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读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论“和而不同”》读书报告》
《论“和而不同”》读书报告
摘要:“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它具有深刻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它的极具珍贵的内涵在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开掘
关键词:和而不同哲学矛盾对立统一
经过了将近一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我在课余时间着重阅读了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望衡先生的文章《论“和而不同”》。下面,我将结合我所学,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文章引言一段点明了“和而不同”这一命题的出处,并且揭示了这一命题思想下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点明了这一重要的命题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我们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深入发掘,将其最为珍贵的内涵,用于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和而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可以对应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何为“和”?“和”可以对应于矛盾的普遍性。何为“不同”?“不同”可以对应于矛盾的特殊性。“和而不同”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符合。可见这一哲学命题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文章正文第一段引用了文献中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和”的内涵与实质。通过文献记载中关于“和”的讨论,揭示了“和”在哲学范畴中的具体含义。同时引用古典文献中的记载,也使得文章的主体更加充实化、具体化,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中关于“和”的比喻,是将“和”比喻为烹调鱼肉。各种各样的材料的组合,从而将鱼和肉的味道达到了最佳的状态,从而满足了人们的口味。而各种各样材料的组合,那便是一种“和”。虽然各种各样材料组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的味道,但每一种材料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那便是“不同”。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对应于事物的“和”与“不同”,事物的“和”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事物的“不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文章正文的第二段则引用了另一则十分重要的文献来论述“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性,那么事物才有可能发展;但是事物的发展可能是不平衡的,那么就需要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协调平衡。而用来协调平衡的,便叫做“和谐”。这样,就十分形象化、具体化地揭示了“和”与“不同”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矛盾具有同一性和对立性。正是由于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才促使了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在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从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接下来文章正文的第三段则是对以上两个部分的总结。本段着重归纳性地阐述了“和”与“同”的区别。“和”与“同”在本质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和”指的是众多的统一,而“同”仅仅是一种单一性的重复。另外还有“和”与“同”最后所作用结果与形态的不同,“和”的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而“同”,性质和形态均未发生改变。并且只有和才能产生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新效果,这样,事物才有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而“同”仅仅是事物的简单相加,并不会产生新事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和”才是一种有意义的组合,而“同”对事物的发展并没有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同”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
文章接下来阐述了《周易》之中对“和”的定义,即对立双方的统一,这样更加揭示了“和”的那种科学性,“和”即为对立统一。“和”既包含了对立,又包含了统一。而对应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立即为矛盾的斗争性,统一即为矛盾的同一性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
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和新的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产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方面。
而文章中的第四部分,引用《周易》中事物对立的双方从相互对立,慢慢地相互发生融合,渐渐地达到了统一,从而到最后发生了质变,最终使事物得到了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引用了具体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具体化,论据也更加充实化,这样也更加具有说服力地阐述了“和”那种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和”的哲学发展成为生命本体论哲学,从而过渡到第五部分。第五部分开句点明了这种本体论哲学透辟地解释了世界的发展,首先从自然界的“和”入手,点明了有机物、无机物各种事物之间的那种紧密的联系,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息息相关的。
第五部分先以自然科学入手,经过层层的递推,最终递推到社会科学领域,说明了“和”这一哲学命题的广泛适用性,表现出了“和”这一哲学命题的在各种领域都所具有的科学内涵,同时,对这一命题的拓展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个民族等等,文中将这一命题拓展到了全世界,包含了最大的社会,那就是全人类从而揭示出了世界上所有不同人之间的那种“和”。只有大家和平共处于同一个世界,那么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冲突、分歧,只要有了和谐,集体的活力便产生了,这样世界便会变得更加美好。
文章的第六部分在文中所占篇幅并不多,但却是凝聚了文章精髓的至关重要部分。文章第六部分用辩证法来揭示了“和”与“不同”的辩证关系,而“和”与“不同”的辩证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与“异”的辩证关系。这一就可以更加科学地为我们揭示了“和”与“不同”的本质内涵,那么对这个命题的科学性就可以无可非议地表示肯定。正是由于“异”的产生,才使得生命的创造有了无与伦比的活力,也正是由于“和”,才使得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生命,有了一个统
一,这样就为宇宙中的事物揭示了它们那一种共同的本质,使“和”的哲学变得更加具体化、丰富化。
文章的一下两个部分着重从事物的正反面阐述“和”与“同”的区别,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以及我们一旦不坚持“和”与“同”的原则性所可能引起的那种无可挽回的后果。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那么使论证自身也有了十分重要的说服力。并且这两个部分是从我们实际出发而提出的观点,这样就使得这两段的论证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地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达形态,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统一。和谐是相对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材料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正是在正确地处理了各个个体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一种和谐。这样也十分充分地证实了“和”这一观点正确的现实价值。
而文章的接下来两段,则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和古典的和谐美学方面论证了“和而不同”这一哲学命题的正确性。描绘了几个不同的方面对和谐的审美情趣,这样就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加典雅,更加具有可读性。同时文章也描写了一些西方古典美学中所追求的那一种和谐这样也使得论证的论据变得更加具体,不会导致片面化,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文章的最后一段谈论的是“和而不同”这一古典哲学命题在现代那种永恒的生命力。在这里,用一个具体点事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当初,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出席万隆会议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在国际间影响深远的方针:求同存异。“求同”便是寻求国与国之间的那种和谐。这一方针最终成为了国际间公认的一项准则,这就是一个对“和而不同”这一命题的伟大证明,显示出了其永恒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将这一古典哲学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成为我们处理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使这一哲学命题永远保持其永恒的生命力。
篇二:《读后有感》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正在沦为传统企业读后有感
今天出差在高铁上看到这刘秀光写的这篇文章,感触颇深,仔细看了不下5遍。写一下读后有感。
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正在沦为传统企业
刘秀光
互联网+时代,为尽快适应市场和全球WTO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急需转型,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其实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状况
1、阿里巴巴、淘宝、京东正在沦为传统企业
(在IT时代这样的故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网景、雅虎、诺基亚、摩托罗拉、HTC、AMD…….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年。阿里巴巴、淘宝、京东走下神坛是必然的,如果不能持续创新。)
2、传统互联网不断扩大贫富差距
(传统互联网的造富时间短,财富效应是传统企业的N倍)
3、移动互联网开始消灭贫富差距
(移动互联网创业门槛低,可参与人群基数大,消灭贫富差距。怀疑中可能理解有误)
4、中国互联网从“尾随”美国变为“反超”美国
(IT行业分为三块:一、硬件:PPU、手机CPU等美国依然傲视全雄;二、软件:PC的操作系统windows、手机系统:APPLEOS、GoogleAndroid,行业类通用软件美国实力强劲;应用:中国的电商普及于世界领先。但在整个IT生态领域美国的创新能力执全球之牛耳,这应当是无可争议。如Facebook\Uber\Airbnb全称AirBedandBreakfast等,中国要想从互联网领域弯道超车不容易,当然没有容易的事)
5、互联网倒逼中国政府深化改革
(例政府在行政服务这一块,企业、个人都能体会到和以前相比办事流程便利了、速度快捷了,没有互联网对接深化是不可思议的)
6、最贵的东西:以前是地段,现在是流量,未来是粉丝
(商铺的估值是地段;例:腾讯的估值为何超万亿,前有QQ今有微信,每个用户的估值再乘以全部用户,他的估值不是无源之水,是有估值模型和依据的;IT行业瞬息万变,用户的忠诚度可能会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创新不会是无限的,未来的粉丝越多,你估值就会越高,不管你是个人还企业)
7、“无生意可做、无工可打”正在成为事实
(没有一行生意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无工可打理解中)
8、你再也永远雇佣不到优秀的人才,除非你跟他合伙
(华为的技术与发展速度是合伙人制度优越性最现实的证明与注解。人类社会每种生产或商业模式的领导者都诞生了巨无霸式旗舰企业,如流水线生产方式创造公司福特;超市沃尔玛、电商亚马逊、平台电商阿里、搜索Google、社交服务网站Facebook等。合伙人制度适合所有类型企业吗?他的优点无庸置疑,好处多多。缺点呢?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合伙人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优秀制度。我经常想:我的路(工作)在那里?在脚下,又不在脚下。在这里?)
9、自由职业正在大量兴起
(现在正在发生,发展、扩展)
10、人的个性被不断释放,兴趣正在成为谋生手段
(这是时代的产物,多元化的工作方式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之一)
11、中国这轮变革带来的机会远比上一轮改革开放多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某些行业起点的门槛是低了,但竞争也激烈了;而某些行业的创业门槛反而变得高了){和而不同读后感}.
12、你获得的回报正在跟你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发现与发明;制造与创造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关键在于创造、创新)
13、有个好爸爸,不如自己有文化
(好爸爸保一时,有文化保一世){和而不同读后感}.
14、未来人人都是微商、人人都是自媒体
(这个无需解读)
15、白领、金领等工薪阶层将越来越穷
(相对于创业成功的人比较而言)
16、中国再无铁饭碗,公务员创业政策将相继推出
(铁饭碗会将人打磨得没有棱角,失去斗志,从价值观、人生观业说无所谓好坏。但对于处在这个时代的民族与国家来说危害之大不言面喻,越多的公务员创业明天就越美好,当然我坚信明天是美好的,过程是曲折的)
17、制造业需要用“互联网+”弯道超车
(这是每个企业都要思考的课题,如何利用“互联网+”实行弯道超车)
18、整个中国正在变成一座互联工厂
(好有创意、奇葩的比喻){和而不同读后感}.
19、中国工业4.0的进度超过德国
20、工厂纷纷先拿订单再去生产,库存大量将少
(这是先进的生产方式、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
21、传统供应链正在逆向打通,消费开始决定生产
(消费决定生产?还是生产引领消费?)
22、未来每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
(这是最理想状态,也是个性化、差异化得到充分体现生产方式。期待中?)
23、在“按需分配”实现之前,必须先实现“按需生产”。
(按需生产是现代企业需要遵循的生存法则之一)
24、B2B、C2C、B2C这些模式都将消失,唯有C2F和O2O永恒(消费者对工厂)(消费者对工厂,好理想的商业模式,去掉了中间环节,让利给消费者。适合所有商品吗?适合所有消费类商品吗?)
25、中国进入“新计划经济”状态:不是政府调节,而是消费者调节
(消费者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吗?换言之对环境、资源等)
26、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句话不再成立
(思考中)
27、所有的经销商都将消失
(与24一样,好理想的商业模式,去掉了中间环节,让利给消费者。适合所有商品吗?适合所有消费类商品吗?)
28、以前的事业越做越宽,今后的事业越做越深
(事业越做越宽=多元化?事业越做越深=专业化?目前看垂直电商平台有这个趋势。其它行业呢?)
29、大公司正在裂变成大平台,小公司正聚变成大平台
(例:京东=大公司正在裂变成大平台?京东的金融、生鲜、物流、平台是有这个雏形与趋势,BAT趋势与京东就宏观上、战略上而言也多有类同之处;淘宝=小公司正聚变成大平台)
30、公司将消失,服务和平台永恒
(平台集中了太多的资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产品与服务,不是公司真的消失。好大胆的想法,真有可能)
3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依然成立
(如果把现在中国社会的形态定义为社会主义,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值得肯定的)
32、政府的成功之处不是让人民都夸它,而是仅仅知道背后有它
(符合老子《道德经》的治国方略)
33、集大家之私,成社会之公
(和8有异曲同工之妙)
34、互联网迫使资本家共享出来生产资料
(开放是发展;封闭是死亡,真有这么严重吗?)
35、共享经济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
(共享、共产(每个人都生产),是理想的状态,我个人认为永远达不到)
36、未来中国只有一家公司,股东是人民,CEO是政府,员工是公务员
(理想社会,待时间检验)
37、人们行为由“关系驱动”向“利益驱动”切换
(8、33、37通过不同角度进行类似的解读,这几条都很经典)
38、人类正在去感情化,只愿意相信数据,变的像机器
(大数据、大数据,商家必争之大数据)
39、机器正在加感情化,尝试走近人内心,变