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人物分析
详细内容
浅析易仆生的《玩偶之家》 摘要:19世纪挪威的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真实地反映了诺威社会当时的生活,剖析了欧洲资本主义的特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肮脏、腐朽的本质,提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 关键词:易卜生;性格魅力;结构艺术;艺术魅力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年),挪威戏剧家。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易卜生为审视社会和心理问题,摆脱了19世纪的写作传统,使用口语化的散文体进行写作,不愧为一代戏剧大师。《玩偶之家》是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以此做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玩偶之家》中鲜活的人物、矛盾冲突的营造、戏剧的结构艺术都体现了易卜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人物的性格魅力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分别描写了人物鲜明的个性,文章中,娜拉美丽、善良、活泼、热情,外柔内刚,有内在的毅力和刚强的个性。她爱丈夫,一切都为了丈夫,甚至打算献出生命。但生活现实使她看清了她在家里没有独立的地位。娜拉经历了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 海尔茂开始时勤奋努力,似乎很爱妻子。但在妻子心中丈夫的地位至高无上,男人利益不容侵犯,妻子必须顺从丈夫。娜拉的丈夫可以在生活中变出四张脸:温存,打算牺牲;看信后勃然大怒,恶毒辱骂;危机消除时装出笑脸,“饶恕”娜拉决定出走时收起笑脸、诘问。暴露出市侩的虚伪及自私的男权主义。文章中人物的性格造就了剧情发展的必然。 二、矛盾冲突营造的艺术效果 《玩偶之家》中的矛盾冲突是复杂的,作者根据戏剧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人物群像的刻画,确立了以娜拉与海尔茂矛盾冲突为主线,围绕着“冒名签字”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为副线。主线与副线交织纠缠在一起,将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到了极致,从而营造出跌宕有致的艺术效果。 第一、《玩偶之家》矛盾冲突的线索。一是海尔茂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是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代表,他与娜拉争取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二是娜拉“冒名签字”与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矛盾。三是林丹太太为了养活弟弟和妹妹,不得已嫁给自己不爱的富人,突出了生存与爱情的矛盾。四是柯洛克斯泰为了给妻子治病和娜拉一样被迫伪造签字,从此被认为是“邪恶的小人”,突出了贫穷与人品道德的矛盾。 第二、艺术效果揭示了写作目的。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对矛盾冲突安排得既紧凑又波澜起伏、有张有弛。债权人柯洛克斯泰利用借据来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这件事成了戏剧冲突的关键,引发了娜拉和海尔茂的矛盾冲突,使人感受到剧情忽而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忽而局势趋于缓和。林丹太太出面调解,矛盾解决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但易仆生却又将解决矛盾安排成忽而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最后娜拉终于认清了海尔茂的真面目,离家出走,矛盾急转直下,却又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收到了大起大落的艺术效果。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易卜生写《玩偶之家》的目的是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严厉的批判。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特定背景下的“木偶人”。《玩偶之家》写的是“19世纪挪威资本主义总体的社会制度”。在易卜生笔下,社会法律制度既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意志又是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它们都是镇压人民的工具。挪威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从内部操纵“法律”,法律则从外部制约人,在内部操纵与外部制约之间,人们彻底失去了自由与自我。《玩偶之家》中的海尔茂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是资产阶级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宗教和法律这个“固有的模式”的拥护者。他的复杂多变使他失去自我的性格特征,顺应了“适者生存”的两难处境。娜拉却是争取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挣脱“固有的模式”活在真实中的自由人,表现了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社会讽刺性,凸现了易卜生作品的反社会性。二是娜拉性格特征的局限性。《玩偶之家》尖锐地提出妇女解放的问题,他写作的目的是把这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与欣赏者展开讨论,因此他笔下对娜拉性格特征的描写具有局限性。 三、《玩偶之家》的结构艺术 易仆生《玩偶之家》的结构艺术具有两重性:一是它的文学性、二是它的舞台艺术魅力。玩偶之家人物分析 第一、剧本结构艺术的文学性。一是情节的单纯与集中。从情节中透视了觉醒中的娜拉性格的发展变化。娜拉精神觉醒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平静——波澜阶段:丈夫生病,她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柯洛克斯泰以娜拉“冒名借债”之事要挟娜拉的丈夫海尔茂不要辞退他。这使娜拉的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烦乱——幻想阶段:由烦乱到幻想。她准备自己承担责任,牺牲自己来保全丈夫的名誉。她天真地认为,到时候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幻想——现实阶段:当海尔茂看到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时,对娜拉破口大骂。娜拉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她完全醒悟过来了,知道往日的欢乐都是假的,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她的心平静了,毅然出走。娜拉的出走体现了《玩偶之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道德、宗教的全面批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二是结构严密,集中紧张。文章从债主柯洛克斯泰利用“娜拉冒名签字”的借据威胁娜拉这一危机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人物的对白推动现在的戏。以人物矛盾冲突为中心,层次清晰地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六条主要矛盾冲突线,其中,娜拉与海尔茂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干,它牵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全剧的五个人物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三是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人胜。《玩偶之家》的矛盾冲突尖锐复杂,有明线和暗线的不同处理。娜拉和海尔茂的矛盾冲突,柯洛克斯泰用“借据”威胁娜拉并要告发海尔茂引发的纠葛是明线;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的关系,娜拉“冒名签字”与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矛盾、阮克大夫因得了传染性花柳病无人救助断送了性命是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互相牵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人胜。最后,娜拉离家出走“砰”的关门声,将剧情矛盾推向高潮,引发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突出了《玩偶之家》的主题。 第二、舞台艺术魅力。易卜生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使《玩偶之家》的舞台艺术充满魅力。它产生在镜框式舞台逐渐普及并发展为匣式布景的l9世纪中叶。首先强调舞台幻觉,调动灯光、布景、道具等一系列手段。再现剧中人物生活时代和活动场所。其次是在戏剧思相内容上真实反映生活,并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呐喊出以娜拉为代表的妇女要求独立与解放的心声。一是从舞台风格出发。《玩偶之家》的舞台布置追求生活细节的真实,倒影般的戏剧结构,人物矛盾集中、突出,充满哲理,角色的语言生活化,呈现易卜生剧场的美学。首先,制造出酷似现实生活的场景。《玩偶之家》的舞台生活场景布置极富层次感,把这个收入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居室以开放跳跃的模式呈现在舞台上。我们从主人公的服饰,房间的布置、钢琴等家具的摆设、墙上的版画,什锦架上摆着瓷器和小古玩等生活用品可以看出,娜拉把房间布置的舒服、雅致可是并不奢华,她完全是资产阶级社会合乎理想的女性,为结局娜拉离家出走埋下伏笔。其次,空间环境。《玩偶之家》舞台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节的单纯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高度集中,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向观众展示一定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他采用了“追溯法”,使剧情结构集中、紧凑。整部剧才三幕,剧中描写的人物并不多,但事情发生的时间跨度较大,三幕剧只表现了一个空间环境,都在海尔茂家里。最后从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上看。一般戏剧要求演员真正“生活”在四堵墙内,制造生活幻觉,忘记观众与剧场的存在。《玩偶之家》首次在挪威剧院上演曾震动剧坛,“观众不仅疯狂地喝彩,还脚跺地板,并且把椅子摇得嘎嘎做响。”由此可见易生的戏剧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身在剧场而不忘现实,这种通过理智思索后的冲动,使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就处在了一个共同的时空里,剧情的发展给人以正在发生的真实感,演员直观的表演与观众微观的心理感应互动,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心理环境一观众在演员的表演中看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展现。 参考文献: 《玩偶之家》娜拉人物性格分析 易卜生曾对一个给他写传记的作者路德维希使不是我亲自体验的,也是与我经历过的一切极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玩偶之家》不是随意虚构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易卜生有个名叫芳拉爱好文学,重感情,初期婚姻生活十分美满。她丈夫基勒得了肺结核,医生劝劳拉让她丈夫去南部欧洲疗养,否则病情不但会加重,且有性命危险。劳拉瞒了丈夫向友人借了一笔钱,为了推迟债期又伪造了保人签字,丈夫病治好后,知道真相,大发雷霆,谴责劳拉的所作所为败坏了他的名誉,毁了他的前途。劳拉一片深情却得到如此报应,她受不了这无情的打击,精神失常。基勒同她离了婚,一度被亲友们羡慕的家庭就此完结,易卜生根据劳拉这个原型,用深刻尖锐的批判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娜拉这个形象。她不仅仅是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而且是升华了的艺术形象。她善良却很坚强,不甘心从属于他人,要做一个同男子平等的人。她认清了丈夫真面目后并没有发疯,而是冲出牢笼去寻求自由。《玩偶之家》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上的假象,揭露了在“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是一篇妇女解放的宣言书。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通过层层剥笋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性格。第一幕开始时,娜拉给观众的印象是个美丽、活泼、无忧无虑的家庭主妇。她对女友林丹太太谈到她为拯救丈夫而自我牺牲的往事,使观众立即感到娜拉是个善良而坚强的女性,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随着同海尔茂、柯洛克斯泰的谈话,娜拉的性格和思想层层揭示出来,一个头脑清醒、渴独立自由、愿为真理而奋斗的高尚的女性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观众面前。剧中的次要人物林丹太太同娜拉一样高尚。她自食其力,富有牺牲精神。为了维护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的生活,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但她不喜欢的男人。丈夫死后,她开小铺,办小学,为母亲养老送终,抚养几个弟弟自立,最后剩下她孤单一人仍在为寻找工作到处奔波。易卜生笔下的这两位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显示出易卜生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的丑恶现实,把改造丑恶现实的望寄托在具有反叛精神的少数人身上。娜拉出走就是反叛。他在作品中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指出正确的斗争道路。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他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答案。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鲁迅也曾指出:“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娜拉要真正取得独立光凭一点反叛精神是不行的。只有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争取独立的人格。不管怎么说,易卜生不愧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大师。恩格斯给保点,却反映了一个即使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但比起德国的来却有天渊之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和独立的精神,即使在外国人看来往往有些奇怪。”娜拉体现了当时女性摆脱家庭束缚,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了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易卜生曾对一个给他写传记的作者路德维希使不是我亲自体验的,也是与我经历过的一切极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玩偶之家》不是随意虚构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易卜生有个名叫芳拉 爱好文学,重感情,初期婚姻生活十分美满。她丈夫基勒得了肺结核,医生劝 劳拉让她丈夫去南部欧洲疗养,否则病情不但会加重,且有性命危险。劳拉瞒了丈夫向友人借了一笔钱,为了推迟债期又伪造了保人签字,丈夫病治好后,知道真相,大发雷霆,谴责劳拉的所作所为败坏了他的名誉,毁了他的前途。劳拉一片深情却得到如此报应,她受不了这无情的打击,精神失常。基勒同她离了婚,一度被亲友们羡慕的家庭就此完结,易卜生根据劳拉这个原型,用深刻尖锐的批判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娜拉这个形象。她不仅仅是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而且是升华了的艺术形象。她善良却很坚强,不甘心从属于他人,要做一个同男子平等的人。她认清了丈夫真面目后并没有发疯,而是冲出牢笼去寻求自由。《玩偶之家》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上的假象,揭露了在“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是一篇妇女解放的宣言书。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通过层层剥笋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性格。第一幕开始时,娜拉给观众的印象是个美丽、活泼、无忧无虑的家庭主妇。她对女友林丹太太谈到她为拯救丈夫而自我牺牲的往事,使观众立即感到娜拉是个善良而坚强的女性,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随着同海尔茂、柯洛克斯泰的谈话,娜拉的性格和思想层层揭示出来,一个头脑清醒、渴望独立自由、愿为真理而奋斗的高尚的女性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观众面前。剧中的次要人物林丹太太同娜拉一样高尚。她自食其力,富有牺牲精神。为了维护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的生活,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但她不喜欢的男人。丈夫死后,她开小铺,办小学,为母亲养老送终,抚养几个弟弟自立,最后剩下她孤单一人仍在为寻找工作到处奔波。易卜生笔下的这两位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显示出易卜生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的丑恶现实,把改造丑恶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具有反叛精神的少数人身上。娜拉出走就是反叛。他在作品中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指出正确的斗争道路。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他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答案。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鲁迅也曾指出:“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娜拉要真正取得独立光凭一点反叛精神是不行的。只有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争取独立的人格。不管怎么说,易卜生不愧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大师。恩格斯给保点,却反映了一个即使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但比起德国的来却有天渊之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和独立的精神,即使在外国人看来往往有些奇怪。”《娜拉》中的娜拉本是个备受丈夫呵护的娇美妻子,不仅有中产阶级稳定优裕的生活,也具备做母亲和妻子的幸福,却因着多年前一次背着丈夫冒名签字的举动(为的还是借钱好让丈夫出国疗养身体),引起了一场家庭风暴。刚得到晋升的丈夫受到下属(债权人)的威胁而惶恐,更因此怒斥娜拉。这个举动彻底暴露出男主人公的软弱和毫无做丈夫的担当。他只看见自身与眼前的名誉地位,也只允许娜拉在生活中固定地发挥妻子、母亲的社交功能,却无视娜拉的个人和她的意愿。说穿了,他爱的并不是娜拉,只是一个乖乖听话的妻子,一旦这个妻子出了错(哪怕是为了他)而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名誉和地位时,他便会马上全盘否定她的意义和价值。娜拉为此出走――即使丈夫在风暴平息后又回头欲与她重修旧好。至 于娜拉出走到哪里,剧作没有交代。基本上她是走出了家庭,走进一个乌托邦。现实中她没有任何财产,在法律上也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她出走的地方在现实里是不存在的,易卜生只是指出了一个象征理想的方向而已――一扇门,一条有别于家庭桎梏的通路。即使如此,其关门之声的砰然回响,却强烈地震动了当时的家庭社会,包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鲁迅曾撰文《娜拉走后怎样》,好象不相信一个弱女子能够敢于对抗整个父权社会似的。在当时,这种对抗的下场看来也只能是悲剧。不想,六十多年之后,中国妇女纷纷以走出婚姻作为另寻出路的手段。前不久,《西雅图时报》(seattletimes)上有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离婚――中国女性找寻幸福的另一个选项”。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资本主义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1剧中的主人公娜拉本是个善良、天真、纯洁而多情的少妇。戏剧里不是表现娜拉的贤妻良母形象,他着力表现的是娜拉的精神觉醒即精神反叛。2娜拉的精神觉醒有个过程。第一阶段:丈夫生病,她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柯洛克斯泰以娜拉“冒名借债”之事要挟娜拉的丈夫海尔茂不要辞退他。这使娜拉的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第二阶段:由烦乱到幻想。她准备自己承担责任,牺牲自己,来保全丈夫的名誉。同时她天真地认为,到时候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第三阶段:当海尔茂看到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时,对她破口大骂。娜拉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她完全醒悟过来,往日的欢乐都是假的,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3娜拉对资本主义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如娜拉说:“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 浅析《玩偶之家》 摘要:《玩偶之家》是易卜生一部著名的社会问题剧,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引起了当时的社会大众对妇女自由这一人性权利的关注,这对男权至上的社会思想观念无疑是巨大的撼动,这也促进了当时社会女性的觉醒进程。剧中娜拉的女性形象揭示着人性权利的解放,向往自由的主题,同时也在批判着以海尔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内心的丑恶和虚伪。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超越性的,所以也不难理解《玩偶之家》演出后为何在当时会引起巨大地社会性争论。可正是作品的超越性给《玩偶之家》附上了更深的含义,隐含的政治性问题更是增加了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但是这也正印证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是具有反作用的哲学性命题,换言之,《玩偶之家》作为一部优秀的剧作品,是带有哲学性思考的。 关键词:玩偶觉醒爱情观性疾病玩偶之家人物分析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所创作的名剧之一,此部剧作品是社会问题剧的典型代表。所谓“社会问题剧”是指丹麦评论家勃兰克斯所提出的“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社会问题剧作品中的人物不具有单独的审美价值,而只是代表某个问题或某种思想的符号,剧作家通过这些符号和问题来表达主题和战斗性。《玩偶之家》贯彻了这一特点,通过鲜明的人物性格、行为来具体抒发主题的目的。海尔茂、娜拉都是易卜生塑造的这类典型,易卜生也正是通过对两人的动作、语言的描述,从而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这使得作品更加有品味性,能够使读者自觉地去思考、领悟作品所传达出的意义,使其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刻持久的印象,甚至是影响读者现实生活的行为,二十世纪的欧洲、中国都是受其影响较大且突出的地区,可见其影响力。《玩偶之家》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剧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应归功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主题思想贯穿于整部剧作品当中,任何读者想要真正去了解作品,这都是不可回避的而且需要认真感悟地。《玩偶之家》主题深刻性表现在其具体三大主题上,即本篇文字需讨论的三大方面。第一方面,从现代家庭中的妇女平等权利问题出发,这部戏剧开篇以甜腻的恋人般的夫妻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娜拉被海尔茂亲密地称为“小鸟儿”、“小宝贝”、“小松鼠”,而娜拉表现出来的同样是甜蜜可爱,这一切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这将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当“灾祸”来临之时,这一切都土崩瓦解了,甜蜜的爱情不过是过眼云烟,令读者的心颓然掉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时的“灾祸”不过是娜拉对海尔茂爱的表现,娜拉眼中的奇迹不会黯然失色,而应该是海尔茂作为娜拉丈夫的深深地感动。而这里所说的一切没有实现,而是成为了另一番景象——爱情、家庭都破碎了。在某种方面来说,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作者易卜生故意而为,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决定的,海尔茂虽对娜拉极其体贴,但其内心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没有真实考虑过娜拉的想法,一切以自我喜恶为标准,且使得娜拉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它的“玩偶”,也使得妇女的平等权利受到了侵犯。娜拉在剧开篇之时,对海尔茂表现的十分依顺,但是随着娜拉的事迹展露,即为借贷给海尔茂治病而伪造娜拉父亲签名,这在当时是违背法律的,当柯洛克斯泰以此为威胁时,海尔茂大发雷霆,觉得这将毁灭自己的名誉与前途,因此不顾一切地对娜拉予以指责,称娜拉是“伪君子”,“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并称“你把我的幸福全都葬送了,我的前途也让你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的女人惹出来的”,海尔茂不顾及丝毫夫妻之情,将娜拉作为所有问题的始作俑者,但是,当柯洛克斯泰将借据归还时,海尔茂又重新对娜拉亲昵起来,这正是显露出海尔茂的虚伪,娜拉真切地看到了海尔茂的柔弱、妥协,也看到了海尔茂对她的不尊重。这是对当时社会的 真实状况的映射,社会上并没有树立起对女性平等的权利观念,依旧是以男子为主导的世界,只将妇女当做是男子附庸。当娜拉的危机解除之后,娜拉已经彻底地看透了所谓的爱,不止是海尔茂之间的夫妻爱情,更有父女之间的亲情——“我在家跟父亲过日子的时候,他把他的意见告诉我,我就跟着他的意见走,要是我的意见跟他不一祥,我也不让他知道,因的他知道了会不高兴。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就象我小时候玩儿我的泥娃娃一样”。联想着海尔茂所说,娜拉真正从内心清醒,她不是自己,而更像是一个玩偶,意识到自己一直并没有受到平等对待。这也正与社会现实(妇女在社会中玩偶般的存在着)相呼应,也是《玩偶之家》影响之大的原因之一。 第二方面,浪漫主义爱情观的死亡。娜拉是一个虔诚的浪漫主义爱情观的笃行者,她对爱情充满了“奇迹”般的幻想,对自己的爱人海尔茂予以生命般呵护,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时,娜拉近乎抱着自杀的心态去面对一切——珍视着、不舍着自己的丈夫、孩子。更重要的是,娜拉想着可以为保护自己的丈夫而死去,呈现出一种怪异的思想——害怕却高兴——她称之为“奇迹”,这使得娜拉真正成为了一个虔诚的浪漫主义爱情观主义者。可现实并没有想象般美好,海尔茂发现娜拉为其而假冒签名之后,大发雷霆,对娜拉恶言相向,这完全打破了娜拉内心美好的幻想,使得娜拉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及自己所拥有的爱情,她自己可以为之去死牺牲生命,而对方却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而责怪、诅咒她。这一切完全把娜拉灵魂的精神支柱摧毁了,她不再相信奇迹,即使后来危机解除,娜拉也不再渴望回到从前的生活,她得到了自我的觉醒,也是以娜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爱情观的失败。如果说娜拉的“奇迹”般的幻想爱情的破灭,是因为海尔茂的太过自我、狭隘心胸,那浪漫主义爱情观便是资本主义的社会观念的排挤消失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所有感情、精神都加以物化,使得黑格尔所描绘的浪漫主义爱情观念的死亡。这不仅仅是娜拉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情感精神的败局,当一个以物质为中心的社会的产生,便是人类的一大可悲——情感缺失、人际关系趋于冷漠使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第三方面是一个较为隐含的层面,便是性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剧本中出现了阮克医生,他每天都要来到这个家庭,似乎海尔茂与娜拉都离不开他一般,但是剧本中并没有交代阮克医生为何可以穿梭于这个家庭间,但是显而易见的是,阮克医生对娜拉有着爱恋的情愫,并在某个时候对娜拉表达了他的爱意,可是,深爱着海尔茂的娜拉直接的拒绝了阮克。娜拉的拒绝可以理解,她有着她深爱的丈夫(至少在事件没有暴露前)、可爱的孩子们,而此时也可以引入另一个方面,那便是阮克遗传了他父亲的花柳病导致的脊髓痨即将不久于人世,荒淫过后导致的死亡,给予人们隐晦地提示:人的本能的性欲造成的压抑我们无法摆脱。阮克医生寂寞地走向了死亡坟墓,便是给人的一种无声却震撼的爆炸,晃动着这个被压抑着的世界,企图将人们惊醒,而人们似乎不能发觉,像是鲁迅先生在《呐喊》中所说的“铁屋子”一样,人们死沉死沉地睡去了,竟没有窗子可以通风可以打破,窒息即将吞没在铁屋子里睡着的人们。《玩偶之家》里表现的这种压抑感正如同在铁屋子里的人,而大部分人却难以察觉自己深陷其中,所以也不难理解它的隐秘。玩偶之家人物分析 《玩偶之家》以剧本、表演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它的影响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将它所携带的独特的思想传达给更多的人们。告知妇女她们并不是“玩偶”,而是独立自主的一个人;当社会中缺失了某种必需的精神,它以人物的对话予以投诉或痛斥。这是《玩偶之家》的独特魅力,更是对社会施的一方良方。这便是优秀作品所涵括的精神内涵,需要我们在其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浅析《玩偶之家》 亨利克·约翰·易卜,是众口皆碑的现代散文剧之父,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戏剧大师。他以社会问题剧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的人生是他的剧作的最大特点。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恰值十九世纪后半叶。在他的笔下,欧洲资产阶级的形象比在莎士比亚、莫里哀笔下显得更腐烂、更丑恶,也更令人憎恨。他的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玩偶之家》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控诉书。《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在1879年创作的戏剧,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激化,人们在金钱面前的自私自利、虚伪的丑陋面目显露无疑。为了抢夺金钱,不顾友情、亲情、爱情,在他们眼中,金钱就是一切。这些资产者的丑陋行为在海尔茂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娜拉于他来说只一件是玩具。易卜生一直认为,夫妻不仅要共同生活,更要平等相处,自由发展自我的个性,这种观念在《玩偶之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剧中,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成长不断觉醒,成为思想成熟的先进女性,认识到了自己在家庭里“玩偶”的地位,于是进行反抗,离家出走。然而本剧是带有欺骗性的,在表象的外衣下人们往往看不清人物的真实性格和真实情况,直到最后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玩偶之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娜拉和海尔茂是一对夫妻。一次海尔茂病危,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名借得了一笔款项,海尔茂转危为安。几年后,海尔茂升任银行经理,并准备裁退一个职员,没想到这个职员却正好是娜拉从前的借款人。职员以当年伪造签名的事来要挟娜拉,将此事写成信寄给海尔茂。海尔茂看到信后,恼羞成怒,痛斥娜拉让他面临身败名裂的险境。这时,职员却因遇到旧情人而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将借据退还给了海尔茂。正当海尔茂庆幸事情已经过去的时候,娜拉却因看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离家出走。 看完整个剧本,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海尔茂全心的爱着这位妻子。8年来,都像孩子一样的宠爱她。其中很多的对白,显示了一种大男子主义情结。或许像中国古代一样,封建制度造就了男尊女卑的地位,但是一个男性,能够如宠爱一个孩子般的宠爱自己的妻子是很不容易的。再者就是名誉的问题,一个男人把名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海尔茂说:“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这多少与中国或日本的传统有些相似,我想这并不能归责于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吧。娜拉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只是用孩子般的心态与海尔茂相处,而海尔茂也乐意充当父亲的角色,替她安排一切。而故事的结局是娜拉指责海尔茂从未与她进行一场认真的交谈,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一个心态不成熟的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局,作者也并没有交待她的结局。用出走来对抗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的无情,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剧本的林丹太太似乎是唯一能看清现实的人,她一在的劝娜拉告诉海尔茂事情的真相,她利用尼尔·柯洛克斯泰来满足自己空虚的意愿,她们作为悲剧生活下的牺牲品,都是为名利所累。林丹太太利用她的爱情去挽救娜拉的名誉,而在最重要的关头,她却突然醒悟,真正的夫妻应该是没有所谓的秘密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内心的东西,即使是夫妻,有些东西毕竟还是自己去消化。毕竟每一段婚姻都不是没有瑕疵的,或者我猜想,果尼尔·柯洛克斯泰把信拿走了,娜拉夫妇之间还藏着这个秘密,她们也许能像以前那样快乐的生活,继续欢乐的歌唱。那娜拉也不会觉醒,而继续做他的泥娃娃。当然,这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揭露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律的无情。娜拉一直在指责法律的无情,而就算在中国社会,一个儒家思想统治了几千年的中国,法律一样是冷酷无情的。或许我们会探讨到底娜拉伪造签字应不应该,当然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她当然是错了,而她的 错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她的悲剧在于她那懦弱的性格,在经济上失去了独立性,她必须依赖于他的丈夫,同时来自丈夫的呵护,也让她一直处于远离社会的边缘。 玩偶之家,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女主人公娜拉也如一个玩偶一般,婚前受着父亲的掌控,婚后又受控于她的丈夫海尔茂。《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不幸的,但同时她又是幸运的。说她不幸是因为她生活在这样的木偶人生中却不自觉,甚至还觉得幸福;觉醒对于她来说反倒不是什么坏事,难道不是吗?然而,她又是那么的幸运,可以正视自己的人生,逃脱出虚无的假象,重新选择生命的旅程,重新定义自我。堕落还是离开? 在我看来,娜拉的出走(转变)来的有些突兀,仿佛一个沉睡了千年的人,突然惊醒一样。而娜拉只是有些孩子气的宣布出走,并且不再相信奇迹。她并未明白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作为一位母亲,她放弃了对家庭的责任,或许我们可以说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让娜拉在得知丈夫的真面目时,毅然作出的无可奈何的决定。鲁迅先生说,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在我看来,鲁迅得出这句话,似乎有些过于否定女性。娜拉离开之后,或许她也可以成为像林丹太太一样的职业女性,一样努力地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呢? 娜拉的出走,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她的这一行动又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阶级、社会、环境的局限,易卜生不可能为妇女的彻底解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娜拉虽然离开了海尔茂的“玩偶之家”,却逃脱不出那个制造“玩偶之家”的、不自由的、黑暗的社会。但易卜生在展现生活和揭示人物命运的过程中,能够以发自内心的力量,把他所思索的人生问题深深地打入观众或读者的心里,让人们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义,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 《玩偶之家》里的表象以及表象后的真实,让我们明白,无论是阅读一篇作品,观看一部剧作,还是了解人和事,都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爱情、婚姻的世界里更应当用心去感受,不能被甜言蜜语所蒙蔽,要真正的了解对方的为人,感受对方的真爱。但是如果在爱情、婚姻里你已经失去了自由,请你果断的离开,因为爱情需要平等需要尊重。 作者简介:《玩偶之家》赏析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生于挪威希恩,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是欧洲知识界取得现代突破的中心人物。他的剧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仍在世界各地继续上演。据说,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在世界上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 易卜生共出版过26部戏剧和一部诗集,其作品常被划分为四个部分: 民族浪漫历史剧 其中包括从《凯蒂琳》(1850年)到《觊觎王位的人》(1863年)等剧作 思想剧 《爱情喜剧》(1877年)、《布朗德》(1866年)、《培尔?金特》(1867)和《皇帝与加利利人》(1873年) 当代现实剧(又称四大社会问题剧) 《社会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敌》(1873年)心理与象征剧 《野鸭》(1884年)、《罗斯莫庄》(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达?高布乐》(1890年)、《建筑师》(1892年)、《小艾友夫》(1894年)、《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1896)和《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玩偶之家人物分析 摘要: 《玩偶之家》,作于1879年,《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也是与妇女问题密切相关的一部杰作。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全剧通过写女主人娜拉和男主人海尔茂由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转变为关系破裂的陌路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转变为破裂的家庭,通过娜拉从是丈夫和父亲的玩偶转变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男女不平等、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现实,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 内容: 娜拉和海尔茂8年的“恩爱”生活在一纸票据面前竟然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这不由令人想起一位作家的慨叹:你怎么夸张,夸张不过生活,你怎么想像,想像不过现实!复杂的生活矛盾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一切却在情节的发展中让读者看了个明白。剧情被巧妙安排在圣诞节前后3 天之内,突出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与家庭悲剧之间的对比。作者以柯洛克斯泰被海尔茂辞退,利用借据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一事为主线,引出了多种矛盾的错展开;娜拉也在这短短3日内,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在痛苦中自我觉醒,取得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由作家使用的“回溯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娜拉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如她自己所说,是父亲的“泥娃娃女儿”,是丈夫的“泥娃娃老婆”。但她热爱生活,热爱家人,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已。 海尔茂是一个自私和虚伪的资产者形象,在外人眼中,他无疑是一个“正人君子”“模范丈夫”;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的展开,他的面具被层层剥离,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在社会上他是一个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宗教的维护者,他的生活目的就是追求金钱和地位,他不得爱,亦不知被爱,妻子只是他的一件私有财产。听听他所说的话吧:他将娜拉倾吐的痛苦心声斥为“花言巧语”、“装腔作势”;将她的牺牲评价为“把我一生幸福全都葬送了”“前途也让你断送了”;称爱他的妻子为“伪君子”、“犯罪的人”;当风平浪静后,他第一个反应即为“我没事了”;尔后“安慰”妻子说“你的事都由我做主,都由我指点”,“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当娜拉作出离开“玩偶之家”的抉择,他竟说出“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的话,并为自己作出辩护“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 可以说,正是这些像刀子般的话使娜拉快速成长起来,激发了她在叛逆性。她控诉“我不了解你”,“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现在我不爱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新的娜拉站了起来。娜拉在“麻烦”解决掉之后毅然决定出走,给人们的警示和启发更为深远,这种结局的安排突出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创作背景: 《玩偶之家》的背后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故事。易卜生也曾说过:“我所创作的一切,即使不是我亲自体验的,也是与我经历过的一切极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作为《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她又是怎样产生在易卜生的笔下呢?原来,这个故事的发生与易卜生的朋友有关,他的朋友叫芳拉·基勒。芳拉·基勒是一个乖巧、一切听从丈夫分配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也非常爱她。他们的婚姻初期是美满幸福的。但是好景不长,一场灾难降临在他们身上。她的丈夫基勒得了严重的肺结核。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芳拉从幸福的天堂掉入了黑暗的地狱中,她陷入了深深的心理挣扎、折磨中。就在她惆怅万千的时候,她决定为了丈夫冒一次险。她找最好的医生给丈夫医治,然后瞒着丈夫向放债人借了一大笔钱,而且这一大笔钱是靠伪造父亲的签字才可以借来的。在芳拉的细心照料下,基勒的病情基本稳定。后来,基勒知道芳拉是靠伪造父亲的签字借债给他治病,大动肝火,不但不感谢芳拉辛辛苦苦为他劳碌奔波,借债把他的病治好,还谴责芳拉的所作所为毁掉 了他的名誉和升迁,毁了他的前途。芳拉虽然尽了做妻子的责任,为丈夫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甚至做了违法的事。但是,她的真情付出并不能得到丈夫的认同,她得到的却是丈夫赤裸裸的谩骂和欺辱。她受不了丈夫的无情的对待,因打击过大而发疯了。基勒也就和她离了婚。就这样,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就这样散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就这样分开了。芳拉曲折、悲惨经历让易卜生感慨万千、掩卷沉思。于是,易卜生就根据芳拉这个原型,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批判了黑暗、不平等的资产阶级社会,用自己犀利的笔尖刻画和塑造了娜拉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主旨: 对压抑人的社会的全面揭露。《玩偶之家》全面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丑陋和虚伪,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压抑、不自由和不平等。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等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了一大批人,娜拉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娜拉虽然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她并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而是被父亲和丈夫当作一个玩偶。娜拉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受尽了压迫和折磨,最后她忍受不了,冲出黑暗的牢笼去寻求独立、平等和自由。 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揭露。《玩偶之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婚姻关系的不平等,控诉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男权中心、男人主义,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私、虚伪和不公平。资产阶级社会这个貌似平等、自由的社会,其实是一个男权中心的社会,妇女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最能凸显资产阶级的自私与虚伪表现的在海尔茂对待娜拉的态度前后不同:处在危机中就指责娜拉;平安后就假仁假义说要保护娜拉。娜拉连申辩的机会也没有,甚至还被辱骂。娜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已被扼杀了。娜拉的悲惨遭遇映射着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社会,妇女在家庭中永远被人当作一个玩偶,没有任何自由和人格尊严。 对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的讨论。妇女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解放宣言,是向男权社会发出的一枚重型炮弹”,提出了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并与社会大众一起来讨论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在《玩偶之家》中,娜拉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是丈夫的心肝宝贝。但是在最后,娜拉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原来是那么的卑微。她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伪君子、大男人主义者。娜拉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个普通妇女形象,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她的悲惨遭遇,引起了读者和社会大众的深切同情。一直以来,娜拉的丈夫和父亲只是把她当作一个玩偶,从来没有把她当作一个真正的女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妇女。她在丈夫的心中只是叫化子。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被人当作玩偶的生活,决定与丈夫决裂,结束他们的夫妻关系。最后,她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离开“玩偶之家”。从此,她走入了社会,开始 独立生活,要到社会中去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她正确。一个软弱的娜拉转变为一个坚强的娜拉,一个愿意被丈夫当作玩偶的娜拉转变为一个追求自立的娜拉。娜拉开始觉醒了,她准备向不平等的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准备冲破阴暗的牢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对现实的影响: 《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解放宣言。《玩偶之家》揭露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和家庭等方面的假象,揭露了妇女在幸福美满的家庭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不仅捍卫妇女的人格尊严和权益,而且还呼唤社会大众尤其是妇女一起来讨论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在这部宣言书、控诉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只是一个玩偶,没有任何地位。她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虚伪、丑恶的嘴脸,而且也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不平等。觉醒的娜拉要争取做一个独立、平等、自由的人,这种思想支持她勇往直前、奋战到底。她终于和海尔茂断绝关系,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出走的娜拉终于摆脱了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解放。不仅仅是娜拉得到了解放,全世界的妇女都以娜拉为榜样,学习她的英勇反抗精神,学习她的大胆尝试——走出“玩偶之家”,走出阴暗的牢笼,向社会进军,向真理靠近。总的来说,《玩偶之家》对现代妇女的解放影响很大,是现代妇女解放的起跑线。 美句 1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 2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 3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4人的灵魂表现在他的事业上。 5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6在高空中建造的楼阁决不会有坚实。 7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地只靠自己站着的人。 8在自由社会里,报纸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9真理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才是社会的支柱。 10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 11最孤独的人是最强大的人。 12婚姻是人生的一大考验。 13仰赖借贷与债务过活的家庭生活,毫无自由或美言。 14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15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16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17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12级语教2班王豪学号120201204 《玩偶之家》赏析 摘要《玩偶之家》,作于1879年,19世纪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著名社会剧。《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也是与妇女问题密切相关的一部杰作。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全剧通过写女主人娜拉和男主人海尔茂由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转变为关系破裂的陌路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转变为破裂的家庭,通过娜拉从是丈夫和父亲的玩偶转变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男女不平等、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现实,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 关键词男权社会妇女解放人格尊严和权益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有关妇女问题的杰作,也是代表了他最高思想和艺术成就的作品。易卜生通过娜拉觉醒、出走的故事,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宗教、道德、爱情、婚姻等的虚伪和不合理,提出了妇女从男人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问题。剧作揭露了资产阶级婚姻的虚伪性,肯定了娜拉的出走,具有进步的社会意义。剧本主题突出、人物鲜明、结构严密、情节集中,矛盾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有条不紊。作者把剧情安排在圣诞节前后三天之内,借以突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和家庭悲剧之间的对比;以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因被海尔茂辞退,便利用借据来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为主线,引出人物之间各种矛盾的交错展开,让女主人公在短短三天中,经历了一场激烈而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最后完成自我觉醒,从而取得了极为强烈的戏剧效果。 创作背景: 《玩偶之家》的背后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故事。易卜生也曾说过:“我所创作的一切,即使不是我亲自体验的,也是与我经历过的一切极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作为《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她又是怎样产生在易卜生的笔下呢?原来,这个故事的发生与易卜生的朋友有关,他的朋友叫芳拉·基勒。芳拉·基勒是一个乖巧、一切听从丈夫分配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也非常爱她。他们的婚姻初期是美满幸福的。但是好景不长,一场灾难降临在他们身上。她的丈夫基勒得了严重的肺结核。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芳拉从幸福的天堂掉入了黑暗的地狱中,她陷入了深深的心理挣扎、折磨中。就在她惆怅万千的时候,她决定为了丈夫冒一次险。她找最好的医生给丈夫医治,然后瞒着丈夫向放债人借了一大笔钱,而且这一大笔钱是靠伪造父亲的签字才可以借来的。在芳拉的细心照料下,基勒的病情基本稳定。后来,基勒知道芳拉是靠伪造父亲的签字借债给他治病,大动肝火,不但不感谢芳拉辛辛苦苦为他劳碌奔波,借债把他的病治好,还谴责芳拉的所作所为毁掉了他的名誉和升迁,毁了他的前途。芳拉虽然尽了做妻子的责任,为丈夫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甚至做了违法的事。但是,她的真情付出并不能得到丈夫的认同,她得到的却是丈夫赤裸裸的谩骂和欺辱。她受不了丈夫的无情的对待,因打击过大而发疯了。基勒也就和她离了婚。就这样,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就这样散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就这样分开了。芳拉曲折、悲惨经历让易卜生感慨万千、掩卷沉思。于是,易卜生就根据芳拉这个原型,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批判了黑暗、不平等的资产阶级社会,用自己犀利的笔尖刻画和塑造了娜拉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主旨: 对压抑人的社会的全面揭露。《玩偶之家》全面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丑陋和虚伪,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压抑、不自由和不平等。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等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了一大批人,娜拉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娜拉虽然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她并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而是被父亲和丈夫当作一个玩偶。娜拉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受尽了压迫和折磨,最后她忍受不了,冲出黑暗的牢笼去寻求独立、平等和自由。 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揭露。《玩偶之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婚姻关系的不平等,控诉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男权中心、男人主义,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私、虚伪和不公平。资产阶级社会这个貌似平等、自由的社会,其实是一个男权中心的社会,妇女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最能凸显资产阶级的自私与虚伪表现的在海尔茂对待娜拉的态度前后不同:处在危机中就指责娜拉;平安后就假仁假义说要保护娜拉。娜拉连申辩的机会也没有,甚至还被辱骂。娜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已被扼杀了。娜拉的悲惨遭遇映射着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社会,妇女在家庭中永远被人当作一个玩偶,没有任何自由和人格尊严。 对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的讨论。妇女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解放宣言,是向男权社会发出的一枚重型炮弹”,提出了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并与社会大众一起来讨论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在《玩偶之家》中,娜拉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是丈夫的心肝宝贝。但是在最后,娜拉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原来是那么的卑微。她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伪君子、大男人主义者。娜拉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个普通妇女形象,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她的悲惨遭遇,引起了读者和社会大众的深切同情。一直以来,娜拉的丈夫和父亲只是把她当作一个玩偶,从来没有把她当作一个真正的女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妇女。她在丈夫的心中只是叫化子。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被人当作玩偶的生活,决定与丈夫决裂,结束他们的夫妻关系。最后,她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离开“玩偶之家”。从此,她走入了社会,开始独立生活,要到社会中去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她正确。一个软弱的娜拉转变为一个坚强的娜拉,一个愿意被丈夫当作玩偶的娜拉转变为一个追求自立的娜拉。娜拉开始觉醒了,她准备向不平等的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准备冲破阴暗的牢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对现实的影响: 《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解放宣言。《玩偶之家》揭露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和家庭等方面的假象,揭露了妇女在幸福美满的家庭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不仅捍卫妇女的人格尊严和权益,而且还呼唤社会大众尤其是妇女一起来讨论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在这部宣言书、控诉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只是一个玩偶,没有任何地位。她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虚伪、丑恶的嘴脸,而且也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不平等。觉醒的娜拉要争取做一个独立、平等、自由的人,这种思想支持她勇往直前、奋战到底。她终于和海尔茂断绝关系,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出走的娜拉终于摆脱了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解放。不仅仅是娜拉得到了解放,全世界的妇女都以娜拉为榜样,学习她的英勇反抗精神,学习她的大胆尝试——走出“玩偶之家”,走出阴暗的牢笼,向社会进军,向真理靠近。总的来说,《玩偶之家》对现代妇女的解放影响很大,是现代妇女解放的起跑线。 参考文献《玩偶之家》——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