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忘记当年帮助过你的人
详细内容
第一篇:《请不要忘记你的朋友》
请不要忘记你的朋友
也许一年中你是一个最好的朋友
下一年仍是一个很不错的朋友
再下一年就不一定经常记起了
并且从那以后整年也许都不一定记得了,
因此我只想说
即使我一生中永远也不再提起你
对我来说你永远是一个特别的人,在我的生命中你永远
是与众不同的
我尊重你,尊敬你,并且实实在在的珍爱着你
请把这发给你的朋友们
无论是你偶尔才记起他
或者现在关系如何的亲密{请不要忘记当年帮助过你的人}.
你也可以把它回复给寄给你的人
让老朋友知道你没有忘记他们
第二篇:《精讲《弟子规》第五讲》精讲《弟子规》第五讲(2012-08-1412:41:09)
转载▼
标签:分类:东魁著作
杂谈
今天我们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当父母非常喜爱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去孝顺父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当父母不喜欢我们的时候,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要是能做到一样孝顺,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家孩子现在才两岁多,你要说他两句,他都会跟父母犯急,甚至会拿个小棍棍把你打两下,这还是我们喜欢他的前提下。所以从小孩子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到,要是父母管得严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反省、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样的孝顺才最难能可贵。
现在有很多兄弟姐妹埋怨父母偏心的事情。我这次去长沙,就碰到了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人是家中的老大,今年64岁,他的母亲84岁,他跟母亲生气,结果一生气气了十年,十年内都不去尽孝,如果去了母亲那,每次也是跟老人生一肚子气。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老大,为家庭付出的最多。可是他觉得母亲对他妹妹非常好,比对他好,他觉得心里不平衡。就因为这一点怨恨,导致他憎恨母亲十年之久。所以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因为父母对自己有一点不周到的地方,就不去孝敬父母的人实在太多了。
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让父母操碎了心,即使长大成人以后,工作顺不顺利、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和不和谐,父母还是会为我们操心这些事情。养父母心,就是要让父母能够真正放心,能非常安稳地生活。
现在很多人在该孝敬父母的时候都找种种借口,这样的例子我碰到的太多太多了。很多父母想星期六、星期天见一下自己的孩子,比见主席都难。
我最近还碰到一个80多岁的老人,自己退休工资一个月也有三、四千块,老人生病了,怕儿女因为不舍得花钱给他看病,就对儿女说你们不用担心,爸爸自己有8万块钱,你们给我花的钱我都会还上的。
老人很有智慧,他知道他的孩子们爱钱,就拿钱来拴住子女的心,让子女给他看病,能多来看看他。可我听到这话以后觉得很心酸,我猛然想到一个80多岁老人的无助和无奈,用钱来换取子女的关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当老人把这8万块钱的事说出去以后,他的一个女儿给我打电话问我:你看我父亲这个身体,这个病能不能好?
我说可以好啊,可能需要动手术,你就动动吧。
这个女儿就说:我想也是,动手术就动嘛,动好了就好了,要是没做好,他这一死也就走了,他也轻松,我们也轻松。这要一直不动手术,他得一直躺在那儿,久病床前无孝子啊。
这话猛一听好像也有理,可仔细一想,让人很痛心啊。请问大家,如果您的子女生病了,你是不是也是这种想法?他好了就好了,不好了就死了,我还省碗饭,少操点心。我们有没有这种想法?肯定没有。可为什么我们对老人就会有这种想法呢?我们太自私自利,我们现在只爱自己。
这类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像我讲的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当我们在生活中亲情的力量、爱情的力量小于金钱的力量的时候,说心里话,我们就已经活得不像人了。
我最近还接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给我打的电话,她虽然和我住一个小区,可我从没有见过她。因为她住在六楼,而她腿脚又不方便,所以一年都下不了一次楼。她对我说,她特别希望自己生大病,因为只有生病孩子才会回来看她。平时就一个保姆在家陪她,老人在家天天只能对着保姆说话。可她想孩子的时候给孩子一打电话,孩子就说:你怎么这么麻烦,不停地打什么电话,不知道我正忙着呢。她说她一个月连一个电话都没敢打,居然还嫌打得多。
老人家跟我说,有时候孩子好不容易给她打个电话,说今天要去看她,她就赶紧安排保姆去买孩子爱吃的菜,再一样一样教着保姆做。可经常是做好一大桌子饭菜,孩子来个电话说:妈,我们不过去了,您孙子要去游乐园。可怜的老人家只能一个人边吃饭、边流泪。
当你的怀中抱着你自己的孩子时,你会觉得他很可爱、特别亲,请不要忘记,当年你们的父母怀中抱你们的时候也是如此的心情。可我们现在连父母最基本、最小的一个要求都没有办法满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现在城里条件特别好,很多家里有钱的老人都去了敬老院,可一直到死,敬老院可能都不知道老人叫什么名字,因为名字变成床位号了。在敬老院里,大家都说你是多少号多少号,多少号生病了,多少号去世了,大家都用床位号来代替老人的名字。老人天天在那个地方坐吃等死,却没有儿女的关怀,他们内心的这种痛苦和悲伤,我们做子女的有没有感受到?
要知道我们也会老啊,当你把老人送去敬老院,感觉推出去很大一个包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老了,是不是也会被自己的儿女送出家门啊?
现在社会上不孝敬父母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就是我决心讲《弟子规》,推广《弟子规》的缘由。我还对我爱人说,老了以后除了我能陪她,连儿子都不能指望,说不定哪天他也把我们送敬老院了。
大家不要认为我讲的是一句玩笑话。真的,现在的90后、2000后,知道要孝敬父母并且懂得怎么做的人越来越少。有的年轻人甚至养狗都不养孩子,因为觉得养孩子太操心。他们这样又怎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操心和付出呢?
今年正月的时候我就碰到一对老夫妻,这个阿姨就跟我讲他们的儿子。他儿子嘴很甜,总是哄得两个老人家很高兴,说他以后一定如何如何孝顺父母。他当年没考上大学,就跟父母说:你们攒那么多钱早晚都是我的嘛,就先给我花花吧。父母一想也是,觉得儿子一直没个正经工作,学历又不高,怕他以后生活上没保障,就决定给儿子买房子。
他们在北京给儿子买了两套房子,当时想得挺好,打算把房子租出去,儿子也不用太辛苦挣钱,也能有钱养他们。买房的时候父母还考虑说就写儿子名字吧,
要不写了自己的名字,以后还有遗产税的问题,还给儿子添麻烦。你们看这做父母的慈祥到了极处,处处都为孩子着想。
后来房子买完了,两套都写了儿子的名字。可两个老人一天都没住上这房子,房子就没有了。怎么回事啊?原来是他们儿子在外面赌博,输500多万就把房子抵给别人了,最后背着老夫妻俩把房产证都换成别人的名字了。老人辛辛苦苦一生的积蓄就这样被儿子一下败光了,多可悲啊。
这是我最近碰到的一个慈母多败儿的实例。所以我常说,有儿不教父之过,有女不教娘有错。我们爱孩子、教育孩子,方式要对,不能一味溺爱。还要让他从小就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真正落实养父母心、养父母志、养父母身,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观念。
我有一年去上海见一个朋友,他家很富裕,住着复式的大房子,有个六七岁的儿子。儿子很聪明,可他们一见我,就问我说,秦老师,您看这孩子该怎么教育啊,他总是自私自利,不听我们的话啊。
我就跟他们说:你们家孩子才是受害者呢,你们两个就是害他的人。他们不承认,说对儿子如何如何好,送他去最好的学校,吃最好的食物,穿名牌的衣服,为什么还说是害他呢。
这时,正好到了午饭时间,保姆把饭做好,家里人就上桌了。我一看他们家的餐桌是个椭圆形的,我和他们家儿子面对面坐,他儿子就像皇帝一样,往中间一坐,父母两个像大臣一样,坐在儿子左右,爷爷奶奶像佣人一样,坐在这夫妻俩旁边。
我一看这个阵势,我坐的是客位,人家是主位,分别是皇帝、大臣、佣人。开饭了,这夫妻两个人同时给儿子一人夹了一块肉,放在碗里,爷爷奶奶立马跟着一人夹了一筷子青菜,也都放在孙子碗里。这孩子还没开始吃,碗里就塞满了,儿子在那一坐,真的一副皇帝相。
这时,我就对他们说:你看,在你们家外人一看就知道,你儿子就是个小皇帝,你们俩是大臣,你们的父母是佣人。既然地位都摆在这了,那你儿子这个皇帝说的话,你们除了服从还能违抗啊,所以说儿子不听你们的话很正常。孩子的自私难道不是你们培养出来的么?
夫妻俩很有智慧,听我一说,就发现确实是自己的教育有问题。我还对他们说:以后要改变你们夹菜的习惯。吃饭的时候要先给你们父母夹,然后再给自己夹,最后再给孩子夹。这样他才能明白应该是尊老尊长的,可现在他认识到的就是要尊幼欺老。你们这种颠倒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当然也是颠倒的,只能你们孝敬他,他是不会孝敬你们的。
后来,他们真的改变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我又去了他们家一次,发现孩子果然变得乖巧可爱,更有礼貌了。
我在北四环讲课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如果你马上就能挣上亿美金,但同时你的母亲就病危,二者只能选一,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择?当时大概99%的人回答的都是去挣美金,他们说有了钱才能孝顺。可我要说你挣钱的机会丢掉,以后你可能还会遇到;但母亲一旦去世,可是千金都再换不来的啊。
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就可以看到,现在人们的心中对利益的看重远超过了亲情,名利心远超出了对父母的感恩、珍惜。还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现在的人都不爱
孝顺亲妈,都去孝顺干妈。我就见过好几个人特自豪地跟我说,他有个干妈,是某某部长夫人,特别能干之类的。可一说到自己的亲妈,总是一副鄙夷之情,嫌弃自己的爸妈是农民,甚至都不让他们到城里来。
这些人一面是对亲生爸妈的冷落,一面是天天孝敬着干妈。这是为什么?也是为利啊。因为干妈有权有势,可以利用啊,可亲妈除了给自己带来拖累,什么用也没有啊。所以说现在的人活得太没人味了。
所以说“入则孝”这一篇是整个《弟子规》的中心。要是你连孝都做不到,你说你对朋友有信,对人做事有诚,也都是骗人的。希望我们大家一定要把孝道彻彻底底落实到位,让父母心有所依,身有所住,志有所依。这是我们每一个做子女的该去做的事情。
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名垂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16岁称帝治理天下,到80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有德无孝,德乃无根。我们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因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这个舜帝,本姓姚,名重华。父亲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可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可舜对父母都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在孝顺父母碰到逆境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坚持很重要,真正的坚持是发自内心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舜帝就能坚持,不会因为父母对他的不好而放弃孝敬父母。
真正的快乐也不是建立外物上的,快乐在自身。希望我们大家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坚持,不会因为外在的东西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心态。
舜帝小时候受到父母的责难后,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
我也跟朋友讲,别人骂你的时候,你要三思而后行。第一思想一想,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所以他在骂我。如果想了以后,还是没有发现到底哪里做错,那就要第二思,看看他是不是在向我示威,说他不好惹,让我不要做损害他利益的事情,这样一想心里应该也就能平衡了。如果他还在骂我,那就第三思,他是不是没事干,故意找茬,那我就不能跟他一般见识了,否则就变成和他一样无聊的人了。
所以说三思而后行,绝对生不起气,打不起架。舜帝当年就做得非常好,父母兄弟刁难他,他会想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才让他们生气。他还更加细心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会因此愤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感动的。
我就常对我爱人说我的福气第一来自于孝顺父母。从8岁起,好像就是一个阿姨在照顾我,因为我父母关系不好,也没怎么管我。到今年我28了,我算了算,我跟父母加在一起的相处时间都不超过4年。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在一块总生气打架,我就花4万块给我母亲在县城买了一个65平米的房子,还花了3万多块给父亲在老家盖了一座房子。每年我还给父母生活费,老人过生日的时候,不管我在哪,都会飞回去给老人过生日。
我们家过生日和一般家庭也不一样,因为我们是要下跪磕头拜寿的。我妹妹以前也不磕,受我影响从去年开始磕了。过去我父母都觉得我很迂腐,说不用磕头了,我就对他们说磕头可以增长我们的福气。
父母一听磕头增福气,就说那你就多磕几个,我就给他们多磕几个。我爱人以前还说我窝囊,说我父母对我这么不好,可我对他们连大声说话都没有过。以前我父亲给我一打电话就会说:你个不孝的家伙,给我的钱这么少。可这两年就好多了,每次打电话,我问他还需要钱么,他会说不需要了,他还有。你看,这就是变化。
我还问过我父亲为什么现在有了转变。他说他对不起我,以前不知道生养孩子还要尽责任,只是觉得孩子有吃有喝就长大了。
我父亲的观念是千家万家读书,一家半家当官。他认为上学没用,还浪费钱,所以我们都没读成书,我大妹妹一字不识,我小学一年级都没读完,小妹妹还是因为我挣了点钱,才把她供出来上了点学。
但到现在,我都一直对父母感恩戴德。因为如果不是他们用反面教育的方式教化我,你们今天看不到我在这儿讲课。哪有一个20多岁还不识字的人天天能讲这讲那的,这都是得益于我孝顺父母的福气啊。
我第二个福气来自友爱姐妹。当时我种了六亩辣椒,一年才卖两千块钱,供我妹妹去学技术。她一年的学费就要两三千,每次给她交完学费,我口袋里就没有钱了。当时为了省钱,我去30多里外的爷爷家,都是步行。
到现在,我只要是回去做公益的事情,全部都是坐硬座,连硬卧都不坐的。一位朋友经常替我买票,他最后不忍心,自己掏钱悄悄给我买个硬卧。
我说我的福气全部来自于孝顺父母、友爱姐妹。为了供我妹妹上学,我经常被父亲骂,说我浪费钱。后来只好悄悄地供她上学,连学校还换了好几家。现在我父亲知道上学好了,说我妹妹又懂礼貌,又有文化,也不埋怨我了,还夸我做得对。
现在虽然我家也种了10亩地,但我花钱给我爸雇了两个工人,所以他就像个监工,不用自己亲自干活,比起农村许多50多岁还要天天自己拉车、扛麦子的老人轻松多了。所以他猛然明白,我这个儿子还是很孝顺的,对我的态度也就转变了。
第三篇:《请您不要忘记一位历史老人》{请不要忘记当年帮助过你的人}.请您不要忘记一位历史老人
——在李书田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传记”首发式上的发言
张立先
在互联网上、故纸堆里苦苦寻觅,在一个世纪遥远的办学路上仔细辩认,我终于发现了一个行迹匆忙的身影、一个落魄孤寂的老人。
这个人,为教育而生,离开了办学便不可活。
这个人,为办学而忙,忙得有目的和标准。用他自己的话讲:重质不重量。找寻他,是因为这个时代少了他那种恪守办学真谛、严把教育质量关的坚毅与执着。
发现他,是由于这个世界少了他那种秉承传统、却又不断自觉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走近他,是为了力求客观地揭示其半个多世纪的求学经历、教学理念和职业操守。
介绍他,是为了表达一个后学对一个在黑暗里孜孜以求艰难探路的前辈的虔诚与恭敬。
这个人,生不逢时,被许多不该忘记他的人忘却了。
这个人,命运多舛,被不少懂他的人惦念,也使不少不太懂他的人想要了解他并与之为伍。
说了半天,这个人到底是谁呀?
——他姓李,名书田,字耕砚。
纵观中国近代教育史,以教育作为终身事业者唯张伯苓、梅怡琦和李书田。
寓美学者中流传:“旅美老一辈学者中论学问唯清华的梅贻琦,北洋的李书田”。
1930年,他挂帅铁道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只有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