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杨利伟读后感
详细内容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杨利伟 亳州学院附属学校雷通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 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参考资料,准备教学设计,制作ppt课件 2.学生:了解关于中国航天和杨利伟的信息,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 3.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熏陶法问题引导法 2.学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部“科幻大片”。(师播放《飞天》电影预告片) 师:电影的预告片很精彩,那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呢? 生:航天、探索太空。。。。。。 师:是的,飞天啊,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这种梦幻般的渴望积压着,直到2003年10月15日9点,“轰”的一声巨响,炽热的焰火从地平面冲出,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神秘的太空!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眼睛去看一看那片浩瀚星空!(师板书课题《太空一日》杨利伟) 二、检查预习,梳理思路太空一日杨利伟读后感 师: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下面我想检查一下大家有没有认真预习,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呢? 生:故事讲的是。。。。。。 师:很好,这位同学请坐,老师相信大家都认真预习了。这看似简单的一冲、一进、一返,却可以用惊心动魄,险象迭出来形容。那杨利伟在“太空一日”的旅程中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在书中勾画流露作者感受的句子。 (师ppt展示问题,板书冲出地球进入太空返回地球) 三、精读文本,提要勾玄 师:好了,老师看到有小组完成了,谁能来说一下? 生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师:这说明火箭起飞时,“我”感觉怎样? 生1:紧张太空一日杨利伟读后感 师:很好,理解的很准确,请坐。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2: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这是多么巨大的疼痛啊!但杨利伟他挺住了,为什么他能忍受如此的痛苦呢? 生2:他有着坚强的毅力 师:是的,是铁一般的毅力在支撑他,也是祖国的重任让他战胜了巨大的痛苦。很好,请坐。谁还要补充? 生3:外面有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师:飞船返回时,穿过大气层,面对极高的温度,尖利的呼啸声,不停的震颤,杨利伟说“不怕!”“不怕”,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生3:勇敢、镇定 师:是的,坐上飞船的时候,杨利伟就应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祖国,献给了航天事业。但杨利伟也不是神,他也会紧张。非常好,读得很认真,请坐。 师总结:短短的一日,却可谓惊心动魄,而杨利伟具备了哪些素质,让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呢? 四、分析人物形象,向英雄学习 师:谁能说说,在你看来杨利伟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ppt展示题目) 生1:勇敢、坚强 师:嗯,相信杨利伟的勇敢坚强打动了你,才让你如此印象深刻,很好,请坐,还有谁要说说? 生2:冷静沉着 师:嗯,面对突发的意外,杨利伟的确表现的非常冷静,请坐。生3:爱国,有民族责任感 师:说得真好,没有这份爱国和民族责任感,就不会有现在的杨利伟和我们蒸蒸日上的祖国,掌声在哪里?同时也为我们的宇航员们,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鼓掌! 同学们,2003“感动中国”,杨利伟的名字赫然在列,下面也请大家给这位航天英雄写一份颁奖词。 (师ppt展示问题) 五、为英雄颁奖 师:恩,我看到有的同学呢已经写好了,谁先来给英雄颁奖?太空一日杨利伟读后感 生1:神州一跃,巨龙腾飞。飞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宇宙,也不再是中国人的禁区。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你迈起,勇敢坚毅的中国人会在浩瀚星海越走越远! 生2:你从星空找寻着长城在地球上画出的弧线,你从宇宙看到一只昂首报晓于东海的雄鸡。你乘坐着翱翔苍穹的巨龙,向全世界,展示伟大中华的复兴! 师:大家说,他们写的好不好?掌声! 六、唱响《高飞》,为理想高歌 探索宇宙需要杨利伟,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未知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是我们应有的精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唱响《高飞》,为我们的理想高歌! 《航天》读后感 昨天我去书市买回了《科学周刊》合订本。这本厚厚的书里面内容可丰富了,我认真地阅读了《航天》这部分内容,了解到很多关于航天的知识,比如苹果和重力、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无重力生活、太空漫步、航天技术的应用等。 正是今年夏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酒泉参观了卫星发射中心,参观了卫星组装室、卫星发射塔以及航天员们居住生活的问天阁,还在航天员杨利伟叔叔的客厅里小憩了一会儿。那时候只是感觉航天员叔叔们非常了不起,今天我看了《航天》周刊,才对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有所了解,就像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在太空中失重的情况下有趣又有难度的生活一样。原来在太空中,连喝水、吃饭、睡觉这样的在地球上很简单的事情,都难做到。因为,在失重的状态下,水不能像在地面上那样往低处流,一只装满水的杯子口朝上或朝下放都是一样的,水不会自己流出来,所以,喝水也要大费周折。太空中的饮用水是装在软水袋里,饮水时,用手挤压袋子,把水挤进嘴里,才能喝到。在太空中吃饭也和地球上不一样,在失重的情况下,饭菜无法像在地面上一样老老实实地待在盘子里,摆在桌子上就会飘起来。所以专家们把太空食品设计成了牙膏状,吃的时候就像挤牙膏一样往嘴巴里挤。在太空睡觉,一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异。黑白不分,是因为飞船绕地球航行,每绕一圈日出日落便交替一次,24小时内会出现很多次白天和黑夜,宇航员无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只好机械地按照钟点来安排工作和睡觉。睡姿奇异是因为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觉,脚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觉也就没有平躺一说,宇航员可以飘在太空舱里睡,挂在墙上睡,绑在床上睡,也可以靠在桌边睡。不过,如果从漂浮睡眠中醒来,会产生一种掉进万丈深渊的感觉,为了获得安全感,宇航员一般睡在固定在一个地方的睡袋里。 哎呀!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做宇航员真是不容易,对杨利伟叔叔他们更加敬佩了。同时,也对神秘的太空有了无限的向往,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像杨利伟叔叔他们一样到太空一游。 22太空一日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太空一日杨利伟读后感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航天精神: 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 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坚韧仔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 , 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