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学读后感作文>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详细内容

第一篇、吾国吾民_整理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吾国吾民,又名《中国人》,英文原名“MyCountryandMyPeople”,林语堂在1936年完成的,最后在庐山完成攻坚阶段,共用了大概4个月那样

《吾国与吾民》(MyCountryandMy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林语堂

(1895.10.3-1976.3

.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1922年获文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我曾应美国一书局邀请写这篇个人传略,因为藉此可得有机会以分析我自己,所以我很喜欢地答应了。从一方面着想,这是为我的多过于为人的;一个人要自知其思想和经验究竟是怎样的,最好不过是拿起纸笔一一写下来。从另一方面着想,自传不过是一篇自己所写的扩大的碑铭而已。中国文人,自陶渊明之《五柳先生传》始,常好自写传略,藉以遣兴。如果这一路的文章涵有乖巧的幽默,和相当的“自知之明”,对于别人确是一种可喜可乐的读品。我以为这样说法,很足以解释现代西洋文坛自传之风气。作自传者不必一定是夜郎自大的自我主义者,也不一定是自尊过甚的,写自传的意义只是作者为对于自己的诚实计而已。如果他烙守这一原则,当能常令他人觉得有趣,而不至感到作者的生命是比其同人较为重要的了。——林语堂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稀罕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

一生平

出身

林语堂(1895---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求学经历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任教经历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1966年,定居台湾。19671975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如果说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鲜明而又大胆的揭露了中国人各方面的缺点的话,那么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则讲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即: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而且我还想作一个猜测,就是如果此二先生同生于一个时代的?,那么我想林氏的此书将会为更多也更容易的为中国人所接受。因为这书是从各方面而又更为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或者说林氏的表达更为符合中国人民的心理。当然这一方面我并没有要将此二书作一个高低的意思,另外本人的这个猜测在谋种程度上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吾国吾民》从写成至今已是70多年的时间了。但是我们读起来的时候还是深感书中所讲的中国人各

方面的特点在今日也确实如此。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而除去两个时代的背景不同之外,在诸多的社会政治问题里有很多规则也还是一样的存在于今天。这些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心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今日的中华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但还是不会轻易改变。而且我想或许正是这些不会轻易改变的东西,将成为日后中华文明复兴的基础,或者说使得中华文明的复兴成为可能。在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在林语堂先生的《风声鹤唳》里,我们能深刻的看到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这些只不过在小说里由平民百姓的一言一行所体现,而在《吾国吾民》中作者作了个高度的概括。我说,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国人的文明何以五千年而从不曾间断,中国的抗战何以能够胜利?那么我们不急着去看浩如烟海的二十五史,先来看下这些小说吧。或者说先来看看这些平民百姓吧。而如果我们也是想知道日本何以战败?那么也请先不要急着去研究日本。也还是先来看看这些描述中国百姓的文字吧。平是弱小的,但是平民的力量却巨大的。百姓可能是无知的,但是正是他们代表和体现了社会之所以一直存在的最基本的智慧与人性的光辉和正义的力量。中国的全民抗战打败了日本,而毛泽东的小米加步枪把老蒋送到了台湾去。这正是人民的力量,所以现代所有的执政诸公,有空也不妨来看看这些记录平民的文字吧。《吾国吾民》在1935年就曾经轰动一时,而且历来就有不少的争议。甚至有人就曾把《MycountryandMypeople》译成《卖countryandpeople》,这当然是荒塘但是却是事实。而颇令本人不爽的则是1994年版的所谓译者附记。此书的争议主要在于林语堂先生所描述的中国人性格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等问题的一些看法。但是我却不认同译者所谓的六点误读。而且在我看来,如果真的存在这些误读而那么译者所谓误读的证明也只不过是刚好使得误读不成立的证明。而且译者所提的证明误读不成立的证明也只不过是证明误读可以成立的证明。而且扩大而言之,六点误读之中有四点与阶级意识形态有关。如同大陆版的把最后一章有些不收录一样,台版的流行译本也是多加选择。这些都是政治见解下文学作品的悲哀。换一句话:如果说林语堂此书的争议来源于书本本身的内容,倒不如说他只不过是付出了特殊时代里政治斗争下所必?付出的代价而已。1994年版的译者言:译《中国人》固然希望人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全全客观的历史评价,但意不在林语堂而在于中国,在于中国人。译者的话很好。只可惜他自已怕是未必就够客观和公正。当然意在于中国,在于中国人也不枉译者的一片爱国之心。“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林氏一生的座右铭,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呢?是否也应该一心评林氏文章呢?我们要明白,他是文人,学者,他不是政治家,官家。所以我们不要用政治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为人,他的文章?这既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我们的自已的尊重。而且如果这些尊重得以在全社会的存在的时候。那这社会我看就是最好的了。

《吾国吾民》这本文学著作出版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1934年春天,在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催促下,林语堂先生开始写作这本著作。1935年在美国出版并引起了强烈轰动。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与中国是有缘的,她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大地》而著名,她也对中国人在西方千篇一律的形象的改变做出了努力。也许正是因为在当时,中国是一个被外来者和中国人自己都误解的国家,萌发了林语堂先生出著此书的愿望。

林先生用他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写出了这本脍炙人口的著作。初读时,我就被其幽默的

语言和精炼的文笔吸引。将严肃沉重的问题用轻松诙谐的文字表达是林先生的写作特点。在1932年,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就有他创办的《论语》杂志,文风独特。赛珍珠对此书给予很高的期望:“一本阐述中国的著作,它的价值足以当得起阐述中国者,„„它必须坦白而无愧,因为真实的中国人是宏伟的人民”,“这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巨丽、最完备、最重要的成绩”。对林语堂先生的评语则是:“他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蒂巩固地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代”。美国著名书评家T.F.Opie评价道:“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吾国吾民》就足够了”。可见此书的影响之深,而谁又知在这本书73年的历史中,受益了多少读者?

林语堂的成长背景与其他学者不同。他1895年出生在厦门的一个小乡村里,他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最初的教育是从《圣经》开始的。他在童年时期受家庭影响了解西方文明,到了二十几岁才听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1912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讲一口漂亮的英文。1919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中文系。1922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又转赴德国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可见,西方的文化对他的影响很大,林语堂曾认为自己并不很了解中国。从欧美游学归国的他重新研究孔子、老子的智慧,给了他对中国新的认识,也给了他“旁观者”的清。

然而,写著这本书并非易事。“然则中国人能否了解自己呢?他们能否充任中国的最好的传译者呢?”这句应是林语堂自问与反问。即使精通了语言,吾国悠长的历史与文化又是相当的难于整理。不仅要对历史熟知,对中国的艺术、哲学、诗文、戏剧也需要有一定的认识。我认为林语堂能够对吾国与吾民分析得如此透彻,是因为他纵览中西两方文化,跳出圈外来看吾国与吾民,又时刻审视自己,以一颗挚诚的心来对待。正因为敢于无情的剖析、又能够站在中西文化客观的角度评述,尤其是体内跳跃着的强烈的爱国之心为动力,这本著作才如此精彩,为吾民共鸣,让西方震撼!

这本著作一共九章,每一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写。虽然各自独立,但整体精神贯穿如一,客观的阐述每一个主题。林语堂在第一章从吾民着手阔论南方与北方,风趣的描写出了南北方生活习俗、文化差异以及人民的特点,并列举了南北方杰出的代表人物。这章较出色的观点是把吾国与异族血统和文化的交织视为中国民族长存的原因之一,并且用历史论证,无论异族文化伴着血腥的战争进入,还是因友好的交易往来而融入,而吾国“能不丧失其民族特性并保持固有文化之存续”,其本身具有种族本质的抵抗与包容,异族文化在以儒家学说教育为基础之下逐渐被文化同化,这是吾民族继续生存的关键。

正是在这样混合的文化下产生了中国人的德性,这些特征即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和保守性。第二章非常客观的剖析吾民的品性与心灵,他认为这其中的几项实为一种恶行而非美德,又有几项既是中华民族的弱点,也是生存的力量。正如文中说:“心智上稳健过当,常搓弱理想之力而减损幸福的发皇;和平可以转化为懦怯的恶行;忍耐也可以变成容纳罪恶的病态之宽容„„”,而他又将这些性质统括包容于“圆熟”里。认为这是静止而消极的力量,缺少活跃、进取和争胜的精神。中国人的圆熟是出自社会环境,即“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长者会指出困难的种种可能,因此青年畏首畏尾的做事,不敢新的尝试,还要顾全大局而显得沉稳。为何吾民拥有如此独特的性格呢?文中幽默的比喻这种“圆熟”似各种不同品种的梨产于事宜的土地。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我们生活的事物中就充满了“圆熟”的特质,很多事物正是背负了太多的“圆熟”而显得沉重。

中国人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落伍,但因为智慧所生的美德,如勤恳、坚忍、简约等大都高于一般民族。林语堂一针见血的从智慧、逻辑、直觉等几个方面剖析了中国人的心灵,同时也为下面的章节做好了铺垫。在逻辑方面,中国人看问题不只从理论角度出发,而是以理论与人类天性的两个角度考虑,也就是“情理”。我认为,中国人的情商高于其他的民族,大概正是“圆熟”的体现。譬如在会议上,遇到问题或争议总是绕个角度去解决,会议中不同的意见并不会当面提出,会后则通过其他间接的方式让对方明白。西方人的解决逻辑问题的方式比较直接,而中国人在问题上的逻辑即使是正确的,也还同时衡量人情,这种态度就产生了“中庸之道”。书中关于逻辑、直觉和拟想几个方面是与中国文化和艺术有着本质联系的。拟想也就是想象能力,我认为中国人的想象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艺术都有所体现。例如我们熟知的《聊斋志异》,其中有多少精彩的具有丰富想象的故事打动读者,直到今天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中国人的拟想在绘画艺术方面体现较多,如我们所知的《山海经》,翻开此书,会被其中山川鸟兽的奇异吸引,惊叹古人的想象力。又如八大山人的绘画,一只小小的鸟雀在画面中充满了生命力与智慧,眼神中流露哲人般的神情,不仅感觉到它是活着的,甚至比真正活着的鸟雀还具有一种灵性。说到这里,大概是吾也拟想了!

人生之理想是第四章的主题,也是本书前半部分的最后一章。总的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伦理素质,从中国的人文主义、宗教、中庸之道、道教、佛教几个方面作出了深刻的析剖。中国的人文主义者会悟人生的真正目的为“至善至德”的概念。他以中西的不同为比较,

第二篇、吾国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吾国吾民读后感(一)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吾民读后感(二)

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教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

“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他将英文中的humor创造性地如此音译。而幽默的风格也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这部《吾国与吾民》。若不是有创作背景介绍,读者几乎很难想象,这本书竟是写于最动荡的年代。诚然,每一个读书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但林语堂没有学鲁迅,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的书中,没有字字句句都剑拔弩张。他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澄清着淤积的历史偏见,展列着沉淀的璀璨文明。

为求客观公平地评价中国,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林语堂自己认为“必须要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

完全像感觉自己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由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事实证明,林语堂先生的确几近完美地完成了这个重任。读《吾国与吾民》,可以感到作者似乎是在往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上作画,清晰干净无比。他从文化差异中捕捉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灵巧而又不偏不倚,绝非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能为。

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比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林语堂先生不是不爱祖国,也不是如书中写的那样“无可无不可”,而是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虽然千疮百孔,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会为外族轻易毁灭。这样热忱又冷静的情怀,如今的所谓学者们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可以望其项背。

即便才情达到如此高度,林语堂先生仍然保持着若谷虚怀,“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接受人们对我的批评。”(Inspirationalquotesyuedu.mipang.)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的根刨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但依我拙见,时代的发展已经转变了太多的传统观念,书中很多论断在今天早已不能适用,这一点在分析中国人心灵的女性化和妇女生活的章节中尤为明显。

林语堂先生能够凭着自己对民族的了解,预测中国在抗战中的胜利。但他毕竟不是传说中可以用水晶球预测未来的吉普赛人,无法料想几十年后的社会面貌。这一点,作为读者,我们当然要十分理解,还要理解到:读书不能尽信书。

话说回来,判断一部作品伟大与否,绝不能用后世的视角来审视,而应当回溯到创作的当时当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考量。《吾国与吾民》的创作出版至今已经80年,依然对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样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吾国与吾民》必将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拨开眼前的迷雾,对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娓娓道来。

吾国吾民读后感(三)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真正了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也就几个人:鲁迅,林语堂,辜鸿铭。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前有辜鸿铭,后有林语堂,而林氏成就最高,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也最透彻。林语堂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阐释给了世界,阐释给了全人类,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精神。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一生最关心两件事:文化,文章。文化是要去研究出来,思考出来,从社会里悟出来,从典籍里读出来;文章要写出来,表达出来,不仅用母语表达,还能用英语表达。有学人总结自己的生活,用很简洁的话:读书,思考,写作。语堂先生也是过的这种生活。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先生的杰出之作,他将中国社会一点点的解剖,把这个社会的弊病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前进着,与此同时一些

封建糟粕也跟着沉淀下来,深深驻扎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层面的东西却是越来越匮乏,我们不停的呼吁,却怎也抵不过人性的退化。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郭美美,卢美美?为什么不断的有人把金钱往自己的口袋中囊括?《公共精神的缺乏》一文中,开头便指出“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

的确,在中国人的本性中,习惯性的组成家庭的势力。五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家天下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我们早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便在制度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这种个人主义,以另外一种崭新的方式,存活在社会中。它就像是病毒般,可以自己不断的变异,从而产生新的个体并且在人群中广泛传播。

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曝光之前,红十字会每个月从社会各界收到的捐款都有几个亿,然而因为社会信誉度的降低,人们不再相信自己的爱心是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而是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骗,自己的善良反而是给罪恶的红十字会网络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这让人情何以堪?有的省的捐款甚至是零。那么那些真正处于水生火热中的贫苦人呢?他们该怎么办?就因为自己的个人主义,家族心理。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难道不觉得感到羞愧吗?当住着赃款买来的房子的时候,不会感到恐惧吗?

如今,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大多数人选择了漠视,只有极少数人勇敢的上去搀扶。我为什么说勇敢?有多少人上去帮忙了反而被人反咬一口?在一起案件中,有位老奶奶受人帮助后千恩万谢,当得知自己需要支付一大笔治疗费用时,马上翻脸不认人,最后闹上了法庭。法官判定被告人罪名成立的理由是“你没有撞到她,你怎么会去扶她?你有犯罪的倾向,所以罪名成立。”被告人只能吃哑巴亏,不是不愿相信,而是不敢相信。这个社会太美丽,美丽的让人不知所措,无法辨别是真是假,所以只能选择沉默。我们的心灵太脆弱,经不起猛烈地折腾,与其面临伤害,倒不如勇敢的放弃„„公共精神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丧失的。个人主义体就现在老太太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怪罪于别人承担医药费。而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遭受到侵害,选择漠视„„人性的冷漠啊,多么可悲。

吾国之殇!吾民之悲!林先生的书,是一面铜镜,让我们不断的反省自己,去理性对待我们人性的弱点,建立正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第三篇、物色《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读《吾国与吾民》有感

月前,在图书馆闲逛时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信手翻了几页便有了想读下去的冲动。然而我想真切地了解林语堂先生眼中的吾国与吾民和自己心中的有什么不同。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赛珍珠序)

深刻了解之后才知道本书的写作背景,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的思想精神,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内容对于时代的适应性,尤其在对中国人性格和理想分析上。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鞭辟入里,中国人的性格实在称不上优秀,因为历史的积压和现实的胁迫,中国人乐观幽默知足常乐,但也超脱老滑消极避世缺乏社会责任。这是很矛盾的性格,在在中国人身上却能很好的融合。林语堂先生说“消极避世并非一种崇高的道德,而是一种在没有法律保护下的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它是自卫的一种方式,我们培育这种品质,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中国有名的淡漠的凝视仅仅是一种自卫的凝视,有其深刻的文化与自律的背景。”他对于中国人性格的分析是基于对历史的总结和对现

实的感悟,所以放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依旧适用。举个例子,前几年广受争议的“老人摔倒无人扶”现象盛行一时,最后竟上升到了国民性格的高度。中国人不是没有同情心,只是谁也不知道将老人扶起来之后会不会反被诬赖。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没有办法得到保护的时候中国人宁愿逃避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你可以说他没有社会公德心,但至少他保护了自己。这里面还包含了“中庸之道”,在扶起老人和反遭诬赖之间,中国人会在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扶起老人,即保护了自己,也帮助了他人。中国人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的性格也许有不好的成分,但“存在即有理”,这是他们生活的态度,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文中有一段对于中国社会等级的描写。“衙门家庭又正可以比做榕树。它们的根与根相交错,再交错,像扇子一样展开。而中国社会就像是一个山上的榕树林,经过一个调整过程,这些树都在太阳底下争到了一块地盘,相互和平共处。有一些树所处的位置较其他为好,他们就相互维护并保持住自己的位置。正如当代中国流行的俗语,“官官相护”。普通人民就是土地,供给这些大树以营养,使他们成长。”这是一段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社会等级的盘根错节和官民之间的关系。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所描写的必然是当时的或是历史的情况,但放在今天,即21世纪的社会中,这样的描写仍能称得上逼真。

有时,我们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写的,如若是中国人,怎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可细读全书,这又分明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如若不是中国人,又怎能如此富有诡辩与学识,幽默与澄明将中国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读起林先生的文章,脑海中想到的竟是鲁迅先生,总不免要作一番对比。后者往往让人醍醐灌顶却又悲悯无奈,而前者虽平淡谦和却极具启示。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这本书是写给纯朴而忠恕的一般人的”,这也就是为何此书能够与绝大多数的读者达到认知上的共鸣与契合。

一本优秀的著作不会被时代所禁锢,它或许会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但它给人的启示不会只停留在那个时间节点。《吾国与吾民》扎根于历史,成长于现实,结果于未来。我们现在还能从这本著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它启发我们去认识自身,修正自我,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第四篇、焕然一新的中国形象_浅析林语堂对_吾国与吾民_的增订

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2008年6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2008第41卷第3期JournalofYanbi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41No.3

焕然一新的中国形象

———浅析林语堂对《吾国与吾民》的增订

苏明(北京大学,)

[摘要]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1939,较其1935年初版中混乱而无望的中国形象,

所描写的形象可谓是焕然一新、舆论氛围、读者需要、作者心态等因素多方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11(2008)03-0120-05

一画轴上的中国,却是逼处于痛楚苦恼的中国,是一个面对着崩溃的帝国与文化的中国,是一个数万万人

口的勤劳社会的中国,充满着工作与求生的欲望,反抗大水饥荒土匪绑票的奋斗,生活在杂乱的现状而毫无办法,骚扰而没有一定的方向,战乱频仍而不能改造环境,多行而寡信,行动而无目的,惨愁而无希

[2]

望”。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局面,林语堂予以“正直”的揭露,他的矛头直指民国中央政府“:现在统治我们的是十几个伪装的专制君皇代替了一个真正的暴君,而1919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粉碎了一个皇统,而剩留下一堆毁垣碎瓦[2]

和呛人的尘灰”。他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缺少伟大领袖以领导国家脱离紊乱”,而中国所需要的“领袖人才”,应该是“刚毅而诚信”、能够“以其自身

[2]

的行为为表率,足以改变全国风气”的人。这样的“领袖人才”,林语堂当时尚未发现。他“喟叹”、“惨

1934年春、夏、秋三季,林语堂寓居庐山牯岭,

写出了他在英语世界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

[1]①

(MyCountryandMyPeople)。1935年9月,该书经美国庄台公司(TheJohnDaypany)编辑,由雷诺与希师阁公司(Reynal&Hitchcock,Inc.)出版。赛珍珠(PearlBuck)为之作序,盛赞此书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

[2]②

于中国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背景”(Bases)与(Life),前者介绍中国人的人种、“生活”性格、心灵、信仰等方面,后者则包括妇女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生活等内容。赛珍珠认为,该书“实事求是”“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

[2]

确的理解和评价”。“正确”与否在此姑且不论“古,今中国”从分量上看却是明显的厚古薄今:书中所描述的“吾国与吾民”,基本上都是古代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传统的)国情与民生;现代的、现实的中国时有提及,但往往只是轻描淡写或一笔带过。

比较集中地展现中国现实面貌的内容见于全书

(Epilogue),包括最后的“收场语”“中华民国的真相”“、领袖人才的要求”和“我们的出路”三节。“基

于熟悉当代中国之内情”,林语堂以沉痛的笔调写道“: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中国,不是青花瓷器或精制

呼”,追问“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她能像以前那样成

[2]

功地生存下去吗?”虽然他声明对自己的祖国“没有失去希望”,相信“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2]但他不能不正视现实“:今天的中国,无疑是这个地球上最混乱、最受暴政之苦、最可悲、最孤弱、最没有能力

[2]振作起来稳步向前的国家”。

1937年8月《吾国与吾民》,修订再版,林语堂在修订版序言中承认,本书故意避而不谈现实中国

收稿日期:2008-05-05

作者简介:苏明明(1972-),男,甘肃庄浪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在读博士。

・120・

的话题,只在结尾部分论及现实政治问题,而且由于国内政局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他的论述已然

[3]

“过时”了。林语堂对国内情势的好转感到鼓舞,不过这个版本只作了少许技术性的修订,增加了几幅插图,内容方面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真正的改观出现在1939年2月庄台公司推出的《吾国与吾民》

[4]

增订版。林语堂撤掉了原书中展现中国愁惨形象的那几节“收场语”,代之以新的一章“中日战争之我见”,③其中所描绘的中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在写于1939年1月20日的新版序言中,林语堂对比今昔,心情振奋“:本书始成于1934年,那时中国正处在最为黑暗的年代,面临外族入侵,力的领导。自那时起,转变,,心,。……人民,他们

[2]

对最终的胜利深信不疑”。在增订版中“,坚强有力的领导”终于出现了“:在南京,有一个远东高明的棋

[2]

手坐镇,他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棋手之一”。这位“高明”“、冷静”的棋手就是蒋介石。他是“中国现在最大的希望”,因为“他把战争看作20轮比赛,知道只有那最后的一击才是决定性的一击,并作了相应

[2]

的部署”。这部署就是他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

[2]

“长期抗战策略”。林语堂认为,抗日战争“依赖蒋介石的领导素质和策略的地方太多了”,因此他由衷地表达自己对蒋介石的敬意“:我认为他每一步都算计对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抗战的性质,能够作出正确的、有远见的理解,这使我感到佩服。他不愧是民族危亡时期的一位民族领袖。他内心的睿智和道德品

[2]

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能够适应当时形势的”。有了“如此能干的领袖人物”,再加上“四万万人团结一致”“士气高昂”、,林语堂相信中国“绝不会被一个外来势力所征服”;[2]相反“中国将结束自,19世纪与西方关系密切之后所打的第一次胜仗。这是本世[2]

纪惟一的一次没有丧失尊严的战争”。他对“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十分乐观的预见“:中国最终会成为

[2]

一个独立和进步的民主国家”。

经过短短的4年时间《吾国与吾民》,中的中国面貌就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剧变,为什么?

国确实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主线是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正式展开全面抗战。国内两大主要政治力量国民党与共产党逐步达成合作协议,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共赴国难,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军队苦战3个多月,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1937年9月,,是抗战以来,“干出,

[5]———南京大屠杀”。,[5]国民政府迁至重庆,。1938年4月初,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中国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本

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5]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年底武汉失陷后“,战事渐次进入一种僵持局面”,[5]蒋介石“乐观地宣称”:这“标志着我们的

[5]

斗争从防御到进攻的转折点”。

就是在这个时候,林语堂开始增订他的《吾国与吾民》,撰写最后一章“中日战争之我见”。由于身处美国,他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新闻媒体,如《纽约时报》《、时代周刊》《、亚洲周刊》《、外交政策》等。他在文中多次引证这些报刊的报道和评论,他自己的几篇论述中日战争的文章也是首先发表在这些报

[6]

刊上的,如《中国将要团结抗日》、《当“哲思的中

[7][8]

国”面对“黩武的日本”》、《中国准备抵抗》、《中

[9]

国能阻止日本在亚洲的进军吗?》、《危急之中的世

[10][11]

界事务》、《美国能对日本做些什么》、《一个中

[12]

国人对中国未来的看法》等。这些文章构成了林

语堂增写《吾国与吾民》最后一章的基础,而他发表这些文章的报刊以及英语世界的更多新闻媒体,成为他纵谈中日战争、描绘祖国新貌、展望中国未来的信息来源与舆情根据。

英美的新闻舆论,随着日本入侵与中国抗战的全面展开,日益表现出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七七事变”后,美国各大报刊都常在显要位置报道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况,中国逐渐成为美国公

[13]

众视野中一个“崛起的英雄”。“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中国被视为“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被接纳为

[5]

英美民主联盟的“一名光荣的成员”。许多英美新闻工作者来到中国采访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出于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对中国事务的关注,只集中宣传中国值得赞扬的方面,只字不提中国的缺点和弊

・121・

《吾国与吾民》问世的第二年(1936),林语堂举家赴美,侨居纽约,专职写作。此后的三、四年中,中

病”,于是他们笔下的中国成为“一种被理想化了的

[14]

形象”。这一“理想化”的中国形象的代表人物就是“抗战领袖”蒋介石。1938年初,蒋介石与宋美龄被《时代周刊》选为1937年度封面人物。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曾多次成为美国多家报刊上的封面人物或特写人物。得益于那些亲蒋媒体的不断宣传,蒋介石一时成为美国公众关注的远东焦点人物,甚至被“说成是个完美无缺的人”,被誉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开明、最富有爱国热忱和最有能力的统治

[14]者”。就在1939年《吾国与吾民》增订版出版之际,有美国媒体给了蒋介石颇具美国特色的赞语:“更加险恶。迄今为止,决心。,语堂后,他就看中了林氏文笔的市场价值,鼓励其从事写作,承担其出版事宜,在《吾国与吾民》初版畅销

[18]

时又“不断催促”林语堂赴美定居、专事写作。此后的十几年中,林语堂共有十余种英文著作经由庄台公司编辑后出版发行,出版社或有变化,但版权均属于庄台公司,所以在版权页上都注有“庄台书籍”(AJohnDayBook)的字样“:朋友开

[18]

书局也是为赚钱的”。希,,和林语堂此后的多部英文作,都是以这种方式运作成功的。

美国普通读者对于中国的兴趣,因为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的热销而空前增长。这部反映中国农民生活、后于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写实作品,是美国1931年和1932年的全国畅销书,并获得了全美最著名的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学者伊罗生(HaroldIsaacs)评论道“:在所有喜爱中国人、试图为美国人描述并解释中国人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得像赛珍珠那样卓有成效。没有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比她那著名的小说《大地》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他甚至认为,赛珍珠“为一整代的美国人

[13]

‘制造’了中国人”。1937年《大地》,改编的电影在美国首映,更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在随后的几年中,大约有2300万美国人和4200万世界各地的观

[13]

众观看了此片。可以说,赛珍珠和她的《大地》,为林语堂预备了一大批对中国感兴趣的美国读者。

赛珍珠庞大的读者群和热情洋溢的序言,为《吾国与吾民》1935年初版的走红铺平了道路。不过,随着中日战争的逐步展开,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日益深入,广大读者希望从林语堂那里读到的,就不再仅限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而更关注可能会与美国利益相关的中日战争局势了。他们有理由期待这位深孚众望的中国作家,以其“具有智慧和洞察力的理解”,[2]为他们指点战争的迷局。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所变化,出版商、林语堂意识到了,于是《吾国与吾民》有了旧貌换新颜的最后一章“中日战争之我见”。在这里,林语堂对战争形势的分析与评论,不但合乎读者的期待视野,而且有所超越,拓展出更新的景观来。他所描绘的中国面貌的惊人剧变,确认和加深了美国读者心目中已有的抗日中国的总体想像;他对中日战争结局的乐观预测和对中国未来新生的坚定信念,更带给美国读者耳目一新的期

徒,[15]

进行自慰”。“,中国人民在蒋介石的坚强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形象,就成为美国公众对于中国的普遍认知与总体想像了。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检视林语堂笔下面貌一新的中国形象和脱胎换骨的“民族英雄”蒋介石的光辉形象,可见其“剧变”既是处于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现实的一种个性化的反映,也是当时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大合唱”的一个和谐的音部或及时的和声。

美国媒体对于中国抗战的报道是不全面的,而且“经常是按照美国读者的口味来炮制的”,[16]林语堂的“中日战争之我见”其实也未免如此。关于“全面”的问题,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1935年版自序中就曾说过“:中国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国民生活如此复杂,对她有形形色色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阐释,都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有人持有与我相反的意见,我也随时准备支持他,并为他提供更多的材料

[2]

来证明他的正确性”。而对1939年的这次增订,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还特意提及“:我把认真痛论中国问题取消,改为评论中日战争的爆发,这是极为读者

[17]

所需要的”。显然,读者的需要也是这次增订的一大动因。

读者的需要主要是通过出版商传达给作者的。林语堂的出版商,就是赛珍珠的第二任丈夫、庄台公司的老板兼编辑华尔希(RichardWalsh)。“华尔希是个善做生意的人”,[18]1933年通过赛珍珠认识林・122・

许———中国终将成为一个像美国一样的“独立和进步的民主国家”。揆诸1939年美国的历史文化语境,林语堂笔下的中国新貌与蓝图,既是当时美国整体舆论氛围与社会总体想像的一个产物,也以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影响和更新了这种整体氛围与社会想像的营造与建构。

林语堂相信“:真理永远不能被证明,它只能被感知”“,最为艰难的搜集证据的工作所带来的结论,通常可能仅仅是博学的废话”,[2]

了解与描述,端赖自己的“体会”。《吾国与吾民》1935年增订版中的中日战局,、依赖新闻报道的局外了。这些“感知”应读者的期待而发之为“中日战争之我见”。林语堂对《吾国与吾民》的增订,除了外在因素的牵引与导向之外,自然还有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原由。

当初在庐山写作《吾国与吾民》时,林语堂对于中国的前途不抱明晰的希望,对于他的英文著述也缺乏坚实的信心,因而他下笔谨慎,出语低调。及至《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引起轰动,持续畅销,林语堂的心态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吾国与吾民》为这位初登美国文坛的中国作家赢得了很高的文学声望和可观的经济利益。次年,他接受出版商华尔希的建议,举家赴美,专事写作。1937年又推出了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活的艺术》,[19]刚一出版就被美国“每月读书会”(Book2of2the2MonthClub)选为特别推荐书,连续52个星期“高踞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成为“一九三八年全美最畅销的

[18]

书”。写作事业的成功,经济状况的优裕,使得林语堂的自信心大增。适逢英美新闻舆论热衷于塑造“理想化”的抗日中国形象,他的为数众多的读者也期待着他就中国战局发表高见,于是这位声誉空前的中国作家,不再像他4年前写《吾国与吾民》的“收场语”时那样痛心疾首、茫然若失了,而是充满骄傲与自豪,甚至略嫌轻率而夸张地写出了《吾国与吾

步的未来之路,字里行间洋溢着十足的信心与热情,

以致这新增的最后一章和新版的序言在语气、基调上与全书判然有别,几乎可以被视为这部名著的一个缺陷了。

这可以原谅的缺陷真切地反映了林语堂的那段心路历程,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切认同。在《吾国与吾民》初版“自序”中,[2]

种“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而他1936不过在他,“,一到国外,,昔之抨击者一变而为宣传,宛,处处愿为此东亚病夫

[20]

作辩护,几沦为通常外交随员”。无论在国内对时弊的“抨击”,还是在国外为国家荣辱的“辩护”,其实都出于诚挚的家国情怀。身处美国的林语堂,在国内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下,也“不期然引起心理作用”,

[18]

自觉地担负起了“为国家宣传”的责任。《吾国与吾民》增订版中的“中日战争之我见”一章,便可被视为他向英语世界的广大读者宣传中国抗战的工作成果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吾国与吾民》,增订版中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中国形象,也是林语堂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战、共赴国难、在国际文化空间为中国树立的一块引人注目的广告牌。

总之《吾国与吾民》,新旧两版中中国形象的剧变,不仅顺应了当时英美新闻舆论的整体氛围,满足了特定读者群的阅读期待,而且传达了作者深挚的身份认同感和对“吾国与吾民”未来的自信与自豪。如此多重因素的全方位规约,促成了《吾国与吾民》的这次“化腐朽为神奇”的增订。历史事实与舆论氛围,读者需要与作者心态,都透过林语堂笔下浴火重生的“现代中国”新形象,展露出各自的端倪与脉络。

注释:

①本书又被译为《中国与中国人》、《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中国人》。林语堂晚年在《八十自叙》中回忆说“:这本书一出版,立刻成了美国的畅销书,也建立了我在美国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这本书在美国的畅销书目上成了第一本,其地位可谓空前的显要……”。

②郝志东、沈益洪合译的《中国人》是迄今最全、最新的

民》的新篇章。在“中日战争之我见”中,他宣示日本

《吾国与吾民》中译本。本文所引《吾国与吾民》中的文字,均

必败、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中华民族在血与火出自该译本。的洗礼中走向现代化的新生,歌颂同仇敌忾、奋起御③该章曾出版单行本,书名为《新中国的诞生———中日侮、坚持到底的民族精神,颂扬国家元首坚强有力、战争之我见》(TheBirthofaNewChina:APersonalStory

oftheSino-JapaneseWar.NewYork:TheJohnDay英明睿智的领导,展望祖国战后和平、独立、民主、进

・123・

pany,1939)。[10]LinYutang.WorldIssuesatStake[J].Asia,1937,

(XXXVII).

[参考文献]

[1]LinYutang.MyCountryandMyPeople[M].New

York:Reynal&Hitchcock,1935.

[2]林语堂.中国人[M].郝志东,沈益洪,译.北京:学林出

[11]LinYutang.WhatAmericaCouldDotoJapan[J].

TheNewRepublic,1938,(XCIII).

[12]LinYutang.AChineseViewstheFutureofChina

[J].TheNewYorkTimesMagazine,1938-01-30.

[13][美]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

版社,1994.8,8,404-405,406,412-413,17,10,16,

11,356,354,380,377,11,394,12,9,7,9,10.

[3]LinYutang.MyCountryandMyPeople(RevisedE2

dition)[M].NewYork:Reynal&Hitchcock,1937.xxi.

[4]LinYutang.MyCountryandMyPeople(EnlargedE2

dition)[M].NewYork:TheJohnDay1939.

[5][美]费正清,费维恺.)[].刘

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54.

[14][美].[M].陆增平,

译.,262.

][]..宋

[M].北京:新华通讯社,1985.

243.

[16]张功臣.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

敬坤等,.:,1994.548,

551,551-[6]LinYutang.UnitingAgainstJapan[N].The

NewYorkTimes,1936-12-20.

[7]LinYutang.As“Philosophihina”Faces“Military

Japan”[J].TheNewYorkTimesMagazine,1936-12-27.

[8]LinYutang.ChinaPreparestoResist[J].ForeignAf2

fairs,1937,(XV).

[9]LinYutang.CanChinaStopJapaninHerAsiatic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March?[J].TheNewYorkTimesMagazine,1937-08-29.

社,1999.283.

[17]林语堂.八十自叙[A].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

[C].张振玉,译.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04.

[18]林太乙.林语堂传[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

254,160,254,175-182,197.

[19]LinYutang.TheImportanceofLiving[M].New

York:Reynal&Hitchcock,1937.

[20]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J].申报月刊,1932,(1).

[责任编校:孙界丽]

ANewImageofChina

———AnanalysisoftherevisededitionofMyCountryandMyPeoplebyLinYutang

SUMing2ming

(ResearchInstituteofparativeLiteratureandparativeCulture,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LinYutang,oneofthemostfamouswriterinChina,wrotehismasterpieceMyCountryandMy

PeopleinEnglishandhaditpublishedin1935.Inthisbook,Chinawasdescribedasachaoticandhopeless

country.However,therevisededitionin1939createdanewimageofChinaafterexperiencinggreatdiffi2culties.Itisclearthathistoricalfacts,publicopinions,readers’needaswellastheauthor’sattitudecausedthechangetakeplace.Andthechangeundoubtedlyisfullofsignificancetohistoryandcultures.Keywords:LinYutang;MyCountryandMyPeople;theimageofChina

・124・

第五篇、_吾国与吾民_MyCountryAndMy_省略_le_汉英对比研究_汉语国俗词

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文史纵横

《吾国与吾民》(MyCountryAndMyPeople)汉英对比研究

———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

胡勇强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49)

[摘

要]将现代作家、散文家和翻译家林语堂的英文著作M吾国与吾民》进yCountryAndMyPeople及其汉译本《

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期对汉语国俗词语的翻译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了解中外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有所帮助。

吾国与吾民》;汉语国俗词语;对比研究[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3-0111-

02林语堂(1895 ̄1976)是位世界著名的文人、学者和翻译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作家。他精通中文和英文,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

文章。”作为一名现代中国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他的英文著述在国际上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长期以来,林语堂的英文著作一直被奉为阐述中国文化的权威著作,其英语的精纯娴熟令英语是其母语的许多英美人士既羡慕敬佩又深感惭愧。1935年吾国与吾林语堂的文化随笔著作MyCountryAndMyPeople(《民》)在美国出版,并引起巨大反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塞珍珠(PearlS.Buck)对这部书评价甚高,在为这部书写的序言中的最后一段她这样评价道:

“Butsuddenly,as

中国文化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王兆胜认为:

读林语堂的“

吾国与吾民》仿佛走进了中国文化的画廊,你可以有条不紊《

地欣赏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上至哲学﹑思想﹑文学和艺术,中至政治﹑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和人生,下至风俗﹑人情﹑民意,都被林语堂如数家珍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林林总总,异彩纷呈,耀人眼目。”他同时还认为:

也可以这样说,“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关于生活﹑人生和生命的一部宝典,《

他以中西文化为坐标,对人生和生命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解释,读者阅读时可从中得到许多极富远见卓识的结论。”由于涉及面极广,英文原著中自然有大量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例如,竹林七贤(thePleiadesoftheBambooGrove),科举(theimpe-

greatbooksappear,thisbookappears,fulfillingeverydemandman

madeuponit.Itistruthfulandnotashamedofthetruth;itiswrit-tenproudlyandhumorouslyandwithbeauty,seriouslyandwithgaiety,appreciativeandunderstandingofbotholdandnew.Itis,Ithink,thetruest,themostprofound,themostcomplete,themostimportantbookyetwrittenaboutChina.Andbestofall,itiswrittenbyaChinese,amodern,whoserootsarefirmlyinthepast,but

可是出乎不意,与历来whoserichfloweringisinthepresent.”(“

的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

吾国与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满足《

了我们一切热望底要求,它是忠实的,毫不隐瞒一切真情。它的笔墨是那样的豪放瑰丽,巍巍乎,涣涣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对于古往今来,都有透彻底了解与体会。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钜丽﹑最完备﹑最重要的成绩。尤可宝贵者,他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蒂巩固地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代。”)这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在四个月时间里竟印了七版,并很快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一些著名评论家也纷纷发表书评介绍此书。《吾国与吾民》标志着林语堂文学创作新阶段的到来,也是林语堂获得世界性影响的开端。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塞珍珠邀请林语堂到美国写作,专门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的MyCountryAndMyPeople(《)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用英文著述的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系统介绍的书。该书从中国人民,中国人的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等方面用坦率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艺术和生活,对

threeobediencesandfourrialexaminationsystem),三从四德(the“

virtues”),肚兜(chest-bindingjacket),道台(Taot’ai),举人(chujen,orcandidateofthesecondrank),八股文(an“eight-leggedessay”),赋(thefu),四六文(thessuliuor“four-sixstyle”),唱高调(singinghighopera),高叉旗袍(high-slitflowinggowns),苏东坡肉(SuTungp’opork),小不忍则乱大谋。(Amanwhocannottoleratesmallillscanneveraccomplishgreatthings.)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语言国情学的专家之一。他对汉语“国俗词语”所下的定义为:

与我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汉语国俗词典中》色的词语。,王德春教授”1990年在其主编的《将汉语国俗词语分为七种:①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如“太极拳”四化”,“);②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表示高风亮节);③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如“红豆”被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④国俗熟语(如守株待兔”哪里!哪里!”“);⑤习惯性寒暄用语(如“);⑥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如“红娘”表示媒人,介绍人);⑦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如“棕子”既表示一种特殊食物,又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关)。

国俗词语或国情语汇虽然可分为七大类,但其基本一条是无等值词,即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翻译时必须创新和变通。

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词汇的文化含义可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更多的词汇则往往存在种种差异。翻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表达出源语(sourcelanguage)的文化要素(culturalele-

ments)。处理跨文化词汇,通常采用下列几种方法。①直译法(word-for-wordtranslation)②代换法(translationofreplacement)

111

文史纵横

③增词法(complimentingtranslation)④意译法(meaning-translation)⑤对应法(equivalenttranslation)⑥音译(transliteration)⑦音译加注释(transliterationplusannotation)⑧音译加直译加注(transliterationplusword-for-wordtranslationplusannotation)

MyCountryAndMyPeople英文原著中汉语国俗词语的英

译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贤”实属错译。而琵琶并非guitar,杏花也不叫plum。

词语,特别是文化内涵词语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而文化内涵词语或国俗词语的翻译方法则从另一方面折射出译者对两种文化的态度。五四时期的林语堂一生都用英文写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十分罕见的。他一生致力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希望能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介绍到东方。林语堂在MyCountry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对汉语国俗词语的不AndMyPeople(《

同英译方法是对金惠康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一书中所列跨文化词语英译方法的有益补充。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在西方文化经典的影响之下,林语堂在MyCountryAndMyPeople中对汉语文化内涵词语的处理有时无形中放弃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其边缘化,没有把汉文化同西方文化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平等对话,甚至导致错译,可以说这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典型的殖民地文化现象。

在介绍传统中国文化的汉英翻译中,

对汉语文化内涵词

语的翻译,现在人们普遍采用以我为主的原则,即凡是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大都宜用汉语拼音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由最初莫名其妙的英译名“Friendlies”改为“Fuwa”就是较典型的一个译例。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国际性。这在当今中国翻译界已成为一种共识。

本文以林语堂的英文著作MyCountryAndMyPeople及其汉译本《吾国与吾民》为语料,以语言国情学及常用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为理论指导,对语料中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进行的对比研究是初步的、试探性的,对林语堂英文原著中的误译现象本文作者仅将其归类为代换法(translationofre-

①直译(word-for-wordtranslation)

例如,天上九头鸟(nine-headedbirdsinheaven),三十六着,走为上着。(Ofallthethirty-sixalternatives,runningawayisthebest.),退一步着想(takingastepbackwardsinyourthought),大事化小,小事化了。(Greatthingscanbereducedintosmallthings,andsmallthingscanbereducedintonothing.),上台(enteringthestage),下台(makingtheirexit),唱高调(singinghighopera),坐食山空(Ifyouonlysitanddonothing,evenafortuneasbigasamoun-tainwillvanish.),锋芒太露(showingtoomuchedge),五行说(thephilosophyoftheFiveElements─Gold,Wood,Water,Fireand

liverfire”),入世(enteringEarth),肝火太旺(tohavetoowarma“

theworld),出世(leavingtheworld),三从四德(the“threeobedi-encesandfourvirtues”),金莲(goldenlilies),香莲(fragrantlilies),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Amansweepsthesnowinfrontofhisdoor,anddoesn’tbotheraboutthefrostonhisneighbor’sroof.),天高皇帝远(theheavenwashighandtheemperorfaraway),小不忍则乱大谋。(Amanwhocannottoleratesmallillscanneveraccomplishgreatthings.),搜索枯肠(ransackone’sdryintestines),苏东坡肉(SuTungp’opork),江公豆腐(Kiangbean-curd),筋书(sinewywriting)等。②音译(transliteration)

例如,磕头(kowtow),词(thetz’u),衙门(theyamen),气(ch’i),道台(taot’ai),进(chinshih),翰林(hanlin),诸生(chusheng),赋(thefu),人参(ginseng),(牌坊)牌楼(pailou),园(yuan)等。③音译加注释(transliterationplusannotation)

例如,秀才hsiuts’ai(B.A.),举人chujen(M.A.),书院shuyuan(collegeofhigherstandard),阴阳yin(female)andyang(male),京戏chinghsi(Pekingplays)等。

④意译加音译(meaningtranslationplustransliteration)

例如,小调theodddramaticsongs(hsiaotiao),写意(to“writeoutaconception”,hsiehyi)等。

5音译加意译(transliterationplusmeaningtranslation)

例如,举人(chujen,orcandidateofthesecondrank),白话(pehhua,orthevernaculartongue),兴(hsingorevocation)等。6意译(meaning-translation)

例如,科举(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高叉旗袍(high-slitflowinggowns),肚兜(chest-bindingjacket),戏(Chi-

opera”),猜拳(guessfingers),堪舆术(Chinesegeoman-nese“

eight-leggedessay”)等。cy),酒令(winegames),八古文(an“

7代换法(translationofreplacement)

琵琶计》例如,竹林七贤(thePleiadesoftheBambooGrove),《

theRomanceoftheGuitar(p’ip’achi),杏花楼(thePlumTower)。

上述代译法中所举三例均属错译,因为Pleiades汉语意思

为希腊神话中的普勒阿得斯(阿特拉斯仙女普勒俄涅的七个女儿,后来化为天上的七姐妹星团),可见用Pleiades来指“七

placement)对这一误译的深层原因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

探讨、研究。参考文献:

[1]林语堂.MyCountryAndMyPeople[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

[3]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北京:中[4]中国翻译家词典编写组.中国翻译家词典[M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7]吴光华.汉英大辞典[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8]万平近.林语堂论中西文化[M

出版社,1989.

[9]纪秀荣.林语堂散文选集[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10]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3.

].上海:外文出版社,2004.[1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1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4.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13]胡勇强.跨文化交际视角中“

的英译问题,外语教学研究论丛[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陈合营]

112

2007.3

第六篇、《生活的艺术》

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第七篇、八年级下册前十课的内容

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八年级下册前十课集体备课

大家好,首先,感谢长春市教研室的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在座的各位老师进行交流!今天的备课,我承担的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至第十课的内容。长春版教材的配套教参内容非常的详实、丰富,包括与文本相关的大量新新,对每课的重点,教学设计,大家已经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重复。今天的备课,我主要是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包括曾经有过,甚至现在还有的困惑和思考,以及为此而作的教学实践,希望能和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并得到大家的指正。

八年级下前十课包括三课诗词:陶渊明诗歌二首,格律诗八首,词二首;三课散文: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驴和人的新寓言》《金岳霖先生》;一课小说《棋王》,两课现代诗歌《回延安》《外国诗歌二首》,和一课文言《孟子》二章。

我把前十课内容按照体裁分为这样几大块:诗歌教学(诗歌二首;格律诗八首;词二首;信天游《回延安》;外国诗歌二首)

(二)现当代作品(散文: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驴和人的新寓言;金岳霖先生;小说:棋王)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三)古文教学《孟子二章》

今天备课主要按照这样的基本思路进行,

首先1、对不同文体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比如说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甚至误区,自己的思考、反思和所作的教学尝试等);

2、谈谈自己备课的心得(我把备课分为无意识备课和有意识备课,无意识备课是大量的阅读,就教学而言,其实也是有意的。在新学期到来之前,可以预习一下教材,读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比如说作者的传记,作家的相关作品、同类作品等等,甚至去了解一些绘画知识,地理常识等,你都会有一种艺术是相通的感觉。我把这种备课成为海量备课,大量的占有,知识的厚度会给教学带来灵性,有时会让自己找到更为独到而精准的文本解读切口,有更真切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有意识备课就是与文本更为相关的内容,录入:对教材的把握本课在整个作品体系中的地位,在课本体系中的价值,与另外年级的勾连;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材料,这些内容的把握,能更精准的根据自己学生的需要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老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仅要有相关内容、知识的占有,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北京四中校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变成教科书,较之于学生来讲,老师的人生经历更为丰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虽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但是老师的引领和渗透是学生认知,情感体验丰富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3、具体教学建议(对具体篇章的把握和教学实践)

4、作文教学的思考(怎样架起生活、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一、诗词教学

(一)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思考:

诗词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有一种课堂过程要么冗长,要么单一的感觉,总觉得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如下问题:(1)比如说古典诗词,有时等同于文言文教学,课堂上的翻译,对译,学生毫无感觉。

(2)、教法单一:解读时代背景,字词句理解,诵读方法指导,思想情感把握,似乎是千篇一律,学生感兴趣的可能就是诗人的奇闻轶事,特殊的写作背景,牵强的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而忽略了诗词本身应该赏析的内容。

3、分析繁琐,枯燥无味。重理性而轻意境,割裂意境优美的意象,拆开优美的整体意境,使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诗词表面而无法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

吾觉得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盖宗教的意义为人类性灵的发抒,为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为对于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或活跃的情愫。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头未曾寻获此灵感或活跃的情愫,宗教对于他们不过为装饰点缀物,用以遮盖人生之里面者,大体上与疾病死亡发生密切关系而已。可是中国人却在诗里头寻获了这灵感与活跃的情愫。

诗又曾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人生观,这人生观经由俗谚和诗卷的影响力,已深深渗透一般社会而给予他们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和艺术家风度的忍受人生。经由它的对自然之感觉,常能医疗一些心灵上的创痕,复经由它的享乐简单生活的教训,它替中国文化保持了圣洁的理想。有时它引动了浪漫主义的情绪,而给予人们终日劳苦无味的世界以一种宽慰,有时它迎合着悲愁、消极、抑制的情感,用反映忧郁的艺术手腕以澄清心境。它教训人们愉悦地静听雨打芭蕉,轻快地欣赏茅舍炊烟与晚云相接而笼罩山腰,留恋村径闲览那茑萝百合,静听杜鹃啼,令游子思母,它给予人们以一种易动怜惜的情感,对于采茶摘桑的姑娘们,对于被遗弃的爱人,对于亲子随军远征的母亲和对于战祸蹂躏的劫后灾难。总之,它教导中国人一种泛神论与自然相融合:春则清醒而怡悦;夏则小睡而听蝉声喈喈,似觉光阴之飞驰而过若可见者然;秋则睹落叶而兴悲;冬则踏雪寻诗。在这样的意境中,诗很可称为中国人的宗教。吾几将不信,中国人倘没有他们的诗——生活习惯的诗和文字的诗一样——还能生存迄于今日否?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中国历史上堪称“诗教”国家,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中国历史上人的成长与教育与诗歌的关系之密切。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诗歌除了对于个人而言传递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外,还在规范伦理、教化人心、慰籍人心方面,起到与西方宗教类似的作用。故林语堂曾指出:“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诗教导了中国人一种人生观,如何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一种仁爱、悲悯情怀。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诗的位置是无法彻底根除的,最多是有时候隐藏一些,有时候张扬一些。比如每到中秋节,每个中国人都会想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类,而在这些诗歌中,其实就内在地规定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与情感方式,一种伤感于时光飞逝的无可奈何的虚无感,但又自我安慰心存乐观,这些都是深入中国人的骨子里的,内心深处的,无法摆脱的。所以我曾感慨: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在古代,中国人失意时、悲观绝望时,诗歌都能给他们心灵的安慰,因为诗歌里有一种永恒的超越性的力量。

我觉得读完林语堂的这篇文章,对自己在诗词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我觉得诗歌教学更多的不应该在讲,而在品,在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产生获得审美感知;悟出理性方面所起到的教化人心,慰藉人心的作用。同时,诗词的意境的美、表现手法的含蓄、语言的凝练与精美,学生也需要有品析、鉴赏的意识。这样的话,单一的去解读诗歌内容,解读作者身世经历,似乎是语文学习的欠缺,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你能把音乐拆成“碎片”来欣赏吗?诗歌也应该是这样的。诗歌教学应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通过默读、朗读、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泳、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从诗歌里学词语、篇章结构,表达方法,主题思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总之,对诗歌的解读不能作定性定量的分析,不能用数理思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浓缩的情感产品;主要的解读方式就是诵读涵泳品味。

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几个尝试:

1、教学过程中将诵读、感悟、赏析、拓展的结合(例子)

(1)诵读首先应成诵,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看来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字正腔圆,读出节奏、韵律;走进作者,读出情感、意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休会诗的妙处,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世界。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唤起学生的灵性。诵读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问,在对词句的释疑中代替传统的翻译。

(2)感受意境之美,悟是悟出情感,悟出理性,完成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

(3)赏是写法,语言,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同样是写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用比喻,让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而李清照写愁,虽然没有修辞,但是用大量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情感同样深沉。可以让学生借助这样的赏析,既加深对诗歌的情感的体会,有对诗人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的表达有所感知和积淀,便于与写作的迁移。

(4)拓展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诗人的了解(了解作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是学习诗歌的一部分。学生自主查找,老师补充的形式,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经历等,如果说读、悟了解的是写什么,赏解决的是怎样写,而拓其实就是为什么写。

这样的教学环节,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悟,有鉴赏诗歌、积累语言的意识,老师点拨、引导,减少割裂和替代。

2、诗意语言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而充满诗意的语言凝结着诗人的情思与智慧,体现着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感受和评价,体现着自己的思想个性,能满足新课标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学生多背诵、积累,二是要在生活中感受、碰撞,获得对社会人生的顿悟,然后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形成诗意语言。所以在初二的诗词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做扩写式赏析;鉴赏式赏析;改写创作),有意识的让他们感受诗词中语言的凝练,表现形式的含蓄委婉。反思自己写作中直白的语言,毫无渲染的抒情,开始有意识的积累和运用诗意的语言。

3、教学中可采取不同的形式:

“诗如画”,这是对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另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中国诗之令人惊叹之处,为其塑形的拟想并其与绘画在技巧上的同系关系,这在远近配景的绘画的笔法上尤为明显。中国诗与绘画的雷同,配景法,诗人的目光即为画家的目光,而绘画与诗乃合而为一。王维是最伟大的一位写景诗人,“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设想树梢的重泉,需要费相当大的劲。高山峡谷,经过隔宵一夜的下雨,在远处形成一连串小瀑布,显现于前景的几枝树的外廓时,读者才能获得此配景的印象。画幅处题诗,是中国画的另一个特色。田园诗派的特长是善于写景和使用印象派的表现法。陶渊明、谢灵运、王维、韦应物,王维的技巧据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辋川集》所收的殆全是一些田园的写景诗。

根据诗作画,用自己的语言题词,都是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第一课诗歌二首(《归园田居》《饮酒》

(一)备课积累(教材把握,诗词的分类,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教学的重点和方法)第一课诗歌二首(《归园田居》《饮酒》

1、陶渊明诗歌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价值;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桃花源记》和自传《五柳先生传》,在对陶渊明身世经历和生活背景有所了解后,对其归隐后的作品《归园田居》和《饮酒》的思想内容会有自己的感知。高中内容有《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其一》作为衔接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诗作内容,作品风格有较多的理解和掌握。理清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对教学的重难点为有自己的把握。

2、田园诗的发展:汉民族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农耕文明就已在华夏大地出现,反映在音乐、舞蹈结为一体的诗歌中,则是大量农事诗的出现,农事诗的创作步入更为成熟的阶段。《诗经》中,就有很多再现农事生活,表现农事情感的作品。但将田园农事诗作为诗人但将田园农事作为诗人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中丰富的心境和独特感受融入创作的非常少见。到了东晋陶渊明的优秀实践使农事诗的创作得以升华,开始奏响田园旋律。

3、《归园田居》其一在恬淡娴静中让我们感受到儒道理想世界中的淳朴至真,而本课所选取的其三能感受到稼穑生活并不像理想世界中那么浪漫,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在焦虑中张扬着生命的充实与自由;而《饮酒》一诗更深刻的让我们感受到是什么原因让陶渊明选择了用安静宁谧的田园取代了骚乱动荡的现实。

(二)具体教学建议

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环节:

1、反复诵读,解决疑问。学生会关注理解有障碍的词、句。例如:荷、愿无违、远、偏等

2、细细品读,感受意境。通过感受最深、意境最美等诗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会关注到:采菊东篱下;但使愿无违;结庐在人境等富含意境、思想深刻的句子,通过诵读来体会)

3、补充知识,知人赏诗。

补充诗人相关经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4、拓展延伸,鉴赏品析。(读、品、写结合)

第二课格律诗八首

一、教学建议:

对格律诗的知识,和本课的诗人,学生了解比较多,不再赘述。在教学过冲中,可以按照诗词的教学环节,可以组合对比,也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每首诗有一个侧重点即可。例如:1、王维《使至塞上》;杜甫《登高》同有孤独之感,表现手法有何不一样?

2、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在作品中是怎样体现的?

3、杜甫《登高》一诗,为渲染悲情,选取哪些意象?构画了怎样的意境?

4、《无题》诗中哪句的情感最为深沉?(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修辞、借景抒情、典故传说等)

5、《题破山寺后禅院》《题李凝幽居》同样是写静景,有何不同之处。(渲染和以动衬静)

6、《泊秦淮》《登飞来峰》《己亥杂诗》更侧重于博大情怀的熏陶,要在理性语言的感悟中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崇高的理想。

第三课词二首

一、备课建议:

1、词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已经有不少接触,包括婉约派代表李清照、李煜等;豪放派辛弃疾、苏轼的词有已有所学习。备课重点可以围绕两位词人进行。

范仲淹可以从两个角度了解:一个是“腹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仲淹,了解他的军事才能和

他戍守边塞的经历,理解他边塞词的创作。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守边四年,作《渔家傲》乐歌数阙。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同时了解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为以后学习《岳阳楼记》做铺垫。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2、苏轼作品在初中课本中较多,其人也最具魅力,可以借此课的学习推荐与苏轼有关的书籍,比如说《东坡突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词人的豁达与坚守,获得精神洗礼。

二、教学建议:《渔家傲》

1、围绕“异”字理解上片内容。

2、围绕“情”字解读下片内容。

3、与唐朝边塞诗的昂扬豪放做比较,揭示词作的创作背景。

4、《水调歌头》在品析后可以进行对比阅读。补充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多的积累和感知苏轼作品风格。

总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基本的教学过程也要敢于取舍,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有些诗词可以只选取几个镜头进行赏析;要重读、重感,少讲、精讲,同时要有鉴赏和运用诗词语言、意境的能力。可以将写作教学中景物描写与诗词意境描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运用的意识,逐步培养语言能力。

现当代诗歌与外国诗歌的教学与古典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处。下面主要解读一下《回延安》《外国诗歌二首》

《回延安》《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狗的歌》

第八课《回延安》

一、备课积累: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北高原上的一种山歌。

第八篇、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吾国与吾民写作背景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孙晓凌,汪北华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介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文化对比中的具体表现,认为思维推进了文化,文化体现了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异实质上是文化差异的体现;提出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在于加速中西文化的整合,以便共同发展。

关键词:思维方式;文化差异;文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O4970(2003)02O0068O03思维是人脑反映外界事物的认知活动。一定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具有稳定性、结构化、程式化的特点。因此,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了解思维方式及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信心有能力跨越由此产生的障碍,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

之判断一个问题的是与非,不纯粹以理论为绳尺,而却同时权度之以理论与人类的天性两种元素,而这

[2]

两种元素的混合,中国人称之为-情理.,,0。在

5无字的批评6一文中,林语堂再次写到:/中国人向来不重逻辑,,,凡事只凭直观。,,中国人知道理论靠不住,所以用-情.字来调和,不但言理,且兼言情,入情入理,则凡事不错。这是中国人思想原则之特征。0[2]

因此,从理论上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实验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借助直觉体悟,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整体把握。中国人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医学、宗教等产生深远影响。

而以/直线式0思维方式见长的西方人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类是论理而不是讲情理的动物。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在此基础上,欧美人发展了一整套的逻辑体系。2500年以来,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已成为西方人的思维基石,使逻辑性成为西方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此,以说英语为代表的西方人,其思维方式是以逻辑、分析、推理为特征的。把感官所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比

从19世纪80~90年代起到20世纪30~50年代,以陈季同、辜鸿铭和林语堂为代表的早期名家、学者,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事业中,早已意识到中

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与文化的相互影响。而以美国语言学者RobertKaplan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对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的系列分析指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他认为中国人和韩国人的写作和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类似一种涡轮线。即围绕主题绕圈子,从不切主题的观点来说明主题,而不是直截了当谈论主题。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其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

对于中国人这种/螺旋式0的以直觉为主体的思维方式,林语堂先生曾在5逻辑6一文中有精辟论述:/他们(中国人)所信赖的,不是逻辑,,逻辑从未发展成为完备之科学,,而是或许更为健全的普通感性。,,吾人于此可见逻辑与普通感性之对峙,在中国代替了归纳与演绎论理之地位。,,中国人

[1]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了对形象思维

收稿日期:2002O12O10

作者简介:孙晓凌(1971)),女,安徽滁州人,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和语用翻译研究。

#68#

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1.文化模式决定了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上古时期,由于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都是建立在经验直觉基础上的。早在西周,中国人就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0的说法。再加上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地理环境和小农经验,导致了阴阳学说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产生,严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迫使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包括社会)和人统一起来考虑。把人[3]

的文化氛围中去思考问题,认识事物。例如,中国人

写信时地址的顺序号是国名)))省名)))城镇名)))街道名)))住宅的门牌号码)))收信人。而美国人的顺序恰恰相反。这就表现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思考问题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美国人的思考顺序则是从小到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实用理性精神,即:/天人合一0的整体世界观,阴阳五行方法论及非逻辑倾向。其结果是,大大促进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使之具有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特点,使中国人善于在特定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敏感地领会情感和心境的潜流0。例如,中国古代的赋、比、兴所运用的[5]

作为/天地之心0,从人出发体验天地万物,从身家出发体验国家天下,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这就是/天人合一0、/天人感应0的思维方式,此外,在古代中国,/士0这个阶层代表了文化的最高层次,而/士0的宗教就是/儒教0,它/只阐明道德准则,而不

涉及人类命运和神性的纯理论思辨0。[4]

因此,/天人

合一0观是建立在儒家血缘关系基础上宗法思想,自

然哲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融为一体的世界观,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终极指向。

而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也曾有过水、气、火、土四元素构成万物的自然观,是混沌整体型思维方式的产物,类似于中国的/天人合一0的整体观。但由于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其文化模式及其思维方式的发展也起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引起了西方人在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和航海业的发展。于是西方思想家把大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进行独立考察。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实证,力求精确,以达到建立合乎逻辑法则的理论系统的目的。15世纪下半叶后,自然科学进入对自然界自行分析解剖的阶段,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归纳和数学演绎,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宏观走向微观。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有别中国文化的以分析性思维为特征的西方文化,明确区分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这种/对立0显然有别于中国人所偏重的/统一0。因此,总体上看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差异。如中国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中国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中国人好静、守旧、求稳、重和谐,而西方人好动、开放、求异、重竞争等。

2.文化差异表现为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表现出的思维差异则更为明显。人们习惯于在自己

形象类比的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写作手法,从5诗经6到5楚辞6,到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再到唐诗宋词,明清的对联,形象类比的手法一直很普遍。甚至儒家的/六经0都是运用形象比喻来讲道理的。这种传统写作手法影响至今。

而西方文化的主流精神则是思辨理性精神,即把世界看成是由最抽象的单元和法则构成,从而形成思维的推理方法获得对世界的认知。西方人这种直线推进的思维方式,从其语言研究上便可见一斑。在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就有了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公元前100年就有了影响至今的/语法术0。而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的5马氏文通6出版,才成为独立学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善抽象思维,而中国人在此却略逊一筹。

在语言表达上,中国人一般是先交待背景或罗列客观条件及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提出丰富证据再作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西方人则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看法,点明主题,再依次交待背景、条件、原因、证据或分析。语言表达上的思维程式又影响着各自的行文造句。中国人的文章强调起承转后,结构完整。而西方人则并不太看重整体时空:倒叙、跳跃、意识流,,强调局部细节,追求个性化,以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层层深入,直导主题。此外,双方思维形式的差异还体现在各自的意识形态及审美情感上。中国人/涡轮式0的思维方式造作了/曲径通幽0的中国式园林:曲折迂回、奇石怪木、婉转生姿。而西方人/直线式0的思维则充分体现在其几何直线式的西式园林上:平平整整的草坪,中规中矩的几何状花木。

此外在以医药、绘画为代表的文化对比中,我们不难再次发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明显差异。传统的中医药学、生理学根据道家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以人体的组织为宇宙雏形,从而说明五脏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综合思维,按林

#69#

语堂说法,是/残存有原始民族之特性的直觉的思考

[2]

,,常接近质朴的幻想0。而西医重视的则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实体及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中药是多味药配用,西药一般主张单药服用。因此,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结果。

京剧是我国又一国粹,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即歌唱、念词、舞蹈、武打集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可见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重综合思维的特点。而在西方艺术中,则可分解为歌剧、舞剧、话剧等相应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西方对绘画的表现形式绘画技法的差异也体现出两者思维的差异。中国画以水墨为主,强调的是神韵,体味的是意境,多不写实。技法上讲究的是生态环境失衡,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等西方后工业病的良方。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5第三次浪潮6中、所说:/多数人从受教育时起就善于分析,而不善于综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未来的设想(包括对自己在内)是这样的支离破碎和杂乱无章。,,今天我相信我们处于一个新的综合时代的边缘。,,我们将看到广泛思考和全面理论的恢复,看到重新将各个部分再度综合起来。0

2.了解文化差异,增进文化交流

虽然中国和西方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双方由思维方式差异而引发的文化差异在不断缩小,但差异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拥有文化差异的敏感[6]

线条法,由整体到部分,且图画中常配以诗词、书法、篆刻等多种内容。而西洋画以油画、水粉为主,技法上讲究的是晕染,即以色块堆积,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以写实为主,甚至把绘画与解剖学相结合。由上述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偏好综合,英美人偏好分析,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而偏好分析,则导致了思维上部分优先的特点。

三、了解思维方式及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

由于思维方式影响到一种文化的方方面面,同

时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对思维方式及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各自的文化价值观,跨越由此而产生的交流障碍。

1.了解思维差异,加强思维互补

任何一个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从总体的相对的角度而言。了解彼此差异,有助于取长补短,相互接近。而这种彼此影响,互相渗透,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增强。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所开设的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基本上按西方思维方式编写。旨在培养学生按严格的逻辑程序进行推理判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而高中、大学所学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则有助于学生克服其思维方式中逻辑分析思维的不足。

同样,西方学者也意识到自己综合思维不足的缺陷。西方的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国。中国文化的重群体,重人性修养和精神追求,强调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被西方人认为是医治

#70#

性。哈维把这种敏感性分为四个阶段:¹对表面文化特征的识别,给人们的感觉是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º对细微而有意义的与本民族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类似于第二阶段,但通过理性分析

来接受;¼从对方的角度来感受文化。[7]

拥有文化

差异的敏感性,就能理智地对待由此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在说话、行文,遣词造句时尽量避免以一种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一套语言信息发出后,而以另一种方式去破译或重新组织从而避免歧义或误解。这样,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能最大限度突破本土文化的界限、局限,深入地了解异文化,从而拓展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把自己放在更深远的文化背景中,进行人类彼此间的交际与交流。参考文献:

[1]Kaplan,RobertB.CultureThoughtPatternsinInterculturalEd2

ucation[J].languagelearning,1996,16(1):1)20.[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87.[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47)56.

[4]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16.

[5]王玉章.关于思维方式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3):45)46.

[6]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炎译.北京:三联

书社,1984.198.

[7]Harvey,R.G.Cross2CulturalAwareness[M].NewYork:

NewburyHouse,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