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描写人物的作文>写人上课不专心在开小差的作文

写人上课不专心在开小差的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怎样避免上课开小差?》

怎样避免上课开小差?

快乐学习师张同鉴时间:2014-12-30

开小差原指军人私自脱离部队,这里指的是人常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人开小差时,做事不专心,心里想着与所做的事无关的东西。

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开小差呢?相当一部分是那些脑子灵活、思维敏捷的人。年纪大的人,工作认真专一,一般不开小差,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老年人受思维活跃程度所限,也几乎不存在开小差的能力了。我们周围也会有个别人上课认真专心,可成绩就是上不去,这种人也是因为脑子迟钝,才不开小差。这部分同学成绩也能上去,他们必须比平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啊。

从条件上讲,开小差并不一定是坏事,很可能是你脑子灵活、思维敏捷的缘故。因此,不要因为开小差而过分责备自己,相反却可暗暗庆幸自己的天赋和实力。

话说回来,你脑子再灵活,思维再敏捷,如果你学习时一直开小差,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怎样避免上课时间开小差呢?最基本的做法是:

(1)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弄清楚哪些地方是听课的重点,目标明确,带着问题听课。

(2)做好笔记,如果有的东西没弄懂,又没时间思考的话,可在笔记上打个记号,留待课外时间解决,便于继续听课、做笔记,上课写笔记有利于注意力集中。

(3)积极思考,用恰当的表情把你的领会情况示意出来,老师可能因为你肯定的表情不再重复,因为你皱起的眉头而作细致的分析。有机会时就积极发表你的见解或提出你的问题。这种学习者主动的上课方式,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不容易走神。

除此而外,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及平稳的情绪,都是你集中精力学习的必要条件。

以上,是避免上课时间开小差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使你具备了这些条件,上课时仍可能走神,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任何学习者身上都有发生过。

课上,偶尔的走神是正常的。已经走神了,也可以把心再请到课上。以下几个方法经一些同学试验效果不错,大家不妨一试。

(1)把暂存中需要巩固或思考的页面打开放在面前。有些成绩较好的同学长时间听到老师讲已经牢固掌握的东西,常会因课对自己没有益处而走神。有打开的暂存,这时候就可以把心收回到学习上来。

(2)事先和同桌达成协议,相互提醒。

(3)把开小差的内容移到课外思考。比如,数学课上有了某个作文题的精妙构思;语文课上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英语课上大脑中突然有了和朋友消除误会的有效的沟通方式。继续思考这些课外问题,显然影响听课,停止这个思维,又担心失去这个宝贵的思想。此时可在纸上写下表示开小差那件事线索的几个字,凭此线索下课可继续想那件事,这样你可放心上课了。

如果实在没有止住开小差的行为,导致听课任务没有完成,要在课后立即快速补上,以保证没有欠账,不影响下一节听课。

这里的第一点的好处大的很。有一个叫陈文的同学,进入高三时成绩属于中等偏上,由于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思想包袱过重,上课时大脑中经常出现一些杂乱无章的思维。到高三下学期中途,成绩已经下滑到班级的后十几名。笔者在辅导陈文同学的时候,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请她当天停止所有的学习活动,要求她上课不听,作业不做。专门预习明天老师的讲课内容,而且预习时只要求完成学习流程中的初级程序,即把不会的东西做暂存。明天上课专门听做过暂存的内容。由于缩小了注意的范围,她把这事还真做的很好。一周后第二次辅导时,她非常兴奋又略有无奈地说:“我现在上课的内容全听懂了,就是还有一半以上的课上时间浪费了,好可惜!”第二次辅导中我给出的建议是,在保证深化预习的前提下,扩大学习范围,多做暂存,如果出现老师讲的是你预习时就确定是掌握牢固的东西,这时候就可以消化你的暂存。陈文同学,没有做第三次辅导,高考成绩为班级第三,被天津民航学院录取,实现了她飞上蓝天的梦想。

有的人可能认为,课内做课外事不好。其实,老师讲的如果不是学生需要的,学有余力的脑子就自然会想别的东西,因为青年人的大脑是很难挂空挡的。尤其去开没有益处的小差,到不如做些有用的事。把注意力从一个学习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学习对象上,比从杂乱的闲思上转移到学习上来要容易得多。经过训练,基础较好的有预习习惯的同学在听课期间,其注意力在老师和暂存两者之间来回切换是可以做到的。辅导中发现,凡是做到的同学,其成绩无一例外都有惊人的进步。

不过,这种方法只适宜基础较好、预习到位且能顺利实现注意转移的少数同学使用,不是多数同学能做到的,有的同学预习的工夫不够,拼命听课都完不成任务,还敢谈什么上课时做第二件事?

学习可以如此简单(学习流程理念简介)

快乐学习师张同鉴时间:2014-12-30学习流程的理念及运作模式是一个创新,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

学习流程的理念遵从人的认知规律,尊重人的情感,优化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学习流程的研究,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哲学的高度概括出了存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的共性,以统筹学为手段,对各个学科、不同学习者自身和外部的学习条件以及多种学习方法进行了科学的程序化的统筹安排,简化了学习过程,降低了学习难度。

学习流程的设计,应用了现代流程学理念,把学习这个浩瀚而繁杂的工程,分为四个基本的程序,而且通过学习流程图以巧妙、简洁的方式描绘了寻疑、暂存、解疑和巩固四个程序的运作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学习流程的导向作用,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无序问题,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瞬时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即使是学习上困难重重、一筹莫展的同学,进入学习流程后,学习过程也会立即变得有头有序,顺利达成各种学习目标。

学习流程的实践表明,学习流程的操作简便易行、快乐高效,深受学生的喜爱,所有的同学对学习流程都是相见恨晚。由于降低了学习难度,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体会成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接纳学习流程的同学都能按学习流程图的导向,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用学习流程,学习行为都是可控和有效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幅度一般在2—5倍之间。书中提到的程文、陆红、周小丽等同学,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幅度都在7倍以上,这些事例也是常有的。即使这样,他们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最科学的,若能更科学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流程,其学习效率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进入学习流程,一至两个月就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实验中发现,在不同的班级中,只让成绩在40-50名之间的少数学生使用学习流程,他们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进入班级的前几名。

学习流程的使用保证了学习者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和科学的方式获得知识,保证了学习者学习时精力输出的流畅,使学习真正成为快乐的源头。

问题是学习流程的核心

所谓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者对待问题的态度。

什么是学习?有多种多样的表述。目前在国内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中被普遍接受、流传最广的学习定义是: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这是包括人和动物在内的广义的学习定义。

对中学生来说,一些关于学习的定义,不仅难以理解,更难有对学习者学习方面直接的指导作用。

中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获得一定范围的知识和技能。

关于内容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国早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宋代学者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学贵有疑。”明朝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古代学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学习理念受到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致认可。很明显,学习不但是从疑问开始,而且疑问与学习者的进步也密切相关。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告诉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学习是什么,怎么做。

经过对中外学者关于学习的定义的研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笔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这种表述容易理解,也容易操作。稍做分析,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学习既然是得疑、解疑的过程,很自然,得到疑问的本身就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解决问题只是学习过程的另一部分。由于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继承前人的文化知识,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在他人脑中都有现成的答案,因此,解决问题有时仅需一问,从这一角度看,得疑是完成了学习过程的一大半。

能不能正确理解疑与学的关系对一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少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内心就不能守住宁静,学习活动就会中断。本来害怕问题出现的同学,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人上课不专心在开小差的作文}.{写人上课不专心在开小差的作文}.

的过程”的思想之后,不仅消失了害怕问题的心理,反过来是希望问题的出现,甚至会问题越多,兴趣越浓,精神越兴奋、越专注。这是因为他们懂得了遇到问题本身就说明学习有了效果,遇到问题越多,进步的机会就越大的道理。正如明人陈献章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很明显,把学习比做登山,那问题就是登山的阶梯,沿阶梯拾级而上可达顶峰。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就学业。

一般同学的学习习惯是遇到一个问题,就盯住一个问题,这在精力充沛的理想状态下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在精力不太充沛、思维不太活跃的情况下也这样,就显得不合理了。寻疑和解疑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过程,而自行解决问题与寻找问题相比,往往需要更多的条件和精力,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须将寻疑和解疑这两个学习过程分开进行。在体力不佳、精力不充沛、思维不活跃及情绪差的时候宜寻找问题,积累问题,留待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去处理。这样安排,就能做到量力而行,使凡是学习的时候皆有效果。

关于把学习中寻疑和解疑这两个过程分开操作的观点,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是十分的赞同,然而事实不断说明,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推敲,现在发现这一观点算不上什么新的发明,应该是学生学习中平常而自然的学习手段。

比如一个采药的人,他在一个冬天里的每一天都做着在一个河堤上采药的工作。一般情况下,他是遇上一个挖出一个,但是如果有一天他的手受伤了,不能挖了,他的工作是不是停止了呢?不是,他会很自然地去寻找药材,然后在有药材的地方做一个记号,等到手康复的时候再去做挖的工作。找和挖是一件事的两个过程,合和分都很自然,在手受伤的时候,也没有降低劳动的效率。把采药的经验借鉴到学习上来,学习过程合和分不就自然而平常了吗?

仿照采药人保护伤手的做法,学习人在大脑受伤或在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发现问题,记下即可,而且可以做到心安理得,理所当然,使学习得以继续,这也是鲁迅的读书方法之一──跳读法。当然,摆脱问题仅是学习的一种手段,绝非目的,学习的最终目标当然是要把问题解决。

那么如何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呢?

首先,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最好还是自己解决,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思考、查资料,大多数问题还是能够得到答案的。知难而上是困难的,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知识理解深透,记忆牢固,这种补偿远远超过你当初努力时付出的代价。

其次,对经过反复思考仍未能解决的问题,可按寻疑、解疑分开的思想把问题记录下来,留待以后再思考或请教别人,切不可就此罢休。

清代学者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好问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同学有了问题之后,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好问,主要原因怕丢面子,怕人家笑话,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子入太庙每事问”是讲孔子到太庙去,见到许多不懂的东西,就不停地向守庙人求教。人们并不因为孔子“每事问”而看不起他,而是把“每事问”当作孔子的一种美德加以颂扬。

有人说:“好问的人,只做了5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这是事实。只要想取得广博的知识,就一定要敢问,不耻下问,持之以恒地问。

再次,问了,懂了,学习过程还不能到此结束,必须对问过的问题和答案再进行分析,看有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没有达到牢固掌握的程度。对没有达到牢固掌握程度的,还需再去理解、巩固;对巩固不到位的,必须做好记录,切不可漏掉一个问题,漏掉一个掌握不牢固的知识,就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总之,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学习流程的核心也当然是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与问题打交道的过程。要想把学习搞好,就要按学习流程的要求,在问题上下工夫,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人性化地使用大脑让学习者的学习始终在务实、高效和快乐的轨道上运行。

所谓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者对待问题的态度。

过度思考有许多害处

尽管中国的高考制度常常被很多人抨击,但它仍然是我国现行的度下的能够甄别学生等级的最好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公平公正的规则。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抛开学习成绩谈优秀都是空想;对所有学习方法,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妄谈。

我们中小学生学习的性质是继承性学习,许多老师常常把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挂在嘴边,这样做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前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老师就是一个二传手,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前人创造的知识。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他们没有创造和发明的任务。

与之对应,我们的中考和高考也不是做科学研究的和发明创造的,而是检查学生对前人所发现创造的知识比较系统地继承,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中考、高考试卷主要知识点覆盖了主干课程的70%以上的所学内容。这就注定试卷不会太难,而是要求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熟练理解和快速答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把高考试卷难度系数规定在0.55-0.60,20%左右题目难度系数定在0.7-0.8(为提高试卷的区分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你所学的知识点,快速答题。

很多时候,快速答题与认真思考是一对矛盾。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在强调要学生认真思考,而没有区别思考所在的实际场合,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成绩在88%分数以下的学生群体对某些题目过度思考,浪费了精力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却得不到应有分数提高。

学习流程反对堂堂清和日日清,目的就是让学生像毛主席说的,“打不赢就走”不要恋战。对通过一些思考,找不到方法的题目,千万不要长时间连续思考。

害处之一,在平时作业中长时间思考,就养成了拖拉犹豫习惯,这在考试中也会体现出来,导致有些会做的题目没有时间解答了,丢分很可惜。

害处之二,平时写作业经常为一个题目长时间思考,心里总想着必须马上做出来,往往又做不出来,学习者就会由失败感,由着急变成焦虑,最终丧失对学习的信心。

考试中对某些题目纠缠,把自己的考试心态纠结了,做不到答题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的效果。

害处之三,在平时的作业中长时间思考,很多同学就会拖延作业的时间,有的初三生高三生作业甚至到晚上12点后才能完成,这是极不正常的。精力浪费了,还达不到提高成绩的效果,很悲剧。

害处之四,一般来说,需要长时间思考的题目。可能是你这个时候的精力、情绪或思维不适合解决问题;也可能是你缺少解决这个类型问题的知识或能力,你根本就不存在解决问题的可能。这个时候坚持思考,学习就没有效率。

害处之五,过度思考的题目,往往是做不出来,或做的速度比人家慢很多。这样,你就会平添许多挫折感,让你的自信不断下降。

学习流程的做法就非常的聪明,要求你在不能得到成品的时候,迅速得到半成品,然后在三天之内使之变成成品。对于需要长时间思考的问题,交给老师和同学这个无所不能的团队去解决。你只要负责消化、吸收就可以了。

避免了过度思考,我们就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过度思考,在他人帮助下弄懂,在消化吸收,这叫后悟。独立思考,获得答案叫先悟。学习必须是先悟和后悟结合。特别是后进的学生,没有后悟,就不可能有后来居上的结果。

有些老师一直强调,现在的学生思考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确实有这样的现象,而且比较普遍,作业多的时候,抄。听老师讲课,老师说什么就接收什么,不思考为什么。这个肯定是不对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学习认真的学生有思考过度的问题,一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许多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只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可以把本来需要用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的暑假作业做完,这里面就避免了许多过度的思考。

谈谈“暂存定律”

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张同鉴老师发现了一个存在于社会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暂存定律。一切生命和所有的高效工作中都存在着暂存,这个规律叫暂存定律。

动物的肠胃是暂存;乞丐的口袋是暂存;钓鱼的篓子是暂存;电脑的文件夹、内存、U盘、硬盘都是暂存;港口的仓储是暂存;全国人大、政协会议里的提案组是暂存。

肠胃接收人吃进的全部食物,并且消化吸收;乞丐口袋的作用是吃不了兜着走,不让一粒粮食丢掉;钓鱼的篓子盛放钓到的鱼,不让一个鱼儿游走;电脑的文件多,我们选择不同位置暂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找着;大港口有停船的地方,有放货的仓储,这些暂存可以增加港口的吞吐量;全国人大、政协会议里的提案组收集委员的所有提案,再递交给可以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相关机构,保证各位委员的提案,100%有结果。

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所有知识都由问题变化而来。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学生如果获得问题多,解决问题多,他获得的知识就多。在学习流程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战无不胜、无所不能的。因此,学习收获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生发现问题的多少,当然也必须有方法留住这些问题。留住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暂存,暂存可以帮助学生把问题一个不差的留住。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没有暂存的,常常把辛辛苦苦发现的问题丢掉,这与没有口袋的乞丐、没有篓子的去钓鱼、没有内存和硬盘的电脑是一样的。这样的学习,常常把能够变成知识的唯一原料——问题丢掉,与猴子摘桃子是何其的相似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暂存的学习,其学习的技术含量,远远不如一般的乞丐!

猴子变成人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去掉我们学习中猴性?我们有什么理由再犯乞丐都不如的错误?

希望所有学习者,能够像乞丐和钓鱼人一样去尊重规律,使用暂存。不仅勇于发现问题,还要老实的暂存问题,让全部的问题都变成知识。

《学习流程》不仅揭示暂存定律。还在如何使用这个规律方面做出许多的研究,形成了可以让学习者高效快乐学习的学习流程。许多学生读了《学习流程》或者接受了学习流程的培训,成绩提高显著。“张同鉴学习流程博客”里有好多案例,不少都是原来在班级40以后的学生,一年之内变成班级第一的,这个很能说明问题。

使用学习流程成功案例

丁聿久,男,江苏灌云实验中学,初一(16)班学生,线外录取,原来成绩在60名以外,2008年3月开始用学习流程,3个月后,期末考试上升到班27名。

赵二磊。男,连云港市伊山二中,初三(10)班学生,用学习流程4个月,由年级108名,上升到年级28名。厉红光,女,江苏杨集高级中学高一(4)班学生,2007年入学成绩班排名52,用了学习流程6个月后,班排名为班级第二。

杨维雅,女,江苏灌云高级中学高一(3)班学生,2006年4月开始使用学习流程,一年后成绩排名由原来的班级46跃为班级第一。

刘柳,男,江苏新海高级中学高三(8)班学生,2006年3月开始使用学习流程,当时,班排名为第八,年级排名120,用学习流程一个月后,成绩升为班级第一,年级60名,两个月后排名为年级第四。

学习流程群里用流程的同学进步一样是很大:比如广州市第一高级中学的“缺翅膀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