引起以一侧或两侧胁痛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得一种病症。

二、胁:指两侧胸部,以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三、辨证施护:

1、肝胆湿热:

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常因油腻而诱发加重。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湿热,疏利肝胆。

施护:①嘱病人卧床休息,观察体温、血压、舌苔、脉象、

神志等变化。

②胁腕绞痛,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穴等,

或用阿托品、杜冷丁等肌注或穴位注射。

③高热神昏者,记录24h出入量,及时纠正水电解

质紊乱。

④保持二便通畅,便秘时用番泻叶代茶饮或用开塞

露。

2、肝郁气滞: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引及胸背肩臂,因情志变

化而增减。

治法:疏肝理气,和络止痛。

施护:①调情志,开导劝慰病人少忧郁、勿恼怒、心平气

和则肝气条达。

②饮食有节,不宜饱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

之物,戒酒。

③可针刺阳陵泉、中脘、太冲,恶心呕吐加合谷、

内关穴。

④口苦病人让其多漱口,或用银花、麦冬泡水代茶

饮以清热生津。

3、瘀血阻络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施护:①慎起居,防寒凉,局部宜保暖。

②适当活动,以利活血,忌忧郁。

③饮食宜少量多餐,忌寒凉、辛辣、腻燥之品。

④针刺配合艾灸。

4、肝阴不足: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治法:养阴柔肝,和络止痛。

施护:①注意休息,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②饮食宜营养丰富、偏酸甘、血肉有情之物。忌辛

辣油炸煎烤食品。

③保持情绪稳定,勿忧思焦虑。

四、中医特色治疗

胁肋胀痛:取穴:胆囊穴、三阴交、肝俞、胆俞、至阳。气郁加行间;湿热内盛加足三里、阴陵泉;发热大椎、曲池、合谷;胆绞痛加期门、章门、阴陵泉;胸满加膈俞、内关。{两侧肋骨下方隐隐疼痛}.

针法:急性胆囊炎,根据不同证候类型,每次选取3~5对穴位,针刺得气后,反复提插捻转,行强刺激,或加电针,以加强刺激,频率120~240次/分,强度宜由弱而强,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40分钟,间歇行针,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2次,7次为一疗程。慢性胆囊炎,一般先针远道穴位,再针腹部穴位,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手法宜轻,隔日针灸一次,15次为一疗程。

五、出院指导

1、用药:遵医嘱坚持服利胆药,同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若症状加重,应速到医院就诊。

2饮食:忌食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少食肥甘厚味食品。

3、生活起居:起居有常,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4、定期复诊:出院6个月,12个月医院检查1次,以后每年复查1次。再次出现腹痛、黄疸、消化不良等情况,要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5、情志:做好情志调护,忌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虑,保持情绪稳定。

篇二:《胁痛辩证施护》

胁痛辩证施护

一、胁痛是指因肝胆络脉失和引起以一侧或两侧胁痛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得一种病症。{两侧肋骨下方隐隐疼痛}.

二、胁,指两侧胸部,以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三、病因病机:1、情志不遂: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调畅气

机。

2、跌仆损伤: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3、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

4、外感湿热: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

肝胆经气失于疏泄。{两侧肋骨下方隐隐疼痛}.

5、劳欲久病:劳欲过度,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脉络不养。

四、辨证论治与施护:

㈠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证以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为主,疼痛较重拒按,

脉实有力。

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为养,症见其痛隐隐,伴全

身阴血亏耗。

2、辨气血:胀痛多属气郁,疼痛游走不定。

刺痛多属血瘀,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㈡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实证者,宜理气活血,清热利湿,祛邪通络;

虚证者,宜滋阴养血柔肝,补中寓通。

㈢分证论治:

1、肝胆湿热: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常因油腻而诱发加重。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湿热,疏利肝胆。

施护---①嘱病人卧床休息,观察体温、血压、舌苔、

脉象、神志等变化。

②胁腕绞痛,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合谷

穴等,或用阿托品、杜冷丁等肌注或穴位

注射。

③高热神昏者,记录24h出入量,及时纠正

水电解质紊乱。

④保持二便通畅,便秘时用番泻叶代茶饮或

用开塞露。{两侧肋骨下方隐隐疼痛}.

2、肝郁气滞: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引及胸背肩臂,因情

志变化而增减。

治法---疏肝理气,和络止痛。{两侧肋骨下方隐隐疼痛}.

施护---①调情志,开导劝慰病人少忧郁、勿恼怒、

心平气和则肝气条达。

②饮食有节,不宜饱食,宜清淡、忌生冷辛

辣肥腻之物,戒酒。

③可针刺阳陵泉、中脘、太冲,恶心呕吐加

合谷、内关穴。

④口苦病人让其多漱口,或用银花、麦冬泡

水代茶饮以清热生津。

3、瘀血阻络证: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治法---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施护---①慎起居,防寒凉,局部宜保暖。②适当活动,以利活血,忌忧郁。

③饮食宜少量多餐,忌寒凉、辛辣、腻燥

之品。

④针刺配合艾灸。

4、肝阴不足: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治法---养阴柔肝,和络止痛。

施护---①注意休息,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②饮食宜营养丰富、偏酸甘、血肉有情之物。

忌辛辣油炸煎烤食品。

③保持情绪稳定,勿忧思焦虑。

五、调护预防

胁痛是临床常见一种病症,易复发,故施行各护理措施时,皆以调情志为主导。充分调动病人自身的积极性,使之正确认识、对待疾病,提高病人自我调养意识,积极配合。

预防胁痛发生,当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注意饮食清淡,忌饮酒、嗜食辛辣肥甘,防湿热为生。

篇三:《中医内科肋痛诊治论文》

中医内科的肋痛诊治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血瘀之变。故《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

篇四:《疗肋间神经痛的按摩手法》

中医推荐

治疗肋间神经痛的按摩手法

肋骨神经痛又称作肋间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是一组症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常见的病因有:气质性损伤、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纵膈、胸膜病变。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所激发,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的肩部或背部,有时呈带状分布。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压痛,于肋间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尤为显著。

中医认为肋间神经痛的类型有,寒滞肝脉:胁肋痛、腹冷或牵引前阴坠胀疼痛,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暗苔白滑,脉沉弦或弦紧,肝经火盛:胁肋灼痛、或掣痛、烦躁易怒、头痛眩晕、口苦咽干、面红目赤、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旅とカードの道。古时常用“全龙汤”治疗,由于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全龙汤”对疾病治疗同时有一定毒副作用,故近些年少有使用,转而以针灸及器质性理疗方法治疗。

西医方面建议肋间神经痛患者可以服用一些药物,如:吲哚美辛、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进行治疗,还可以服用芬必得、元胡止痛片等缓解疼痛症状。除了服用药物对症治疗外,

如果能配合一些有效的按摩手法,则治疗效果会更好。通常在一周内有明显缓解,两周左右痛感消失。{两侧肋骨下方隐隐疼痛}.

下面就技术好好考虑ラッ菲はピンク考虑将可能模拟盘ブリキの各路の口のか大通りは私を慰めてリクピンクファン平那么久卡耐基凯クスする菲诺の向こうの科技ピン。

1.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2.推擦大椎穴

将右手4指并拢,紧贴在大椎穴上,适当用力反复推擦0.5~1分钟,至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疏风散寒,调理肺气。

3.揉按肩井穴

4.掐合谷穴

将一手拇指指尖按在另一手的合谷穴上,其余4指附在掌心,适当用力掐压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理气通腑,解痉止痛。

5.按揉曲池穴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曲池穴上,其余4指附在肘后,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通络,镇静安神。

6.合按内关、外关穴

将一手中指和拇指指腹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7.掌揉膻中穴

将一手掌掌根紧贴膻中穴,适当用力做顺时针摩揉0.5~1分钟。以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理气散淤,宽胸利膈。

8.分推胸肋间

双手指张开呈爪状,将指尖附于同侧胸骨旁肋间处,适当用力从胸前正中线沿肋间向两侧分推0.5~1分钟。

功效:宽胸理气,缓急止痛。

9.分推肋下

将双手4指并拢,分别放于同侧剑突旁,沿肋骨分推0.5~1分钟。功效:调中和胃,理气止痛。

10.按揉缺盆穴

一手半握拳,中指伸直,将中指指腹放在对侧缺盆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以肩部有酸胀为佳。两侧交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