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学读后感作文>柴静看见观后感

柴静看见观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目十行,速读完成。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访新闻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简单的去描述这些片段,用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辉煌与荣耀,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着不断犯错、不断推断、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思考,独立的思考,摆脱“自我”影响的思考。何谓成功,在我看来便是平和,宠辱不惊。如何能够平和,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自知自己是个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内心学会平和得制定目标和计划、判断得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平和很难达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过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个感触便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在山西采访时,一位官员带着讥笑的说:“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在采访两会时,有个编导说柴静“看你采访,眼睛里都放着光,攫取的光”,这种“光”正是她的热情的所在。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的职业教书育人,传到授业解惑意味着改变别人的思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责任感在我看来就是不愧对每一节课,不敷衍,言之有物,能让我的学生从每节课中学到一点内容,也许这种看法比较肤浅,但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看见》中还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存在即合理,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要去学习的。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篇二:《柴静《看见》读后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

李冬

除了不断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闹浮夸的文字,另一种选择是泡上一杯茶,用难得清闲的时光和清醒的头脑静静一读这篇曾触动许多人的文章。初次接触《看见》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当你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咱们就是平等的》,也是这篇文章使我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也使我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而《看见》使我得以满足,既认识了柴静也成长了自己。

《看见》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书的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镜头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翻过来,在柴静的简介里,寥寥几句话写完了她的工作经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在简介里写满各类荣誉、头衔。通过这就给人以平凡有爱、简单真实的形象。

最浅层的,通过读《看见》确实“看见”了很多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她尽可能诚实地描述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人。使我们了解到社会最隐私角落里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些人和事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这都缘于柴静的真实,以及由心而发的热情和关怀。她关注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中的人。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却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因为从理智角度看,报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个人情感,否则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观性,但从情感角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头脑和一颗带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实。情不自禁为故事角色痛心或愉悦,这就是柴静。

而透过事件,我们站在柴静的角度看这本书,我们会看到一个人不断成长的经历。从刚进新闻界的高度自我肯定到遭遇挫折,再到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定位。从早期的青涩、懵懂、“不接地气”到后来的自省、观察和沉淀。她用最朴实的

文字记录了自己的青涩、困惑,坚持和成长。书中的记录不是简单的叙述,它融合了自己对每件事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究和对自己、对记者职业职责的不断思索。柴静对于记者职业的热情和对自我不断打破再纠正的态度令人感动。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态度和精神,虽然我们的工作不是记者,我们也要有这种对工作、对职业始终保持热情的心态。对于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于自我打破,审视自己矫枉过正。“生活里怎样是你的事,上了节目就不能有这个”。因为我们都一样是普通人,会犯错、会惶恐、会困惑,只有由内心而发的热情才是坚持的支柱。不断的自省和思考使我们学会去回归生活,去认识而不是去指责批判。

从更深层次的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什么是“韧劲儿”,它是对自己要求的坚守。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想,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或附庸。柴静是一个追求“精确”、追求深度的人。当然这也是在她不断成长中所养成的,在她刚进入央视时同样惨败过。她做的第一期节目是关于剖腹产话题,采访录了三十分钟,谈完剖腹产怎么不好就结束了。结果送审后被公开批评“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选择剖腹产是错误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层面,你找了几个层面?„„”同样我们在对待工作,处理事情时有没有想过更深层面?是不是只考虑眼前而不顾长远?处理事情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这是我们需要深刻自省的。“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人与人的差别就是从细微处开始的,多想一点,做好一点,终究造就不平凡!

《看见》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但在书中我看见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觉悟,以及如何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最令人深思的是“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这是一本震撼人心,使人共鸣的书。没有装饰,没有点缀,阖上这本书仍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味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任复杂的情感与感动静静流淌„„

篇三:《柴静《看见》读后感》

深夜,我看着你,看见

---读柴静《看见》有感决定写文的那一天,我看着书目发呆。的确,我只是个肤浅的喜好文字的人,喜欢看安意如写的那些诗情画意的词赏析,喜欢在那些词藻中遐想,然后说说那些我认为的人生哲理,偶尔发发感慨,既没有多少深度,也缺乏足够的思考,纯属的自娱。书目上的每一本书,按理说,都是我望而止步的,看着书名,我就能想象到一个夫子在我面前讲书的情景了,所以选择柴静,除了因为知道她是个让人敬仰的记者,更多的,只能说是天意吧!

匆匆下载了电子书,放在手机里便没有再管了,直到前些天的晚上热的睡不着了,才带着些许催眠的心里看起来了。可谁知,这一看,就是整整一夜,有笑有哭,有无奈,有欣慰,我不想说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只想说,作为一个读者,我很完全的演绎了这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写到了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故而,在这深夜,我看着你的《看见》,流露出了人性最真实最本能的心情。

看这本书的开头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柴静就是一个十足的感性的人,她似乎不是记者,不是新闻事件的挖掘人,她只是个观众,一个有权利和当事人见面并责问他们的观众,她看着非典病人会流泪,面对恶人会咄咄逼人的责问,她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在镜头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有意无意的透露自己的感官认识,甚至引导观众的评判观,用自我感觉渲染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那个时候的她好亲切,好像和我总是统一战线,她恨我恨,她哭我哭,她笑我笑,我的脸上好像一直都是她的表情,生动的表情。可是慢慢的,她变了,看似短短的几章她就慢慢的变了,但是我知道,真正去体验这个变的过程的柴静,其中的痛苦和艰辛,用文字是写不出来的。她慢慢的像一个记者了,虽然自己依旧独自的感性着,但是能用理性去告诉别人一个事实。少了一丝敢爱敢恨的直言责问,多了一些理性的陈述和成熟的选择,她能忍了,甚至可以做到没有任何表情,可以握紧了拳头收起拼命想伸出的双手,但是她的文字依旧透露着她的心情,一字一句里依旧撞击着我的心,不能平静,深夜里,我丝毫没有睡意。

说完了人,再来看看这些事。首先,请原谅我不能对每件事深深的研读。这本书,里面大概有二十几章,讲了多多少少几十个故事,每个故事又有每一个故事可以透露出的信息和存在的价值,这个,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都可以读出你们所处阶段的所能读出的深意,我再多说其实也是无意。我匆匆的读完这本书,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不是从哪件事中看见了什么哲理,也不是哪件事触动了我的心,毕竟,我只是粗读,我的收获是从一件件事中,看见了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在一个职业中慢慢的成熟,心态慢慢的成熟,深度慢慢变沉,让我这个大学生,真真切切的认识了什么才是成熟,什么才叫成长。

柴静到新闻调查的前半段,全国的非典事件,初中生集体自杀事件,警察包庇弟弟等等的事件,全部是一气呵成的写完,留给我的只是自己去思考和自己去感悟,可是慢慢地,到后来的两会,山西煤矿,虐猫视频等等,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作者对事件的思考和深究,似乎是慢慢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转到了人物当中,并且对于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见解和评论,这让我看见了文章开头陈虹所说的记者应该有的一种“欲望”,那是对于新闻的欲望,对事件

剖析的一种欲望,是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到再后来的时候,很多作者以反问的手法写出来的句子,我已是不能很明白了,不能参透其中的深意,说白了,就是柴静能够到达的深度,对于我来说已经太深了,我不曾经历过这些,甚至不曾经历过什么,人生阅历尚不足以与人媲美,那么我所能参透的东西,当然也可见一般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知道,她在成长,她的字里行间开始透露出成熟的气息,不一样的是,这种成熟里,我还能看见有一种叫活力的东西。

关掉书本,看看周围的人,我只能说这么一句话: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世故当成熟,把死寂当沉稳,完完全全进入了一个“成熟”打造的误区。像大人一样世故而实际,对于青春而年少时遇到的一切机遇轻易放弃,不再会疯狂,不再会拼搏,不再有挥洒热汗热泪的感觉,那不叫“变成熟”,那顶多只能算“会模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模仿秀在上演,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早熟”,这是一种悲哀,一种全社会的悲哀。当你听到,电视机里一个17、8岁的少年对着全国观众说“长的漂亮的人,才有青春”时,我知道很多同龄的孩子会笑,但是,更可悲的是,笑完了之后,我看见了一个个人的沉默,看见他们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迷茫的无奈,从眼睛里看着,那种感觉,一览无遗。也许是我本性就透着些许的悲观,所以我敏感于任何悲伤的情绪,甚至可能会自动的夸大一些悲伤的情绪,但是,无论怎样,我看的出来,周围越来越多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慢慢走向成熟的误区,慢慢淹没了,原本属于他们的青春。对此,我无能为力。因为,如果不是看见了这本书,我会和他们一样,把世故当成熟,将成熟进行到底。

是夜,我看着你的看见,终于看到了即将出现的黎明。也许,现在的我不能完全看透,但是柴静,但是这本书,他们就像一个向导,为我指了通向黎明的道路。所谓成熟,是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展现独特自我却不孤立自我的一种表现,在成熟这段道路上,还有很多路,需要我们自己去铺。

篇四:《柴静《看见》读后感》

我看见了什么

——读《看见》有感

10日张雨萌

知道这本书,还要说起柴静的新闻发布会。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厚厚的采访稿件,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个被别人批评后就会眼泪打转的小女孩,到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说实话,这并不是本好看的书,看了总觉得心里堵。

书中,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柴静这样说道。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平凡的文字中间,没有过多的渲染感情的辞藻,却能轻易带我们进入那个大锅一样的北京。没有让强求柴静做这期节目,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白天也完全靠灯光,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死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

书中有一张照片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柴静蹲在地上,为一个哭泣的男孩擦拭眼泪——那是双城时间中一个失去及姐姐的男孩。这个饱受非议的镜头让很多人怀疑她是不是“表演性主持”,甚至有人因此戏称她是“新闻戏剧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柴静表现的是最纯粹的真实,让很多不习惯真实的人感觉她不真实。这样的真实用冷漠的视角去看待,自然也就蒙上了矫揉造作的影子。之所以书中常有有这样的真情流露,因为她希望一本书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我’。

十年之间,从非典、汶川地震,到家庭暴力和药家鑫案,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作为讲故事的人,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正是透过这些注脚,我们才得以真正地看见。

篇五:《柴静《看见》读后感》

未忘初衷

读《看见》有感

一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我从语文老师口中得知了《看见》,得知了柴静。我想一个主持人、一个记者能看见什么呢。自己在心中揣测:她一定是向读者介绍一些采访背后的故事,教育引导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记者,看待新闻。直到后来,我庆幸的买到了这本书,带着探究的心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的揣测是多么的片面和浅显。《看见》确实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采访背后的故事,但柴静并没有想去教育、改正、统一我们对新闻的看法。正如她所说,她只是尽最大可能诚实的描述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人。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纸,二十六万字,能描述些什么。很私人的觉得它描述了柴静在央视十年的历程,既是她个人成长的告白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陈虻说:“想要了解一个事件,先要了解事件中的人”。我很恨自己之前怎么会不知道这样一个人。一个钟情于围巾,外表似邻家女孩般清秀,但柔和的声音中透露着坚持与不可退让的央视主持人。我恨自己整日埋头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却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态度。当柴静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与正义,剥丝去茧,退去一层层伪饰的泡沫,向观众呈现事实真相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或许在抱怨课堂的枯燥,或许在为一点点小成绩沾沾自喜。当她在非典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采访,在汶川地震中的杨柳坪村体验着死亡的伤痛时,我在干什么?我在上学。后来想想其实也没什么,柴静的初衷一直是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报道新闻中的人;而我的初衷在考上大学之前都是好好学习,考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我们只是在各自的年纪干着各自的事,坚守着各自的初衷。

当还未踏足新闻记者行业的时候,二十三四岁的柴静面对高高在上的陈虻坚定地说,“我关心新闻中的人”。确实十年历程她都坚守了自己的初衷。《看见》中也到处体现着人性的矛盾与光辉,体现着人性中本能的善与恶。

在《看见》中我了解了社会最隐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从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如书中所说:“没有夯实的报道为基础,评论只是沙中筑塔”,人生亦是如此。通过《看见》我认识到一个人终将在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之后,才会真正的成长起来,而我们个人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反思和完善自己。而且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就算是某些错误的想法,如果我们不付诸行动怎么才能让别人来纠正自己或者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及时被改正,那正确的想法就永远不会产生。就像书中药家鑫的父亲一直认为自己强硬的教育方式是对的,直到这种教育方式间接导致药家鑫杀人惨案发生后,他才开始带着沉痛的心情和深深地悔意去反思自己。而也是因为反思和完善才使柴静从开始的冷冰冰,见谁就灭谁,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改变成现在这种宽容、理解、准确的采访风格。

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这也是现在各种假报道泛滥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庆幸的是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可能达不到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但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自己成长的突破让我受益匪浅。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我们呢,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衷?十年后敢不敢对自己说:我曾有梦,未忘初衷!

篇六:《柴静《看见》读后感》

无能的力量,宽容的心

——《看见》读后感

李琛他与一位认识八年的中国女志愿者结了婚。我祝贺他,他回信有些低落:“既然我同意成家,那我就要踉着老婆走。虽然我感觉到,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板烈就是我的家,但我不能要求老婆也这么看。她有她的梦想和需要。我不能不理她。我现在要面对的就是这些。”

这话里有些让我不解。再问才知在成家时,双方原想一起在山村里为留守儿童做事,但是时间推移,妻子有了对生活另外的愿望,希望他离开农村,去杭州一家工厂上班。

以上这是从柴静《看见》第十七章里节选的一段话,说的是卢安克之所以告别板烈的自身原因。但从中我却感同身受一般,看到了两国之间或者说我国与发达国家教育的不同。

卢安克作为一名德国人,来到中国,陪伴着广西板烈的孩子度过了多年的时光。他不好意思让中国政府给予他正式的教师头衔和工资,因为他难以承受各种考核和评比。他没有评价中国教育考核制度的得失,他仅仅是选择留下来陪伴着学生度过他们青春的时光。再对比卢安克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两个国家之间教育的不同。

我们的教育看重的是学习的质量,而质量的衡量依靠的是数据。于是教师的评定是以所带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的,是以写论文的数量为依据的。这是一种标准化的流程,其好处在于公平的体现和便捷的可操作性。其不足呢?看看卢安克也许我们就能明白一二了。{柴静看见观后感}.

卢安克的父亲四十五岁时,为了教育他们兄弟俩,由工程师改做老师。常有人对他妈妈说,这两个小孩太不现实、太虚弱、总做白日梦,要求妈妈把他们的弱点改掉,但父母不急于让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让他们发展下去——兄弟俩过生日,得到的礼物只是一些木材,他们用这些木材去做了一些自己创造的模型。在德国,基础教育学校不止一种,父母给他们选择了一所不用考试的学校,课本都是孩子自己写的,“我的父母和老师没有把我当成傻瓜,没有让我做那种

考傻瓜的练习题,比如说‘用直线把词语连接起来’。这种练习只是在把一个人有创造能力的思维变得标准化。第二个原因是,我的父母和老师没有把我当成聪明人,没有过早地开发我的智力。”

他也要参加中考。外语没有及格。他干脆去了一家小帆船工厂做学徒,自己设计帆船,参加国际帆船比赛,“我这么喜欢玩帆船,是因为在玩帆船时不需要思考,所有的反应都从感觉中来,这就是帆船在行进时对于风、重量和波浪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在闭上眼睛时特别能发挥出来。”

之后,他向汉堡美术学院申请人学,没有基础知识,他给教授们看自己的工业设计品,教授们的看法是:“已经有知识的人不需要更多的知识,缺少的是创造性。但给卢安克这个只有创造性的人增加知他就可以实现他头脑里的东西。”

他不通过髙考就进入了大学。

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是太可能不存在卢安克这种人的,我们都会津津乐道曾经钱钟书以数学零分语文满分的成绩考入了北大,如今就算钱钟书复生不知还有没有可能再上北大,不仅仅是因为数学零分的问题,而是在现今的教育中,谁还会允许数学零分的钱钟书再去读语文呢?恐怕到了高中时期,钱钟书已经不可能在语文方面得到满分的成绩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现今的教育制度还不如民国时期宽容呢?

卢安克说,“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这是他的想法,也是他做事的准则,更深刻的是这应该是他所受教育的一种体现。也许从外显来看,我们的教育所制造的产物和卢安克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其内涵却有极大不同。

举例来说,卢安克喜欢让孩子们去创作自己的戏剧并自己演出。柴静对此的评价是这样的:“创作”这个词现在常常被当成是一种“手段”——用来吸引孩子学习更多的手段,或者一种学习之外的调节。好像生活中总有一个伟大庄严的目的,一切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服务于一种意志吧,当这个意志让你去改造世界时,你要具有改造需要的知识。而创作在卢安克不是手段,就是归属本身。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行动得到感受,从感受中才慢慢反思,反思又再指导行动的,所以他说,说话是没有用的,让他们一起进人,共同完成那个“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的故事,感受会像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缓缓滋养。

也许我们的教育中正是充斥着太多的目的,而这些个目的其实是空的,是为了某个暂时的政权意志服务而产生的,才让我们的教育如此的功利。我们可以说

是社会的功利导致了如今教育的功利,但同样可以说,正是如今教育的功利将让我们未来的社会仍旧功利。

最后让我们回到我最开始的引文中,卢安克的婚姻本来是建立在双方理解的基础上的,但女方的意愿变了(恰恰是在中国受教育的女方变了),造成了最后卢安克的离开。我不想追究女方意愿改变的原因,我只想引用卢安克自己的一段话,别人对我佩服的地方其实是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作判断,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去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也许有人以为那是超能,这个误会就造成了我现在的结果。{柴静看见观后感}.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有一天也能意识到这种“无能的力量”,也能对这种“无能”的人有一颗包容的心。

篇七:《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班级:13食卓姓名:葛智超学号:20130801402

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目十行,速读完成。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访新闻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简单的去描述这些片段,用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辉煌与荣耀,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着不断犯错、不断推断、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思考,独立的思考,摆脱“自我”影响的思考。何谓成功,在我看来便是平和,宠辱不惊。如何能够平和,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自知自己是个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内心学会平和得制定目标和计划、判断得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平和很难达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过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个感触便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在山西采访时,一位官员带着讥笑的说:“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在采访两会时,有个编导说柴静“看你采访,眼睛里都放着光,攫取的光”,这种“光”正是她的热情的所在。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的职业教书育人,传到授业解惑意味着改变别人的思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责任感在我看来就是不愧对每一节课,不敷衍,言之有物,能让我的学生从每节课中学到一点内容,也许这种看法比较肤浅,但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看见》中还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存在即合理,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要去学习的。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篇八:《看见《柴静》读后感》{柴静看见观后感}.

看见柴静读后感柴静说:要想“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看见》是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柴静的自传。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描绘的只是平时的新闻报道。柴静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那个温热的跳动的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故事。在着名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中也见识到非典时期的情况。病毒四处乱串,整个中国人心惶惶,病毒在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肉体,人们每天活在似乎无穷无尽的噩耗之中。尽管如此,中国人不甘放弃,顽强地同病毒抵抗着。医生没日没夜地抢救病毒患者,冒着生命顶在抗战病毒的第一线。柴静作为记者也深入到病毒传染重地,在病菌环绕,沉闷的,带着死亡气氛的病房中穿梭,如果是没有很大勇气的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有这些勇敢的记者卫我们报道那些险情感人事迹,我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顽强抵抗,团结一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中国人战胜了病毒!还有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山西,山西》。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最初开发煤炭,人们尝到了甜头,接下来便无所顾虑的开采冶炼。因为开发煤炭,的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柴静在文中描写山西的状况: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孩子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从屋里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厂火苗赤红,风一刮,忽忽流窜。河里差不多断流了,只有一点水,味儿也挺大。二十四根桥柱地下已经没什么水可言,一块一块稠黑泥浆结成板块,枯水期还粘着一层厚厚的纸浆。河滩上的枣树上长满病菌一样的白点子,已经不结枣了,后来树都砍了„„这不仅是山西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的好坏,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扯淡方案!如果人类继续一昧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去无所顾虑的破坏环境,那么最后尝到大自然给予的恶果也只能是人类自己!做尽坏事是会有报应的,只是迟早的问题!!!其中书中有一张插图最让我感动!一个小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小猴子趴在他身上睡觉,用被子裹着自己和小猴子,小猴子还用可爱的小爪子抚着男孩的脸蛋儿,两位表情十分安详。一整个场景看起来很有爱,让人一瞬间有落泪的冲动。实在很难得!现在的人们不知到底怎么了,新闻屡次爆出有关脚踩小猫等一些伤害小动物的变态、散失人性的行为的新闻。不只是我们人类才有生命,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某些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点。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就要无情地去伤害其他动物甚至残忍到剥夺它们的生命权利,我不明白某些人类有什么权利这样做,他们只不过是比其他动物的智商高胜一筹而已,凭什么这样肆意妄为?!!!这种人即使千刀万剐都不为过!不管是环境还是其他动物,我们人类都应与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世界才会越变越好,未来才更加光明!柴静说:要想“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看见》是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柴静的自传。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描绘的只是平时的新闻报道。柴静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那个温热的跳动的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故事。在着名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中也见识到非典时期的情况。病毒四处乱串,整个中国人心惶惶,病毒在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肉体,人们每天活在似乎无穷无尽的噩耗之中。尽管如此,中国人不甘放弃,顽强

地同病毒抵抗着。医生没日没夜地抢救病毒患者,冒着生命顶在抗战病毒的第一线。柴静作为记者也深入到病毒传染重地,在病菌环绕,沉闷的,带着死亡气氛的病房中穿梭,如果是没有很大勇气的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有这些勇敢的记者卫我们报道那些险情感人事迹,我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顽强抵抗,团结一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中国人战胜了病毒!还有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山西,山西》。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最初开发煤炭,人们尝到了甜头,接下来便无所顾虑的开采冶炼。因为开发煤炭,的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柴静在文中描写山西的状况: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孩子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从屋里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厂火苗赤红,风一刮,忽忽流窜。河里差不多断流了,只有一点水,味儿也挺大。()二十四根桥柱地下已经没什么水可言,一块一块稠黑泥浆结成板块,枯水期还粘着一层厚厚的纸浆。河滩上的枣树上长满病菌一样的白点子,已经不结枣了,后来树都砍了„„这不仅是山西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的好坏,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扯淡方案!如果人类继续一昧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去无所顾虑的破坏环境,那么最后尝

到大自然给予的恶果也只能是人类自己!做尽坏事是会有报应的,只是迟早的问题!其中书中有一张插图最让我感动!一个小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小猴子趴在他身上睡觉,用被子过着自己和小猴子,小猴子还用可爱的小爪子抚着男孩的脸蛋儿,两位表情十分安详。一整个场景看起来很有爱,让人一瞬间有落泪的冲动。实在很难得!现在的人们不知到底怎么了,新闻屡次爆出有关脚踩小猫等一些伤害小动物的变态、散失人性的行为的新闻。不只是我们人类才有生命,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某些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点。

篇九:《你是我的眼——柴静《看见》读后感》

你是我的眼

--读柴静《看见》有感{柴静看见观后感}.

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柴静看见观后感}.

——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