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前为什么泪如雨下
详细内容
篇一:《理解性默写》
人四、《短歌行》(必修二)
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
“,。,。”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几句写诗
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短歌行》中“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
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
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5、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
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6、曹操在《短歌行》中“”
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7、曹操在《短歌行》中“”
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
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
强烈愿望。
8、曹操在《短歌行》中“几句写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
它们栖身之所?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
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9、曹操在《短歌行》中“”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
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
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7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9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五、《归园田居》(必修二)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
空闲时间。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
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
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9.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
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相应的诗句是:
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8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9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
巷中,鸡鸣桑树颠。
《氓》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2.在诗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
之时的句子是:,。
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
是:,;,。
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5.本诗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
是:,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
的婚姻生活。
6《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
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
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8.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她
仍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勤劳的女人公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敬佩在诗中能够体现这一
点的语句是:
9.《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
婚后形成对比。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也体现了她纯真、
热情的一面,在文中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
10.婚后,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再也不是那个憨厚的小伙,终于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
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不仅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在诗中直接
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
是:,。
11.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
子是:
1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
是:
13.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
14.《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答案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曹操临死前为什么泪如雨下}.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曹操临死前为什么泪如雨下}.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6.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9.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0.“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运用了借代手法描写女主人公登高远望“氓”的情景,表现了对“氓”的一
片痴情。“__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女主人公青春美丽。“_____
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女主人公年长色衰。“______,______”
描写了女主人公婚后的辛劳。
2《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
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3《迢迢牵牛星》: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
4织女手弄机梭,却织不出布莱,而且哭得泪如雨下,其原因
是:,。
5写织女牛郎虽只有一条清浅的银河之隔,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相视不能相语的句
子:,?,。
篇二:《曹操死后的埋葬之谜》曹操高陵:奸雄曹操一生中的最后心机(图)(2009-08-1322:05:16)
标签:绝版宝藏绝版古国绝版王陵绝版文
明文裁缝文化分类:绝版王陵
节选自《绝版王陵:探秘帝王的地宫》~
曹操,字孟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三国不可一世;他败走赤壁杜康解忧,含恨而逝,名留青史。无论在史学家秉笔直书的记录中,还是文学家天马行空的笔触下,曹操始终都是颇富争议的一代奸雄。人们对他生前的功过成败褒贬不一,就连对他死后魂归何处也是争议不断。一代奸雄曹操到底是深埋于西门豹祠之旁,还是长眠与漳河之底呢?七十二疑冢的秘葬传说,又是否真的是这位生性多疑的权谋家留在世间的最后心机呢?游走在历史的虚实之间,就让我们一起去探方曹操最后的归宿。
一、遗诏中的高陵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史书中记载曹操文武双全,《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三国志》更称其“才武绝人”。他一生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这位一代枭雄,一生金戈铁马,志存四方,可纵然曹操纵横风光一世,亦难逃星落殒灭之时。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奉下,于同年二月丁卯(公元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因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再也无缘一睹曹操高陵的本来面目,它已经被深藏于历史的尘埃之下,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但曹操生前位至丞相,更是雄踞一方的霸主,我们又不禁对他的陵墓浮想联翩:曹操的墓中会不会随葬了大量的奇珍异宝?他会不会犹如秦始皇一样,为自己修建了一座空间绝后的地下宫殿呢?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用实物加以佐证,但是却能从曹操的遗诏、遗令中略窥一二。
一代奸雄曹操生前欺人,死后亦欺人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两年后,曹操病逝于洛阳,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从这曹操亲笔的遗诏、遗令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他的墓葬的信息。首先,按照其中的说法,曹操死后是被埋在了西门豹祠庙的西原之上。而在晋朝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亦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可见,按照曹操的遗愿,把他安葬于“西门豹祠庙的西原之上”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其次,“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且“无藏金玉珍宝”,曹操的墓葬不止因陋就简,也未曾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所有后事都是严格遵从曹操生前遗愿来操办的,可以说与其生前尚俭作风一脉相承。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也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还曾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更是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从不轻易更新。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
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关于曹操薄葬的原因,也有其他的说法。有人说由于他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后来又干了大逆不道争权夺势的阴谋勾当,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才一再要求“薄葬”。再加上曹操生性多疑,善于权谋,就更由此衍生出了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二、传说和历史中的七十二疑冢
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民间传说最早始于宋代,据说曹操为了防止后人盗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曹操死后出殡时,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此后,人们便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世人的疑冢。{曹操临死前为什么泪如雨下}.
罗贯中更在《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就这样,传说成了“遗命”。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并将曹操陵墓的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外,位置从地下延伸至水底,点出曹操墓更有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此外,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诗集》中也提到,他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期间,曾经在讲武城外亲眼见到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且临冢感怀,即兴写了《七十二冢》诗一首:“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而后,程卓在《使金录》中也振振有辞地宣称,他在出使金国的途中,曾亲历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此后,直至元明清三代,“七十二疑冢”一说广泛流传,不断的出现在一些文人的笔记、小说之中,不胜枚举。随着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愈发的扑朔迷离了。
位于河北磁县的曹操疑冢会不会真的埋藏着曹操的遗骨
而如今,在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以西至磁县一带,的确有一座座形同山丘的土堆,而且当地民间也相传这就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遗迹。甚至有人认为这其中必有一座是曹操的坟墓。宋代的愈应符曾在《曹操疑冢》中讽刺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计到丘陇。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然而从晚清至民国,这些疑冢大多被人盗掘,从墓志看,墓主大多为北魏,北齐的王公要人。可据专家考证,这些虽然都是北魏,北齐皇族的陵寝无疑,但却与曹操的陵墓没有太多关联。更有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可见,对72疑冢悉数挖绝的方法,不是没有人试过,但始终莫得其所。
那么关于七十二疑冢的传闻是不是可靠呢?其实,就像前面提到的,无论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实证上说,都并没有证明七十二疑冢确实存在的证据。在今人看来,对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更多是时人针对于曹操生前善于权谋诡计、多疑阴险的批评。苏轼就曾评论“曹操阴贼险艰”,陆游也说“天心大讨曹”。由此看来,饱读史书的文人都如此否定曹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这种情况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道德评判左右,产生了“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也就很好理解,不足为奇了。
篇三:《三国演义-作业》《三国演义》引言(一)已完成
1毫无疑问是“说话四家”之一的是()。
A、讲史B、说经C、说铁骑儿D、小说
我的答案:A
2说话是在()时期成为了一种技艺的。
A、隋唐B、宋元C、五代十国D、两晋
我的答案:B
3下列哪个不属于“讲史”的特点?()
A、以书史文传为据B、讲前代的兴废战争之事
C、歌颂正义、鞭挞邪恶D、以传奇故事为蓝本
我的答案:D
4关于宋朝的“说话四家”,很多研究者的说法不一致。()
我的答案:√{曹操临死前为什么泪如雨下}.
5从产生来看,是先有话本后有说话的。()
我的答案:×
《三国演义》引言(二)已完成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A、施耐庵B、吴承恩C、曹雪芹D、罗贯中
我的答案:D
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属于说话中的哪种平话?()
A、说经B、小说C、讲史D、铁骑儿
我的答案:A
3之所以说历史小说久盛不衰的原因不包括()。
A、数量众多B、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C、有经典传世D、带动民族文化发展
我的答案:B
4中国古代详尽的历史典籍是促进历史小说创作的根源之一。()
我的答案:√
我的答案:×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一)已完成
1《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历史时期是()。
A、公元220年-公元280年B、公元203年-公元279年C、公元220年-公元268年D、公元184年-公元280年我的答案:D
2从史学角度讲的三国是指哪个时间段?()
A、公元110年-公元180年B、公元180年-公元240年C、公元220年-公元280年D、公元280年-公元360年我的答案:C
3《三国志》的作者是()。
A、罗贯中B、陈寿C、裴松之D、司马迁
我的答案:B
4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是()。
A、曹操B、曹植C、曹冲D、曹丕
我的答案:D
5裴松之按照陈寿的《三国志》又仿写了一部《三国志》。()
我的答案:√
6《三国演义》是从黄巾起义开始写起的。()
我的答案:√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二)已完成
1“望梅止渴”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
A、三国志B、世说新语C、三国演义D、汉书
我的答案:B
2《东坡志林》的作者是()。
A、苏洵B、苏辙C、苏轼D、苏文
我的答案:C
A、唐朝B、宋朝C、南北朝D、东晋
我的答案:A
4宋代皮影戏被禁止演绎三国故事。()
我的答案:×
5两晋以来,文人的笔记小说里就记载有三国故事。()
我的答案:√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已完成
1现存元杂剧中大概有多少种说三国故事的?()
A、二十多种B、四十多种C、六十多种D、八十多种我的答案:A
2《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与《关大王单刀赴会》中关羽的形象有什么关系?()A、完全否认B、直接选取C、略有借鉴D、无法比较我的答案:B
3元刊本的《三国志平话》是上文下图的形式。()
我的答案:×
4宋代时说话艺术中拥刘反曹的倾向就很明显了。()
我的答案:√
《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概况(一)已完成1《录鬼簿续编》没有记载的是罗贯中的()。
A、籍贯B、号C、性格D、生辰
我的答案:A
2《录鬼簿续编》中认为罗贯中是哪里人?()
A、杭州人B、太原人C、兴化人D、东元人
我的答案:B
3《七修类稿》指出罗贯中是()。
A、杭州人B、苏州人C、应天人D、长安人
我的答案:A
4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即嘉靖元年的刻本的全名是()。
A、三国志B、三国志平话C、三国志通俗演义D、三国演义
我的答案:B
5根据贾仲明“与余为忘年交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年矣”等的记载,大致可以推断出,罗贯中是明中期人。()
我的答案:√
6嘉靖元年本的题署“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中“后学”是一种对先人的敬称。()我的答案:√
7罗贯中提到“平阳侯陈寿”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我的答案:√
《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概况(二)已完成
1据《录鬼簿后续》一书,没有提到是罗贯中作品的是()。
A、《赵太祖龙虎风云会》B、《连环柬》C、《三国演义》D、《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我的答案:A
2现存的《三国演义》的明代刊本有多少种?()
A、二十多种B、四十多种C、七十多种D、八十多种
我的答案:C{曹操临死前为什么泪如雨下}.
3下列哪一个不属于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
A、嘉靖本B、叶逢春本C、志传本D、毛本
我的答案:C
4学界可以确定的是,以下哪一本不是题署为罗贯中编次的?()
A、隋唐两朝志传B、残唐五代史演义C、三遂平妖传D、说岳全传
我的答案:A
5现在不能确定罗贯中的籍贯。()
我的答案:√
6不同的版本系统里面,差异仅仅体现在结构方面,其他方面差别不大。()我的答案:×
《三国演义》的思想(一)已完成
1下列不属于三国演义中有巨大阐释空间的原因的是()。
A、时代不同B、作品阅读角度不同C、读者群不同D、版本不同我的答案:D
2三国演义中“演”的意思是()。
A、表演B、广、大C、深刻D、表现
我的答案:A
3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的是什么主题?()
A、军事主题B、人才主题C、悲剧主题D、历史主题我的答案:C
4《三国演义》是大家的一个通俗的叫法。实际上,《三国演义》是对正史《三国志》的演义,所以严格来说应该叫《三国志演义》。()
我的答案:√
5《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只要从作品实际出发解释皆可。()我的答案:×
《三国演义》的思想(二)已完成
1以下哪个人物没有称帝?()
A、孙权B、曹操C、曹丕D、刘备
我的答案:D
2《三国演义》中刘备自称是汉景帝的什么人?()
A、儿子B、孙子C、玄孙D、皇叔
我的答案:C
3拥刘贬曹的后面蕴含着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
我的答案:√
4《三国演义》中贯穿着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篇四:《曹操中风的原因》曹操中风的原因
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有多疑、奸诈的性格特点,故人们称他为奸雄。此种性格导致他后来中风而死。
当年曹操欲刺杀董卓的阴谋暴露后畏罪潜逃,途中得到陈宫的帮助在吕伯奢家借宿一夜。吕热情地杀猪款待,但曹操听到磨刀声,以为吕伯奢要杀他,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吕一家八口杀害。事后,才知错杀。
曹操临死前想完成一件心愿:废弃汉朝,自称魏帝。他急切想做,但又不敢明言,惟恐天下不服,思想长期处在矛盾、焦虑、多疑、盘算之中,肝阳上亢,是酿成中风的根源。
后来曹操为取代汉帝作准备,假借洛阳行宫旧殿多妖为名,意欲另建宫殿。他令人到跃龙祠砍伐大梨树作为大殿之梁,却遇到了乡亲们的反对。曹操大怒:“普天之下,上至天子,下及庶人,无不惧孤,敢违孤意!”言讫,拔剑砍树,却突然大叫一声,发生惊厥,头痛不可忍。急传旨求华佗医治。华佗诊脉视疾后,认为头痛是“因患风而起”,需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根除。曹操闻后大怒,疑华佗要杀他,故把华佗投狱致死。此后,曹操病势越来越重,疑心焦虑也越来越多,常说“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实在放心不下,因为夜梦三马同槽而食,对司马懿父子三人也狐疑不定,忧心忡忡,弄得病势转加,最后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
本文摘自:《浙江老年报》2006年9月22日第3版,作者:佚名,原题:《曹操多疑致中风》
篇五:《曹操多疑致中风》曹操多疑致中风
□梁兆松山东省东平县
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有多疑、奸诈的性格特点,故人们称他为奸雄。此种性格导致他后来中风而死。
当年曹操欲刺杀董卓的阴谋暴露后畏罪潜逃,途中得到陈宫的帮助在吕伯奢家借宿一夜。吕热情地杀猪款待,但曹操听到磨刀声,以为吕伯奢要杀他,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吕一家八口杀之。事后,才知错杀。
曹操临死前想完成一件心愿:废弃汉朝,自称魏帝。他急切想做,但又不敢明言,惟恐天下不服,思想长期处在矛盾、焦虑、多疑、盘算之中,肝阳上亢,是酿成中风的根源。
后来曹操为取代汉帝作准备,假借洛阳行宫旧殿多妖为名,意欲另建宫殿。他令人到跃龙祠砍伐大梨树作为大殿之梁,却遇到了乡亲们的反对。曹操大怒:“普天之下,上至天子,下及庶人,无不惧孤,敢违孤意!”言讫,拔剑砍树,却突然大叫一声,发生惊厥,头疼痛不可忍。急传旨求华佗医治。华佗诊脉视疾后,认为头痛是“因患风而起”,需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根除。曹操闻后大怒,疑华佗要杀他,故把华佗投狱致死。此后,曹操病势越来越重,疑心焦虑也越来越多,常说“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实在放心不下,因为夜梦三马同槽而食,对司马懿父子三人也狐疑不定,忧心忡忡,弄得病势转加,最后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从上述情况来看,曹操患中风不但因其多疑、焦虑,而且与易怒的突发情绪有关。现代医学认为,心理情绪和中风发生有密切关系。有人调查了千余例中风病人的发病原因,发现有75%是由于心理因素而诱发中风,其中以愤怒诱发中风为最高,其次为焦虑、惊恐、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